“上帝”说,来套小房子,要有光,有卧室、书房、厨卫、会客厅、儿童区,还有一起睡的你
一切争议由9套号称6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将近12平方米(开发商赠送6平方米厨卫空间)的超小住宅开始。虽然项目已因不符合设计规范,被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勒令整改,但刷新了面积底限的超小户型依然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更有业内人士预测,源于日本胶囊公寓的小户型设计,未来或以机械化、组合式的超小公寓形式,出现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中心区。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已有开发商在房价高企的一、二线城市试水极小户型,比如万科曾在青岛和广州推出18-33平方米的米公寓,绿地曾在昆山、上海等地推出18平方米的胶囊公寓等。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8月正式生效的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指出:由兼起居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组成的最小套型住宅,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2平方米。“万科和绿地产品因其商住项目的性质并不受规范限制,如使用面积低于22平方米,并以住宅性质的商品房公开出售,则要面临是否‘合法’的问题。”业内人士道出其中原委。
而对于小户型怎样把30平方米做出60平方米的感觉,日本和香港的设计师最有发言权。他们擅长在局限性很大的地形中发挥丰富想象力,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空间。从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塔、安藤忠雄的六甲山集合住宅、妹岛和世的芝浦住宅,到隈研吾的实验住宅和伊东丰雄的银色小屋,以及中国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32平方米自宅设计。正如安藤忠雄所言,设计师所做的是“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狭小土地的富足。”
日产“瑞士军刀”旅居日本东京的头两年,潘艺(化名)租住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室。“虽是露台改造而成,但空间格局紧凑合理,足够安置我一个人的家和对那座城市所有的梦想。”她感慨道。
▲日本处处可见细窄、垂直方向发展的房屋
走在人口密集的东京,常常能看到细窄、垂直方向发展的房屋。譬如在丰岛区两栋老建筑中间,YUUA Architects& Associates工作室就将夹缝中一栋面宽仅1.8米的房子改造成了面宽2.5米的四层垂直复式住宅。虽然宽度受限,设计师却利用看似浮动在房间中的地板将楼层予以横向“切割”。既创造出卧室、书房、厨卫和储物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也避免在房间中增加多余的墙壁,使原本逼仄的房子在视觉上显得开阔。同时,为了加强空间的纵深感,设计师采用深色墙壁,而分隔空间的木地板则选用相对明快的浅色来与之中和。
反观深圳侨城尚寓的“6+6”平方米超小住宅,更多是利用定制的立体家具与小空间室内布局相配套,并非对空间本身的极致利用。“极小户型并不意味着设计简单。相反,由于空间有限,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需要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从空间规划、室内设计,到家装工艺都要进行专门研发,根据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将各功能空间合理衔接和布局。”博地设计机构总建筑师曹一勇指出。
2010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之一、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就设计过这样一栋芝浦住宅(Tsuchihashi House)。位于东京的该栋小户型住宅,内部设计为垂直的空间布局,打造出一个通高的中庭空间,自然光从天窗洒向室内,极具“穿透”效果。而在视觉上,这种开放的设计将每层空间联系到一起,居住者可通过相互平行的楼梯在居室内垂直移动,将空间无限展开,在简洁中寻找灵活变化的可能性。
与天窗作用相同,大面积的窗户设计常用来确保小户型的充足光线和通风,冲走小空间的压抑感。同样坐落于东京市区的某栋私人住宅用地仅33平方米,却创造出极致的光影体验。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尖顶山墙的外观,结合户型内部的“S”形隔墙和高高的天花板,让居住者感觉空间宽敞许多。而日光就透过山墙上的天窗,以及与单元同宽的大开窗照进来,在曲折的隔墙和天花板上,折射出变幻的光影效果。
既要小空间、低总价,又要多功能、舒适度,很多日本和香港的设计师同时练就了住宅户型精细化设计的本领。“比如卫生间四式分离、室内儿童区和收纳空间的设计,对国内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颇具借鉴意义。”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户型研究专家平思维认为,小户型虽小,却“五脏俱全”,最能考验室内设计师的功力。
大学毕业后赴日留学并定居东京的建筑师何宁对此记忆犹新。他毕业后开始设计生涯的第一站,就是跟卫浴空间死磕。“公司规定,新入职员工必须针对任何可能的户型,做出一套最好用的卫浴空间方案。”他强调,特别是解决好小户型住宅的卫浴问题,几乎成了考察设计师经验值的标准。
▲日本的四式分离卫浴空间设计相当有名
而提到日本的卫浴空间,第一印象往往是再小也有浴缸,而且不会出现湿气过重、通风不畅以及家人无法共用等尴尬场景。无论多小的户型,设计师都会拼尽“洪荒之力”将马桶、洗面台、浴室(浴缸和淋浴)和洗衣机挤出“四式分离”的设计,且防水、下水和排气都处理得当。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房间内部有效尺寸,卫浴空间也有相应的布局方式,无论设计或施工都非常方便。例如最小尺寸的卫生间通常不带洗手池,在轻质隔墙的情况下,一般需要面积约1.82米×0.91米。与之配套的浴室也采用标准模式(UNIT BATH)中的最小尺寸UB1216,即宽度和进深分别为1200毫米和1600毫米。虽然浴缸较小,几乎躺不下来,仍可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
目前,“‘干湿分离’的卫浴空间设计在国内比较普遍。把洗面台独立设置在卫生间门口,可以在多人使用时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互不影响。”平思维说。此外,国内也有不少小户型项目中增加了人性化细节的设计,比如智能化马桶、浴缸充气支架以及紧凑高效的收纳工作台等。
“中庭、玄关或交通过道等空间活角,也常被日本设计师改造成儿童区、收纳区等具有实际功能的空间,其中不乏反馈良好的优秀案例。”平思维介绍。据统计,收纳空间占室内建筑面积10%的比例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室内楼梯下设储物柜或储物箱,甚至在需要时将储物箱临时“征用”为桌椅;还比如在房间中合理的位置设计几条平等轨道,预留埋线位置,并按尺寸预先设计活动隔断;根据儿童成长对空间的需求调整隔断,分隔出大小不一的房间;此外也有项目将地板部分架空,下设储物空间,甚至设计成可折叠餐桌和座椅。
在另一栋由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设计的小户型中,独特的“桌子房间”成为家长和两个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建筑师仍旧在住宅中心部分设计了通高两层的中庭空间,中间摆放一个面积约4平方米、高约70厘米的“凸”字型木质大桌子,桌下设有超大容量的储物空间。之所以呈“凸”字型,是将正方形桌子切割出几个凹角用以摆放座椅。由于面积较大,家长在桌子上工作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孩子学习、游戏或用餐。
平面的紧凑布局、外观的合理尺度,以及空间上的穿插和延伸使用,使日本的小户型住宅有着“瑞士军刀”般的百变效果。加上日本人钟爱白色和原木色等自然、淡雅的色彩,白墙或浅灰色清水混凝土墙搭配原木色彩的家具,配上半透明白纱和乳白色布艺窗帘,选择性地将光线收入屋内。结合轻质推拉门对空间进行分隔、组合或交融,即便是面积极为有限的小户型,也拥有了无限的空间感受和想象力。
空间“编织”理论上,面积和空间越小,居住功能越会打折,进而影响产品的消费价值。一套十几平方米的超小住宅,该如何做出家的感觉,又如何处理好小空间与舒适度、低总价与高价值之间的矛盾?
波兰设计师Szymon Hanczar位于弗罗茨瓦夫的13平方米“轻简宅”,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其对垂直空间和极扁化、极小化家具的利用,使公寓囊括了卧室、厨房、浴室和收纳用的柜子、书桌,并且不显得拥挤。比如双人床被置于柜子和浴室之上,变成独特的“楼中楼”;床下的柜子中除了收纳衣物,还藏了一台洗衣机;挂在墙上的脚踏车架和挂在窗边的吊床,则增加了视觉上的焦点,不会让人过度关注室内空间的实际大小。
可见,“生活”配置始终摆在首位。极小户型不可避免存在面积小、进深大、不通透、以及朝向有限等天生劣势,但不乏“扭亏为盈”的办法。“比如避免过碎的空间划分,以软隔断、垂直分区代替传统墙体,保留空间灵活利用的可能性;床、沙发和桌椅等家具功能尽量组合甚至可切换,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满足不同场景模式的使用。”曹一勇提醒道,特别是收纳空间的设计对极小户型而言至关重要,从玄关、厨房、客厅到卫生间,甚至床下、柜顶,几乎“无孔不入”。
顶天立地的鞋柜常被安置在玄关。万科米公寓在长约90厘米的玄关处,设置了鞋柜、衣帽柜以及大宗物件的存放柜,仅玄关收纳空间可达5立方米。面积只有25平方米的金地极公寓,也将收纳量做到了15立方米。
市中心房子越来越小、越来越贵已成大都市住宅发展的趋势。如何将小户型变出大空间,始终是设计机构研究的课题,包括充分利用采光面、浅色内装、灯光设计、落地凸窗,以及家具功能的重叠和压缩等。“在米公寓,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低于1.5米,以保证0.6米宽的操作台和0.9米宽的活动空间。上方储物区与操作台之间的墙壁空间,则设置了厨房挂杆,所需炊具整齐排开。”万科设计院工程师介绍,壁挂式微波炉、可伸缩餐台也常被用来节省厨房空间。
地产杂志新媒体 爆料请加↓↓↓↓
微信号:erxi9846、lihuicong2005、bugucangtian、coral-guan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