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话吧】悲哉:父母哺之以爱,儿女却报之以痛!

【家长话吧】悲哉:父母哺之以爱,儿女却报之以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家长话吧里又被这样一条信息刷了屏:《北大毕业生万言书痛斥父母:不要再控制我! 》,新闻主人公王猛曾经以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大,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学。

在他一万五千字的长信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控诉: “肆意控制”、“狂躁而闭塞”、“歇斯底里”、“冷酷”、“自私”……

文中的主人公说自己从小被父母安排打理一切,导致自己动手能力、社交能力不强,被人嘲笑,终身自卑。为此,他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并把他们拉黑!

我不知道,究竟怎样一个家庭,会让父母和儿女之间产生令人后背发凉的隔阂与仇恨,十几年都不回家。

我也不知道,父母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最后却把自己的孩子养育成反咬自己的“白眼狼”。

我更不知道,一个人究竟从父母那里经历了多少捆绑在“爱”上的“控制”,才会写上万字的长信,来声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至亲之人,甚至不惜将父母从自己的生活中拉黑。

一封上万字的长信,不知道写出了多少深受父母“迫害”的孩子的心声,让那些堆积在心里多年的怨念和仇恨一吐为快,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看到这样的信,会黯然感叹自己忙忙碌碌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怎么看着长大的孩子突然变得如此陌生。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跟帖中众多的孩子感谢这封信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话,而更多的父母感叹,早知道孩子是这样,还不如当初养条狗。父母和子女,这对本该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却硬生生分成了两个水火不容的阵营……

可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从父母决定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注定这一生你们互为父子。

01中国式父母的爱与过

有一个经典的微信段子:中国养孩子就像发射卫星,花费数年的心血精心确保每个细节和数据的正确,时刻警醒不让卫星有任何偏离轨道的可能,最后一朝发射成功,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生活费……生活费……生活费……,把生活费发给了卫星,叮嘱卫星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叨叨…别叨叨…别叨叨…

中国式父母,子女小时愁升学,毕业愁工作,结婚要买好房子和车子,生了娃,还得没日没夜地带孙辈,恨不得包办子女的一生,为了孩子可谓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凭心而论,中国式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是最有牺牲精神的。

可是中国父母都在或多或少借着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与价值,或者填充自己曾经的不完美,弥补那些留在自己生命里的遗憾。所以,孩子很容易变成父母实现自己的“工具”,也就很容易出现信中所说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因为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后半生的一切。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便忙着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刚会说话,就要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是现在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孩子还没上学,就要送去学习舞蹈、各种乐器,有才艺的孩子将来好找工作。孩子刚会拿笔,就要练习书法,学习绘画,这样才显得孩子很聪明。上小学要参加作文竞赛,初中要参加英语竞赛,高中要参加数理化竞赛,这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该有的。要是孩子说一句不喜欢,不想做,一定会被瞪眼或者打骂驳回。

身为父母,这么拼命地“爱”孩子,也体现了当前社会激烈竞争的各种焦虑。

父母总喜欢明里暗里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家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会,别人家孩子可以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别人家的孩子见了亲戚会说话,自己家的孩子害羞就是没礼貌没家教没素养;别人家的孩子学理科好找工作,便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学理科,甚至别人家的孩子上大学学习金融会计,自己家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学习中文哲学。孩子要是不愿意,便是你还小,不懂事,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却从不问孩子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可是,这样被一手包办的孩子,长大后真的还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吗?

确实,当前在中国:要么是全民富二代式的宠溺和包办,要么是留守儿童般的无情和放任。尤其是在中国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孩子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这种爱我不知道算不算父母的“控制”,但是这种爱至少是不健康的。

我无意评判独生子女政策,但它确实对国内独生子女的宠溺和自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说,在国外,子女满了十八岁,学费自己赚,工作自己找;婚姻自己挑,孩子当然也是自己带。偶尔父母搭搭手,那是莫大的恩典,自然是千恩万谢!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斗米养恩,升米养仇”,当今中国父母倾其所有,哺之以爱,儿女却报之以痛!

不过,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只是因为选择成为父母,而多了一份责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因为这个身份变成圣人,他们依旧还是他们。即使有过错,也不可否认,父母的确为了孩子做了很多。

怀胎十月,其中辛苦只有母亲知道,从孩子呱呱坠地,父母便几乎将全部精力注入孩子,从孩子跨出第一步,说出第一个字,父母无不处处小心,上学之后,父母更是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后半生的全部,并非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后半生努力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这也是国情所致。纵然父母喜欢炫耀自己的孩子,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可是谁又没有一点虚荣心。

只不过有的父母做过了头而已。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但用它给父母定罪。我认为这样刺痛的言语,对父母未免太不公平,父母有错,孩子又何尝无辜。

02王猛们的恨与错

是啊,孩子又何尝无辜?!

身为子女,写万字长信声讨父母,并且直言这是父母自作自受,同时他也把和父母的沟通看做是给父母的机会,对他们的一种恩赐。养育他多年的父母在他的眼里竟成了乞丐,而他是高高在上的王,任何一点施舍,父母都要感恩于他的宽宏。

我不想通过一万多字来揣测别人的三十多年,毕竟这些只是三十多年生活的片刻,其中父母和子女的过与错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可是,这样的做法,至少说明身为子女是失败的。

信中作者说父母“控制”自己的人生,是对自己的伤害,可是既然意识到是伤害,为什么不争取早点摆脱控制?

如果中国父母有通病,那么把父母的付出当作天经地义,不想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却又对父母期望太高,算不算是中国孩子的通病?

中国的孩子独立较晚,即使十八岁成年以后,大多数人依旧在上学,所以很多人成年以后身上也并没有什么担子,依旧习惯性地在父母面前当小孩,不把自己当成年人看待,凡事总觉得前面有父母顶着,父母这样是应该的,父母但凡有一点让自己不顺意,便认为是父母没有尽到义务。

所以自己不是富二代,是父母的错,自己长得不如别人好看,是父母的错,甚至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成功也是父母的错,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却要把自己的不够努力强加到父母头上,认为父母不够有本事,没有那么多人脉,没有给自己更多更好的机会。

甚至有人说,父母养育孩子是天性,父母就不应该希图从孩子这里得到什么。可是凭什么?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期望时,孩子可以声讨父母,可是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却只能听之任之?

父母从不亏欠孩子,养育孩子到成年只是法定义务,并未见得是自然界的通性,猫狗鸟兽尚且在自己会觅食之后就会离开父母,可是人类的孩子,却要吞噬父母直到生命耗尽。

所以,与其说是孩子处于弱势,逃不开父母的控制,倒不如说,是自己懦弱,不想长大,不想失去父母这个庇护。

一方面,不想要父母干涉自己,想要自由,想追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离不开依靠父母,想要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站在自己身后,替自己遮风挡雨,支撑自己。

一旦自己哪天倒下了,便将自己的懦弱与失败全部怪罪于父母过度的爱,可是你随时可以离开,没有人强迫你去接受这些过度的爱。

说到底,你最大的错是你不够强大,做不到自己,还要把自己的懦弱怪罪于父母。

03余生,请让我们好好相爱

纪伯伦说过,孩子是借父母来到世上,但并不属于父母。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父母是借孩子让生命延续,但父母也并不属于孩子。

既然双方都不属于彼此,又何来亏欠,父母不必事事都像圣人一样做得完美,孩子不想满足父母的期望,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只是也同样不要对父母抱有期望。

为人子女时,每次我都在想,为什么父母总不能理解我想做的,不能稍微支持一下我的想法。为人父母后,才知道父母真的并不是不想理解我们,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他们也并不是不想支持我们,只是我们想做的,老是在他们一直生活的环境之外,不熟悉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而当孩子慢慢有了不同于自己的思想时,他们更是会感到惶恐。争吵,只是因为子女与父母开始变得不一样,子女有了自己的思想。

身为父母,纵然不能完全理解孩子所想所做,至少该学会接受孩子的不一样,尊重他们对生活的选择,而作为子女,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不奢求父母全力支持,如果期望父母理解,至少向父母清楚地表达你的想法,你都不曾清晰地表达过你的想法,凭什么让父母无条件理解支持你。

父母生你养你,但真的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矛盾的家庭很多,只是少有像这样被曝光的,也许每个事件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刹那,再大的风波总会被时间给磨平,但是这却是我们短短几十年人生里一堂重要的课。

因为,我们有父母,不久也会成为父母,我们曾经是孩子,将来也会把别人当孩子。所以父母和子女是我们一生逃不开的课题,我们总要学会怎么为人子女,怎么为人父母。

所以,与其声讨控诉,不如反思成长,让自己心里的那个小孩长大;与其怨念一生,不如学着放下,让自己的前半生可以有一点美好的色彩,也让自己的后半生以幸福的样子开始。

不为父母,只为自己的余生,为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为自己想成为怎样的父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有心,才会有“愛”!愿余生,你们能好好相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话吧】悲哉:父母哺之以爱,儿女却报之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