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护理时间有一段时间了,发现护理同行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大家能将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透彻,但是发现大家对检验相关的各种问题还是有些困惑,比如采血量。
护理时间此前发了一篇文章:掌握五颜六色采血管用途和注意事项 采血不慌,文中讲解了不同颜色采血管的使用、抽血顺序及采血技巧。文末评论区有位同行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位同行问:为什么检验科要求必须抽血凝 1.5 mL 才能检验?
而这位同行的其实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换做检验科新手来回答,可能都答不上来。临床上很多人只知道要抽满 2 mL,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抽 2 mL 还是抽满 2 mL?
首先,我们要知道,蓝色凝血管里面含有抗凝剂,适用于凝血试验。这些抗凝剂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抗凝剂:109 mmol/L 枸橼酸钠,液体量是 0.2 mL。
按照检验科的标准抽够 2 mL 血液,大家有无注意到「抽够」2 mL,而不是抽 2 mL。简单点就是: 0.2 mL 的枸橼酸钠 + 1.8 mL 的血液 = 2 mL。
当然,不同医院用的管子可能不一样,有些医院可能是抽满 1.5 mL。采血管里抗凝剂的多少决定着你抽血的量的要求,大部分医院的采血管里面含有 0.2 mL 的抗凝剂,我们只需要再采集 1.8 mL 的血液。
所以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比例来采血: 0.2 mL(抗凝剂): 1.8 mL(血液)= 1:9。
但是 1:9 的前提是在正常红细胞压积的情况下才成立的,这个问题放在后面会给大家说明。
案例:检验科不是在找麻烦
下面我结合案例做一个解释:
之前某科室护士抽来一管凝血,检验科看到血液才到了刻度 1.5 mL,打电话退签并告知护士抽够 2 mL。过了大概十几分钟,护士重新抽来一管血,检验科人员一看 2.5 mL,继续打电话:「不好意思,要抽准 2 mL。」继续退签重抽。第三次,终于抽够 2 mL 的血来了....
最后护士真的是被检验科弄烦了,留下一句话:多一点又怎样,少一点又怎样呢?你厉害,以后你来抽.......
可是,抽血是护士的本领啊.... 而抽够 2 mL 是有依有据的,检验科同事借此给护士们做了一个培训,大家后来也就都很配合了。
拿数据出来说话,比较客观:
常规凝血试验,包括有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纤维蛋白原 (FIB)、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等。
我们抗凝采血管中的比例应该是:抗凝剂:采血量= 0.2 : 1.8 = 1 : 9。
有个实验将抗凝剂与血液按照不同比例分为了 A、B、C、D(采血量逐渐减少)四个实验组与一个参考组,检测 240 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抽取 5 支管检测其 PT、APTT、TT、FIB 四个项目。如下表:
注:当抗凝剂和采血量比例降低到 1:6 时,其凝血各项结果与参考组 (1:9) 就有了统计学意义。你可能会问,那么 A、B 组呢?为什么没有统计学意义。
采血量少一点点,结果没有太大影响,本着不给患者更大痛苦的原则下,可以接受 A、B 组的标本,但是在可以抽够 1:9 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按照标准来,保证结果准确性。
肯定有人会问,抽少了不行,那抽多了不行?
抽多抽少都会影响结果
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血凝是个什么东东?
大家听过凝血瀑布理论吗?
凝血瀑布机制从两个途径激活该瀑布,其中一个为内源途径,另外一个外源途径,按照一定顺序相继激活凝血因子,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那么纤维蛋白就可以把血细胞网聚在一起形成血块堵在伤口处阻止继续出血。
这个过程中需要 Ca2+ 参与才能使整个过程顺利完成,所以加抗凝剂的原理是中和掉血液中的 Ca2+, 砍掉你其中一条链子,导致其凝血瀑布无法形成,那么这管血就叫做抗(抵抗)凝(凝固)血了,离心后的上层液体就叫做血浆(至于血浆与血清有何区别,下次再聊)。
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不能抽多也不能抽少。
血抽少了,抗凝剂在把血液中的 Ca2+ 干掉情况下还剩余一些抗凝剂。就会中和我们在体外试验加入的 Ca2+, 导致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延长;抗凝剂多了,稀释了凝血因子,也导致其结果延长。
血抽多了,抗凝剂的量就不够,易导致剩余过多的 Ca2+ ,会导致其血液被激活,引起微凝集,消耗其凝血因子,导致其结果延长。
哪些情况不能按 1:9 执行?
之前提到:必须在血细胞正常压积(HCT)情况下,才能按照 1:9 来执行。为什么要设这个前提呢?
也许有护理同行已经知道抗凝剂使用量公式:
抗凝剂的用量(mL)= 0.185 × 全血量 ×(1 - HCT)或抗凝剂的用量(mL)= 0.00185 × 全血量 ×(100 - HCT%)
临床上遇到各种类型的贫血和高红细胞血症的患者,其红细胞压积 HCT 常超出正常值范围,此时血浆量就会相应的增多或者减少,此时检测患者结果就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我们要进行抗凝剂的校正。
但由于医院里采用的是同一规格的管子,我们无法控制其抗凝剂的量。面对这些特殊病人,护士只能调整的采血量了。
比如正常人大概是一半血细胞一半血浆,那么抗凝剂量刚好抗凝这一半血浆中的 Ca2+, 如果贫血患者,你抽 1.8 mL 的血液,血浆的量可能就占到 1.5 mL,那么相对来说就是血浆中 Ca2+ 多了;如果高红细胞血症,抽 1.8 mL 血液,血浆的量可能就 0.6 mL,相对来说就是血浆中 Ca2+ 少了。这两种情况跟抽多抽少是一个原理,最后都会导致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如果碰上贫血的病人,红细胞压积 0.15,可代入这个公式:0.2(mL) 抗凝剂= 0.185 × 采血量 ×(1-0.15);计算得出采血量 ≈ 1.27。此时你采血量就可以抽取 1.27 毫升。反之,高红细胞血症的患者比如新生儿,也需要应用该公式来校正其真正抽取的血液量。
以上校正公式应用在当患者 HCT ≤ 0.20 或 HCT ≥ 0.55 时,抗凝剂的使用量才必须进行校正,这也是血凝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抗凝剂抗凝原理所决定的。
下图就是不同 HCT 值的抗凝剂校正结果:
其实,影响其凝血功能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离心时间长短、采血顺序、采血顺利程度等等。国内外已有数据研究表明,70% 的标本结果不准确是由于采集标本这一环节出了问题。
控制好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才能出一份高质量的结果,提供给临床医生做出高质量的治疗。临床医生离不开检验结果辅助,但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又离不开护理同行娴熟的抽血技能和检验知识,一环紧扣一环,息息相关。
此前在护理时间发布后,有小伙伴提了两个问题,笔者在这里解答。
1. 采血出血速度过快,有大量气泡会不会影响检验结果?
答:确实有时候在工作中会见到有气泡的血标本,但是也未发现气泡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需要离心的标本离心后,气泡都消失了;不需要离心的标本如紫色管的血常规,由于气泡都是漂浮最上层,而吸标本时一般都是吸中间部分。
但是血气标本要除外,如果标本有气泡的话肯定会影响结果,血气标本来要求就需要密闭的容器的,所以血气必须排除气泡后封闭针头。
有文献提及,造成气泡的原因:抽血针头过小、真空管质量不合格、负压过大、血液流出过快等,而这几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标本溶血现象。溶血的标本会造成 LDH、ACP、AST、K+(血细胞内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明显升高)测定结果偏高。
2. 连接上采血管,血呼呼往试管里跑,我们控制不了进血的速度怎么办?
答:抽到 2 mL 时,迅速反折采血针的软管,然后拔出来。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了肯定会有技巧,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当然,不同产家的采血管负压精准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最后,感谢护理时间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让检验科有机会走近护理同行,让我们一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培养应该怎么抽?时间有无要求?次数有无要求?在护理时间对话框主页回复「血培养」。护理君解答你关于血培养采集的 5 个问题
操作如下图所示:
编辑:郑梦桔
本文参考文献:
[1] 娄峻, 王森钰, 邱卫强. 抗凝剂校正公式在凝血四项检测中的应用 [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4, 6(3):「189-191」.
[2] 白轰, 廖君群, 赖晓霏. 不同比例抗凝剂对凝血 4 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23):「3174-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