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坚持写作100天之“蜜 ”谈

        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拿起手机,才十点多。顺势打开了微信,没有新的私人信息,有的只是各种群里的聊天。群里的聊天我基本参与的比较少,一方面是刷屏太快,另一方面是没什么信息含量。很多人问的问题,其实只要自己动手操作几次就能明白的,如果还是搞不懂的话,自己度娘或者google一下基本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于是选择了一个人T发了条微信,不见回,于是直接打电话过去,没人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打开通信录却不知道找谁的迷惘。但今天还好,我迅速锁定了一个人H——闺蜜。于是有了一个多小时的畅聊。

       女人间的聊天总是天南地北,我们从聊现状到八卦之前的舍友,到对未来的想象,到对世界的认知……真是包罗万象。结束了电话,我又顺势打了一个电话给L,(时间快到十二点了)不出所料,没人接听。再次翻看了微信,依然没有私人信息,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我想写的很简单,就是反思自己一路来对朋友的认知。

       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我们会称为朋友,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度过共同的时间。但是却也参杂着小利益,大部分人总更倾向于与那些手上拥有更多“玩具”的人一起玩。(这里的“玩具”是在有限的环境里,每个人各自的倾向)看到的更多是物质的。比如,有的人喜欢布娃娃,就会更愿意接近那些拥有很多布娃娃的人。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不觉得小孩子是单纯、天真的,他们也是会有自己的“小心机”。(在某篇文章里也看过类似的实验报告)也就是说此时的我,朋友就是那些一起玩的玩伴。

        高中、大学时候通常把那些能聊得来的(现在可以认为是相似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又都愿意花时间一起聊的人称为朋友。这时候的朋友不单是一起共度时光,更主要的是有相似的认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再后来毕业出了社会,通信录里的人越来越多了,而真正的朋友却越来越少。由于各自有了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之前的朋友(有相同认知的)也渐行渐远。能主动去联系的人除了家人,似乎少的可怜。大家在各自的环境里前行,即使是之前无话不谈的闺蜜,也变得不再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题。

       在效率手册里总有一个“家庭朋友关爱计划”,真的,使用手册也一年多时间了,却依然不懂的如何规划这一模块。是因为我把“个人成长”看得比“家庭朋友”重要吧。在优先级的排序里我的首位是健康,而后是学习。但真正的朋友其实意义可能比学习更重要,只因我还尚未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身边人优点的慧眼。不过我之所以认为学习成长比朋友重要,是因为我在生活中还未认识一个可以与之一起花时间、一起成长的人。感谢互联网,在趁早里我却找到了很多有共同目标的人群,而不再受限于地理环境,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

         在现有的认知里,我对朋友的定义应该是:我们即使不常联系,但是我们依然有相似的三观,我们都是追求进步,真诚付出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3/100坚持写作100天之“蜜 ”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