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过的,都留有痕迹。——《圣经》
做法:每天晚上复盘一天中犯过哪些错误,并总结成一句原则,提醒自己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原则=痛苦+反思
孔子倡导“一日三省吾身”。毛主席主张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鲁迅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桥水基金创始人,《原则》这本书的作者雷·达里奥说他有一个怪癖,他喜欢沉浸在痛苦中,不断地复盘这些错误,他甚至还做了一个 APP,叫做 Pain Button,中文直接翻译过来就叫做——痛苦按钮,专门用来记录每一个犯下的错误,记录下每一件引起痛苦和反思的事。
古今中外的这些名人都在告诫我们,要想不断取得进步,就得直面自己曾经的错误,并且做出反省,得到警戒自己未来行动的原则。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懂得这些道理,然而却很难做到,因为逃避和忘却痛苦才是符合人类本性的。人类对于痛苦这件事情有自己的应激反应,恰恰是越大的痛苦被遗忘的越快,避免心理随时崩溃。不信的话你问一下女人生孩子时候有多痛?这被誉为第12级疼痛的分娩,大部分人都已经描述不清了。而这种人性,虽然让我们获得了暂时保全,但长期来看痛一次忘一次反而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当然,对于犯错这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毕竟我们都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但把这句话作为犯错后的借口,这是对于成长没有任何帮助的。第一次犯错是我们无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是我们无心、第三次再犯同样的错就是我们无能了。我们要做到“正确地犯错”,即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的过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训,从而避免“错误地失败”,即因为失败而被踢出局。
反思自己的错误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也是我们发自内心抵触的事情,因为我们讨厌被质疑,不管是别人的质疑还是被自己质疑,而且,傲慢和自负也是人类本能,所以我们发自内心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神经科学家说,我们人类对待错误的态度与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特别想知道我们错在哪里,喜欢看到我们的弱点,以便我们能够得到进化,做得更好。但是,大脑中的另一部分,把真实的评价和批评,当成了攻击,拼命采取各种防御机制,让自己免于受到攻击。换句话说,在你的头脑中有两个“你”,一个是理智的你,一个是情绪化的你,两者总是在相互作对,都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理性的“你”占上风,去克服傲慢与自负,避开盲区呢?那就是,保持极度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有盲点、有缺陷。
我认识的那些精英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这些人聪明就聪明在,他们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时,能够保持极度的开放,并且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存在盲点,哪里存在缺陷,从而不断进化自己。
养成反思这样的思维习惯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用100天的时间,每天记录一个原则,让我们的大脑慢慢习惯。
二、原则=成长
人,是一个会成长的有机体,这跟机器是不一样的逻辑。我们人类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成长之外,最重要的成长是精神上的成长。生理上的成长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停止了,接下来就开始面临着生理上的衰退,最终走向死亡,这是人类的必然悲剧宿命。然而精神上的成长却是可以永远持续进行的,这也是我们抵抗悲剧宿命的一个武器。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错误和创伤中获得成长。有的人会被错误或者创伤击垮。研究表明,15%的人在创伤后会得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这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很难复原。
有的人会表现出坚强和抗打击能力,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但能恢复,而且还会在创伤中成长,最后超出了原来的水平。研究表明有超过50%的人,经历创伤之后至少有一个积极反应。这样的成长是如此普遍,心理学家甚至专门有个名词,叫“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那些获得“创伤后成长”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从创伤中复盘出了对自己有帮助的“原则”。
就拿我个人而言,30岁那年经历的创伤事件——生小孩时因为妊高症导致大出血,自己换血四遍,经历了ICU的生死考验和失明半个月的煎熬,并且在一个月之后才得知本来是双胞胎的孩子只保住了老大一个,丧子之痛加上身体病痛让我陷入产后抑郁。
之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走出了这种心理困境,反思出了对自己后半生都有帮助的原则:
1、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当初就是对于自己身体的盲目乐观,忽视了家族遗传高血压这样的事实,所以才导致了那么大的事故。
2、接纳意外。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念进行的,梦想真的不一定会成真,意外来临时要坦然接纳。
3、自己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哪怕生活已经剥夺走了所有的东西,我们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4、关注自己所得,而不是总盯着自己的失去。人生的幸与不幸其实只是一念之差,总是关注自己得到的东西上,就会觉得自己无比幸运,总是盯着自己失去的东西上,就会觉得自己无比悲催。
……
越是重大的错误,越是惨痛的创伤,越需要我们反思并总结出原则,这是我们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老天馈赠的礼物。
三、原则=百科全书
生活中不确定很大,经常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相信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有一本关于处理错误的百科全书该多好!每当我们遇到麻烦和问题的时候,翻阅一下这本百科全书就能找到应对策略,就像《哆啦A梦》中机器猫一样。
其实,我们通过反思出来的原则就是自己为自己准备的百科全书,当自己未来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对照下以往的原则,就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人,比如从父母那里接受原则;也可以从宗教、法律框架等中接受一整套的原则,然而,因为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目标和性格类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目标和性格的原则。尽管使用他人的原则省心省事,但采用他人的原则会极大可能偏离你的人生目标,并且极大可能和你的性格不符。例如我秉承的原则之一是“彪悍地活着,彪悍地应对生活当中的麻烦。”这样的原则就不适合那些性格内敛的人。
我们通过100天自律计划,每天反思出一条原则,100天时间就能得到100条,当然,你可以持续的做100天计划,这样就能反思出更多原则出来。假如我们把这些原则分门别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原则系统,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致胜的秘籍:关于如何应对人生错误的百科全书。
因为人类大脑的默认设置是“短时记忆”,只要我们不是刻意重复去记忆某个东西,我们获得的经验也好,想到的好点子也好,很容易就忘掉了,所以,在100天时间里,我们好好的开始记录原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