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李鸿章传》| 千秋功罪任评说

读书 |《李鸿章传》| 千秋功罪任评说_第1张图片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写出《李鸿章传》。二十八岁的梁启超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8年参加 “百日维新” ,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生于道光三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进人翰林院,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

李鸿章是晚清第一权臣,在很多人眼中他是  “大汉奸、卖国贼” ,谤满天下。在中国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很多,作者与他也是政治上的公敌,梁公从写史人公平之心的角度,抛除个人恩怨,书中有大量为其脱责辩护的言语,为李鸿章一生功过做了公允的评价。


全书上半部分是雾满拦江翻译的白话文,下半部分是梁启超著的原文。作者用十一章,讲述李鸿章从初出茅庐到成为晚清外国人眼中的第一人,及走到最后被后人人人指责的末路。本文仅从他的从政时间做一个简短的梳理。

01  初出茅庐  慧眼识英雄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流血的历史,纵观古往今来的大事,只有乱世才会出英雄,太平盛世没有英雄。 俗话说  “ 形势使然” ,于是,一代英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趁机涌现,一代英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趁机崛起。

最初作为封建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才,李鸿章从安徽来到北京,在文章方面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成为他的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经世济民的学问,等他进入翰林院,不满三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等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并于1853年定都南京,与清政府开始长达十来年的军事对峙。

清政府岌岌可危,面临土崩瓦解,当时在湖南老家丁忧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奉旨负责在当地办团练,于是湘军从此兴起。而后李鸿章的淮军,所有的军事布局与策略,均继承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湘军衣钵。

咸丰九年(1859年),曾国藩调遣了在抚州的湘军老兵四营,又新招募了五营,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做统帅,前往江西景德镇协同作战,命令李鸿章作为参谋一同前往。在肃清了江西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又跟着曾国藩在指挥部待了两年多时间。

1860年4月,政府先是任命曾国藩为名誉上的两江总督,并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到此时,曾国藩将兵权、财权集于一身,得以与左宗棠、李鸿章等诸位合力解决苏州、安徽、浙江一带的问题,大局这才开始有了转机。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准备建立准阳水师,向上级申请任命李鸿章为江北司道,未获批准;又推荐其担任两淮盐运使,奏折刚刚送到北京,恰好赶上咸丰皇帝北逃承德,事情就被搁置了下来。

李鸿章三十八岁时,只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志向不得舒展,颠沛流离十多年,但锻炼了他的气量,增长了他的才干,对他日后担当大任起了作用。几年为曾国藩军队做参谋的生活让他终身受用,曾国藩深谋远虑、老城持重,李鸿章一生的学问、见识、事业没有一项不是曾国藩提携、帮组他成功的。除此之外,李鸿章在曾国藩军中多年,既学会了许多道德义理,也学会了带兵打仗。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以及开诚布公、团结部下的治军方法、风格,都是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因此先有曾国藩的教育,才有李鸿章后来的造诣,他对待曾国藩像对父母一样尊敬。

02  大器晚成  时事造就英雄

自古以来的大伟人在进退升降这些间题上,老天都像有意控制一样,一定要等到机会成熟,像弓箭拉满弦才发射一样。李鸿章是成名最晚的,但他的名气最大,掌权也最久。

1856-1857年是天平天国声势最为浩大的时候,官兵士气越发衰弱,国家军事决策摇摆不定。咸丰十一年(1861年)朝廷向曾国藩咨询援苏统帅人选,曾国藩推荐了李鸿章,于是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在那里招募淮勇,等到把官兵带到安庆,曾国藩帮助他制定了营规军制,武器军械的配备、军饷口粮的分发都按照湘军章程订立,也参考楚军的营规进行训练。同治元年(1862年)1月淮军正式成立,共有八九千人。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军官勇敢、纪律严明,负责肃清江苏南部的太平天国部队。与曾国荃、左宗棠等对南京的太平军形成包围之势。曾国荃的军队包围南京整整两年,1864年,官兵通过地道里埋的炸药,炸开南京的城墙,经过三天三夜的巷战后,政府军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太平军。在胜利在望之际,李鸿章采取回避手段,不与曾国荃分功。收复南京后,李鸿章封世袭一等伯爵。

曾国藩常以兢兢业业、持盈保泰、急流勇退的信条自我鞭策。在收复南京之后,他平生的志愿已经得到实现,便希望能够功成身退。到同治五年(1866年)12月曾国藩称病辞去职务,朝廷命令李鸿章为代理钦差大臣。南京刚刚收复,太平军的余党数万人与当时流窜捻军并在一起,转入河南、山东等省,对城市展开抢劫。李鸿章剿捻的战略是:捻军已经成为流寇,设法阻止他们继续流窜,集中兵力共同进剿。至此,令很多名将束手无策、横行十多年的劲敌,李鸿章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他们。

内乱平定后,几十年中,创办北洋,主导洋务运动,在海军 、陆军事务上穷尽了全力,也因为洋务,他被全天下读书人所唾骂。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叛乱,声势浩大。日本多次建议干预朝鲜事务,中国却不答应。中国多次建议同时撤兵,日本也不答应,中日战争打响。在这场战斗中,李鸿章练了二十多年的军舰,或沉没,或投降,此后,中国北部数千公里海洋上再也没有中国海军的军舰游弋。李鸿章也成为人们指责的中心,被批的体无完肤。从此开始,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声誉终结。

03  毁誉参半  鞠躬尽瘁

李鸿章在国外享有声誉是因为外交,李鸿章在中国被重责也是因为外交。李鸿章的生涯有一半都是外交生涯,想要断定他的功业和错误,不能不把外交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李鸿章办的第一件外交事务就是天津教案,中日战争爆发前,又办理了十几起对外交涉事件。朝鲜发生内乱后,与日本签订互不干涉朝鲜内政,朝鲜作为独立自主国,而不是中国的藩属国,称朝鲜有事,一国派兵前往必须通知另一国的《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后来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而后《天津条约》演变成《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不到一个月,便有了俄国和德国、法国合议,逼迫日本归还我辽东半岛的事情。俄国人帮助夺回辽东,不是为我们考虑,而是为他们自己考虑。1896年春,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加冕,各国都派头等公使前往祝贺,朝廷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公爵前往,到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后,便开始和俄国政府讨论喀希尼所拟定的条约并签字画押。《中俄密约》签订后,李鸿章出访欧洲各国,如果要说有什么对外交涉活动,那就是签订密约或者讨论增税这些事情,中国割地的举动变得司空见惯起来。

西方人评论说 “李鸿章是有大手段的外交家”  。也有人评论说 “李鸿章只是个惯用狡诈小伎俩的外交家” 。外交手段主要就是联合某国来制衡另一国,而他的联合又不是平衡的联盟。总之,内政不加强,外交就没办法维持。以当时之国力,就算是比李鸿章才干多出十倍的人,他的外交策略也只能是隐忍、迁就,这是落后专制体制使然,谁也无能为力。

04    抱薪救火  死而后已

1895年3月到1896年三月、1898年8月到1900年8月,是李鸿章比较闲散时期,奉命治理黄河。任两广总督的时候,严惩盗贼、草寇,整治赌博之风。

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还不到一年,便爆发了义和团事件。等到六月之后,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皇帝与太后逃到西安,于是再次被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这次议和虽然不如日本那次艰险,但中间的麻烦和波折却更多。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慢慢的商量讨论,各国都厌倦动乱局面急于安定,在1901年7月签订了《辛丑条约》。

在义和团兴起,北京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中国无法顾及俄国的挑衅,俄国趁机将东三省全部置于其势力范围,起草了是为《中俄满洲条约》,这一草稿公布后,受到官员及百姓的强烈抵制,国外其他势力也在舆论表示要加以干涉,俄国迫于形势答应让步,修改条约。

这时候李鸿章的病已经极为严重,近八十高龄,垂暮之年遭受这一的变故,心情抑郁、积劳成疾,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加上俄国公使每天的恫吓、催促令他难以忍受。1901年9月27日病逝于北京贤良寺。在他死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前来催促他签字画押。这份把他逼到人生终点的条约最终也没有签订。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 “中兴四大名臣” 。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李鸿章一定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平捻军、办洋务、主外交。他并非对国家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但是仅对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政府做些缝缝补补、苟且安生的个人努力已经于事无补。虽晚晴政府也做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改变,但无论多么有才华的名臣,也已无法力缆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总而言之,他输在其背后的专制政治体制。

公道自在人心,李文忠公离去已经百年,百年之后的我们,对于历史,站在更远、看的更全,会给我们的先人一个更公平的定论。



文章目录: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读书 | 忧伤的《红发女人》

下一篇:运动 |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李鸿章传》| 千秋功罪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