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评论
大鱼号
4小时前环球时报评论栏目官方大鱼号
关注
中塞两国学者表示,20年过去,中国综合国力已显著提升,塞尔维亚也不会容许侵略者再次侵犯。
“我们不相信这是‘误炸’”
20年来,每逢清明节和5月7日都会有中国人和塞尔维亚人自发来到被炸中国使馆旧址,也就是目前在建的中国文化中心所在地,悼念当年在轰炸中遇难的3位中国记者——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
当地时间5月7日上午,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陈波带领使馆成员、中国驻塞媒体以及当地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代表,来到被炸使馆旧址,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塞尔维亚劳动部、塞尔维亚记者协会等单位的人士参加了悼念活动。
图为当地时间5月7日上午,中塞双方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仪式,悼念在炸馆事件中遇难的3位中国记者。(垦迪摄)
悼念活动现场,在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塞尔维亚分公司担任翻译工作的博雅娜告诉记者:“当年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时,我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我不明白北约为什么要轰炸我们?!我也不明白北约为什么要轰炸中国的大使馆?!从小我就知道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很幸运能选择中文作为我大学的专业,现在中国仍在大力帮助我们,我也很高兴能为中国公司工作。我觉得中国一直是塞尔维亚的朋友,我们关系也越来越好。”
“我到现在都不能相信当时发生的一切!战争阴影笼罩我们,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塞尔维亚政治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伊沃娜·拉得瓦茨博士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20年前的亲身经历。
1999年春,伊沃娜还是贝尔格莱德国际政治学院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从3月24日开始,北约轰炸南联盟78天,这78天成为她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谈到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她说:“我很怀疑世界到底是怎么了——北约对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驻外使馆进行军事打击,真的是不可思议!”
图为当地时间5月7日上午,中塞双方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仪式,悼念在炸馆事件中遇难的3位中国记者。(垦迪摄)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5月5日刊文,一面老生常谈“美国轰炸大使馆不是挑衅中国”,一面长篇讲述当时“中国的抗议一浪高过一浪”。20年来,美国方面一直宣称该事件起因是“误炸”,但这个理由很难让人接受。
谈及20年前的炸馆事件,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巴比奇教授仍难掩失望和愤怒。巴比奇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轰炸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就如同侵犯其领土,这简直太荒唐!塞尔维亚人对该事件的定性从未改变,它无疑是对一个友好、文明国家的一场袭击。”
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约万诺维奇告诉记者:“空袭期间大家都睡不好,当有朋友5月8日早上4时给我打电话说中国使馆被袭击时,我非常吃惊。中国是南联盟的好朋友,看到好朋友被袭击,我们的心情是非常悲痛的。后来美国方面说是‘误炸’,我们塞尔维亚人谁都不相信这种说法,直到现在也不信!”塞尔维亚南通社援引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期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的事情是意外吗?我不这么认为。”
塞尔维亚人无法忘记20年前黑暗的78天,今年已举行数场悼念活动。3月24日晚7时45分,塞全境拉响防空警报,就像20年前一样。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4月19日的一次大型集会活动上表示,塞尔维亚将继续推进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友好关系。
“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持续”
光明日报原国际部主任宋文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年来,每逢5月8日这一天,报社同志都会祭奠和缅怀许杏虎、朱颖烈士。
1999年5月22日,宋文富作为新任常驻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启程赴任,作为北约对南联盟轰炸的亲历者,他认为炸馆事件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坚决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国防工业的信心和决心。20年来,“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宋文富记得当时曾有报道,国内航空工业的一名老总曾感到耻辱地说,“炸我们使馆的飞机是美国生产的,而我们的烈士遗体竟然还是用美国制造的大飞机运回来的”。他认为,20年后的今天,这一状况已得到极大改观,运-20、歼-20、国产航母、北斗三号等见证着国家的强盛。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同样认为,炸馆事件后,我国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对科技和国防建设的投入。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炸馆事件让我们有了紧迫感,从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上来说,这20年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最大成就的2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7日的文章也以“美国轰炸中国使馆之夜”为题回顾了这一历史事件,并评论说,该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持续。这让《环球时报》记者想起,前不久出席由一家美国智库举办的“中美关系40周年”论坛。在论坛上,应邀做主旨演讲的美国前防长威廉·科恩在演讲中提及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作为时任防长,他在回顾中方的最强烈抗议时说:“我当时正在罗德岛开会,听到汇报后即刻紧急返回华盛顿……”
吕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炸馆事件直到今天都对中美关系有影响。1993年曾发生“银河号事件”, 1999年又发生炸馆事件,让他当时就意识到,中美关系不会永远是那种在歌舞升平中发展的关系。吕祥说:“美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其背后的运作也很复杂,我们有一个说法叫‘斗而不破’,就是我们极力维护关系,但也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时刻会有斗争出现,我们时刻要警惕。”
吕祥认为,从中国外交上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冲动的国家,我们没有把炸馆事件的影响扩大化,没有把它上升到一个全面的外交冲突,而是埋头建设,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吕祥说:“这是一个国家有力量的最真实体现,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办大事,对方再以‘用错地图’为借口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
宋文富表示:“我想20年后的今天,可以告慰3位烈士的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以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认可。”
正如塞尔维亚政治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伊沃娜·拉得瓦茨博士所说:“20年前发生的事件不会被忘记,但是我们也会继续前进。”她告诉记者,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塞尔维亚也不会容许侵略者再次侵犯。而且,今天塞尔维亚是中东欧地区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最为丰硕的国家之一,塞尔维亚人不会忘记当年中国对他们的支持,也更加感激今天中国的帮助。
中国文化中心在使馆旧址兴建
2004年9月,贝尔格莱德市土地管理局发布消息说,贝尔格莱德市土地管理局与中国使馆签订两国关于不动产交换协议,中方将被炸使馆及地皮交还给塞共和国财产管理局,换取塞方提供的另一处地皮建设新馆。而原使馆的旧址,塞方也充分考虑到“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目前,山东高速集团正在使馆旧址建设巴尔干地区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2016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抵达塞尔维亚后的第一场活动,就是来到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烈士。时任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时任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以及塞尔维亚政府全体内阁成员出席仪式。随后,两国领导人共同为中国文化中心奠基。
山东高速集团正在使馆旧址建设巴尔干地区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垦迪摄)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今年4月16日上午,随着一枚装有祝福语的时光胶囊按当地习俗封入建筑结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主体结构正式宣告封顶。山东高速提供的材料显示,文化中心项目占地约10亩,总投资4500万欧元,设计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为地上8层、地下2层。自2017年3月开工以来,项目组克服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因素,紧盯施工关键要素,加强现场管理,确保了项目进度及施工质量。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自从2017年塞尔维亚对中国公民实行全面免签政策以来,来到贝尔格莱德的中国游客都会自发前来悼念英烈,看看在建的中国文化中心。
在烈士纪念馆向英雄致敬
在距离贝尔格莱德约8000公里的江苏丹阳市河阳镇,20年来,人们深切怀念在炸馆事件中牺牲的许杏虎、朱颖烈士。
为纪念烈士,许杏虎生前所在的丹阳市“后北洛村”更名为“杏虎村”。丹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杏虎村的人们都知道村名的由来。因为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纪念馆祭奠烈士,村里的孩子也都知道“杏虎叔叔的故事”。谈及许杏虎的牺牲,村里老人们至今还会泪浸眼眶。
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两位烈士的300多件遗物。室内一面展板记录着许杏虎和朱颖烈士学习、成长和遇难的历史。许杏虎母校一位老师回忆说:“虎子家境贫寒,有着农家孩子特有的真诚和质朴。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他,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记得他当年笑的样子。”人们用只言片语还原着这位新闻工作者年幼时的纯挚,也表达着对烈士的敬仰和思念。
陈列柜里陈列着“丹阳中学在京同学会”1999年5月9日给美国大使馆的信件,上面写着:“要求严惩凶手,要求美国政府配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有关方面调查事实真相,并对此承担不可推卸的全部责任。”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
据了解,每年前来烈士纪念馆参观和悼念的民众约有5000多人次。每逢烈士牺牲的忌日或清明节、记者节等日子,纪念馆的登记簿上都会留下前来悼念的民众写的留言:“向英雄致敬!振兴中华!”
本报驻塞尔维亚、美国特约记者 / 垦迪 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