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的想法

      蛮偶然的,听父母的话进了中文系。也就是说,一个平时想很多的孩子,是不是会想更多呢?或许是的。 想起自己曾经的各种对专业的不满,现在只能用“too young too simple”来形容了。就拿今天两个作家的交流来说,也是满满的思考。希望自己借此成长。

      故土的人与事

      对于作家叶舟来说,“一只船”那个陪伴他成长的街道,是似家般的心灵港湾,纯真美好。那个他心目中的喇叔叔,一个英雄一样的存在,到最后默默病逝,难以忘却。面对“一只船”的更名,选择用文学的方式去挽留,我更深的体会到人作为一个独体的存在,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及文学的力量。以及面对喇叔叔的死去,一个上世纪都没听过的名词“渐冻症”,又想到经济发展,医学引进的必要,以及人们的好奇与应有的恐惧。

      最好/坏的时代

      很多人会去引用狄更斯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来表达一种时代观念,我其实仔细想了想,并非是这样的,取决于人们的信服与否。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一面的存在,有它特有的潜质,有它特有的忧伤,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可以真正体会。作家马步升谈及网文,我说实话没怎么看过,就看过一两篇俗文吧。他说到关于钱与网文,以及网文中体现现实中存在的传统文化断裂,我也是早都想到的。其中不乏有真正值得一看的网文,但还是面向大多数讨论。为迎合观众的眼球,达到商业目的,至少在我看来,存在一些假文:①为无聊而无聊;②为华丽而华丽;③为契约而契约。总觉得不是甚好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去迎合,所以目前一定阶段,还会依然生机满满,但后期呢?造成了视觉疲劳,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深造呢?打造我们的中国文学,何谓中国文学?无论编剧或是作家,三观,以及相关的知识得够硬。缺失了哪一部分,都会让所写的东西无法直抵人心。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写出来的东西很硬实,很动情。文学看似没有门槛,但真正去捕捉文学的,去深入灵魂热爱文学的,门槛还是较高的。

      现实问题

      在现当代功利主义盛行,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似乎都在找一个最优标准,都在寻找一些所谓有意义的事情,有些时候受西方思想而变得过度理性,过度僵硬。比方说:谈及到好作品获奖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在网文中,是要坚持自我还是妥协观众呢?多么现实的问题,多么想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虽然两位作家或多或少的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好作品更偏向于从评奖致辞结果看,网文大部分还是以妥协为主;但就我而言,我更喜欢用老庄思想中的自然来看,就像一些平实看起来很琐碎的东西:听音乐,以后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更好地触及感性。对待文学,存在一个度,就好比有无相生的概念,矛盾不断地转化,何必去纠结当今的得失与结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之所以会妥协,我觉得还是没有真正做文学,真正做文学的人,即便知己寥寥,亦安然自得。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值得去思考,去玩味,至少让我明白了很多独特的东西,以至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去实践。以前很难过自己没有什么朋友,就自己一个人。但其实就像是宇宙平行空间,存在很多的朋友,值得去发现与熟知。

      如果朋友你有什么想法,快告诉我吧,或许我们可以是好朋友。

林柏的想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