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也就是越南战争之前,本来是征兵制。也就是每一个成年男子,到了特定的年龄,都要应征入伍。如果打仗,国家需要你,你就要上战场。比如我们的邻居韩国,现在还是这种制度。
征兵制时代,政府给的钱并不多,退伍军人的待遇也不高,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被强征入伍,而是志愿参军。像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北双方政府都实行了征兵制,但是98%的兵源,还是自愿参军。
二战时期,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年轻人纷纷跑到兵役站排队当兵。比如漫威电影《美国队长》,讲的就是一个又瘦又矮的年轻人想去参军,但是身体不合格被征兵站刷下来,于是他去注射了新型药物,才成为肌肉猛男,后来的美国队长。
但是你想,美国那可是人口大国,征兵制时代也用不了那么多年轻人当兵。所以征兵,是采用抽签决定,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选征兵役法》。
像美国当时的著名歌手“猫王”普雷斯利,1958年他正值事业最高峰,突然被选征去当兵。当时他坦然宣布,暂停演艺事业,参加军事训练。后来他被派到德国作驻防军,还获得了表彰。
在征兵制时代,公众人物要是逃脱兵役,会被认为是不爱国、没担当。以前我们讲过,福特汽车创始人老福特,他不肯让宝贝独生子小福特上战场,结果被美国人骂惨了。
但是到了越南战争时期,这个局面就发生了变化。越南战争,很多美国人觉得不该打。那个时代的年轻学生又特别叛逆,60年代美国校园里的反战浪潮风起云涌,征兵制也就走到了尽头。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他的竞选主张就包括结束征兵制,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身边有一位高参,他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我们「得到」App里薛兆丰老师的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中反复提到他。
弗里德曼也是主张废除征兵制,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掺和征兵的事呢?
首先,弗里德曼认为征兵制天生不公平。1960年代的美国,算上义务兵和志愿兵,美国军人数量只占适龄男性总数的7.9%。如果大家不愿当兵,那谁被抽签抽中了,谁就成了“百里挑一的倒霉鬼”。既然不公平,那就要废除,改成纯粹志愿兵,谁愿当谁去当。
其次,征兵制缺乏效率。原本读书深造的青年被迫当兵,浪费两年时间;“猫王”那样的演艺明星,职业生涯本来就短,花两年时间当兵,退伍之后还红不红,那就更不一定了。
说得再浅一点,原本热恋的年轻人,要忍受两年分别,实在太残忍。1960年代的反战浪潮,最著名的一句口号是女孩们喊出来的:“要么选择军营,要么选择女孩。”言下之意,你们去当兵,姑娘我就不等你了。
弗里德曼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义务兵战斗力不如志愿兵。这也很好理解,想想看,一个人被征兵到队伍,心不甘情不愿,难免有松懈消极的情绪;义务兵通常是新兵,训练一两年,他们就退伍了。
而志愿兵,可能本来就喜欢当兵,或者是平时训练有素的民兵,他们的战斗力,根本不是义务兵能比的。因此,弗里德曼认为,为提高美军的战斗力,应该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就是政府花钱募集志愿兵。
1972年之后,美国就开始全面实施募兵制。政府对适龄青年也做“兵役登记”(没有如实登记,会受到法律严惩),但是现在兵役登记已经不对参军入伍有实质性影响。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他和弗里德曼在经济学上观念很接近,私人关系据说也非常好。但是这篇文章里,谈到美国募兵制,张五常和很多市场派的观点不一样,对美国募兵制提出了质疑。
张五常说:美国政府放弃征兵制,转用募兵制,当时大家叫好,今天看来却不一定。募兵制的坏处可能被低估,弗里德曼当年力主废除征兵制,很有可能错了。
此话怎讲?
张五常认为,越南战争以前美国搞征兵制,表面看起来效率低下,但是效率低有效率低的好处;实行募兵制,效率确实更高,效率高也有效率高的坏处。
征兵制之下,美国政府想发动外战,一定要获得舆论的支持。一场战争如果把美国人拖住,子弟兵源源不断填入,民间马上就会有反战运动。在征兵制下,战争事关每个人的利益,亲人和身边朋友很可能就被征选入伍,全民都会关注。
如果是像现在这样实行募兵制呢?国家对战争的约束力就会减弱,因为战争和普通民众没什么关系,军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也会减弱。当兵只是收入可观的职业,国防部只是类似麦当劳那样的雇主,年轻人并不是怀着“报国之心”参军,而是出于各种目的。
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是为赚钱。越来越少的人怀着 “保家卫国”的心态参军,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功利之心。长此以往,美国军队中的精英,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此外,张五常认为,募兵制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是:支持美国发动战争的力量,会急剧加强。包括军火商,也包括私人武装企业,和渴望翻身的好战年轻人。
而制衡美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力量,就越来越少,战争成为和普通美国人无关的事情,变成电视上热热闹闹的新闻。
那反战的力量从哪里找呢?
所以,张五常担心美国军队,他们会成为利益集团,他们谋求私利,没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反而极力怂恿政府发动战争。张五常甚至说,2003年以后,美国先后发动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就是国内缺乏制衡力量的结果。
只要战争发动起来,每一次动辄几千亿、上万亿美元,军费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说募兵制的效率提高不少,但是根本不足以弥补这些损耗。
今天是借这个例子,来谈“国家能力”的问题。
国家能力的根本,不是动员效率,而是国家的行动要深深扎根在民间。如果这个连接一断,社会上下层休戚与共的情感联系也就断了。长此以往,并非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