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1张图片


——台湾纪行之二十

 

○   湖  山


在充满战地风情的金门,有一处美丽的滨海村庄,这就是水头聚落。在这里,闽南风格的古厝,与西洋风格的小楼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金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有水头富,无水头厝”。意思是说,也许有的村子比水头还有钱,但却没有像水头这样漂亮的房子。来到水头聚落,只见风格迥异的小洋楼,矗立在一大片闽南式建筑群中,这种中西合壁的聚落形式,体现的是一种侨乡文化的特色。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2张图片

金门的水头聚落全貌

金门的建筑,多是沿袭了闽南地区的建筑形式,为什么在水头聚落会有这么多的小洋楼呢?水头聚落位于金门岛的西南隅,这里三面环海,邻近水头码头,早期为金门与厦门之间的交通要道。当地居民无论是到大陆沿岸,还是去南洋打工经商,从这里出发都非常方便。1840年鸦片战争后,许多东南亚国家沦为西方殖民地,列强大肆掠夺殖民地资源,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工,许多金门人因此前往南洋发展。他们在海外打工经商,把钱寄回老家,翻修故宅或建造新房。在金门,把赚到的钱用来盖房子,是一件十分光耀门庭的好事。

这些华侨长期在外,深受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因此,当他们事业有成,返回家乡修建房屋时,也建造了一栋栋的西洋小楼。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3张图片

水头聚落的防御工事“得月楼”

水头的富裕远近闻名,华侨大规模修建房屋,自然就成为海盗觊觎的目标。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闽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因此铳楼、碉楼就是聚落重要的防御工事,水头聚落这座高耸的粉色小楼,就是当年防御海盗的枪楼,它是1931年由出洋到印尼的侨商黄辉煌出资建造的。枪楼落成时,命名为“得月楼”,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得月楼高11米,墙厚40厘米,地上4层,地下一层,楼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有通道连接附近的洋楼,如遇海盗入侵,又可作为弹药、物资补充的紧急通道。

得月楼的外观,建造精制,外表华丽,楼的四面都有突出的炮口,每个正面有2个大炮口和6个小炮口。令人惊讶的是,这么高的碉楼,既没有门窗,也没有楼梯,人是怎么上去的呢?导游告诉我们,这种设计是专门防范海盗的,村落一旦有匪情发生,家丁就会立即上楼,人上楼之后,就会把楼梯抽上去,以防海盗登楼攻击。得月楼的防御工事,主要在三、四层,四面都有枪架,瞄准用的圆形枪眼可以灵活转动,从而减少射击的死角。这座楼虽然历经海盗侵袭,但都安然无恙,显示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凛然气势。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4张图片

 得月楼旁边的“假楼”外观华丽

枪楼的旁边,是两栋西洋小楼,这两栋楼先于枪楼兴建。后来由于海盗猖獗,为了安全考虑,才在两年后加建这座枪楼,这三栋建筑共耗资一万三千银元。两栋小楼一虚一实,那栋门楣上有“紫云衍派”的小楼,外观比较华丽,是不住人的“假楼”,“假楼”旁边的那栋小楼,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小楼铁铸栅栏,花格窗棂,戒备森严,从铁栅栏内可以看清外面的动静。

这两栋小楼,外观虽然是西洋风格,但门前的装饰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里面摆设的也完全是中式家具,人称这种中西合壁的建筑为“混血楼”。小楼内红砖铺地,横梁和楼板均为杉木,正厅的隔扇门,镂空雕刻,纹饰和色彩也是中西结合。小楼内冬暖夏凉,虽然是酷暑盛夏,坐在一楼的正厅中,有穿堂风微微流动。二楼是主人的几间寝室,寝室内陈列着古香古色的家具,还有当时主人穿着的服饰。男装为中式的唐装,女装是白色西服搭配花裙子,是非常漂亮的南洋装束。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5张图片

 作者在得月楼主人居所的正厅

金门的许多华侨身处海外,却非常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得月楼附近的金水国小,就是由华侨集资修建的。这座学校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早年金门规模最大的学校建筑。学校是一栋阿拉伯风味的西式建筑,立面的山墙上有天使、盾牌、飞鹰、花草、牡丹、葡萄、凤凰等泥塑雕刻,雕功非常细致。校舍呈“回”字型格局,中间是小礼堂,两边是教室。学校内的红色砖柱,特意修建成圆柱形,没有一点棱角,这是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1937年中日战争期间,学校被征收为日军的野战医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已经搬迁,在保留校址旧貌的基础上,开设了“出洋客的故事”展示馆,里面陈列着出洋客用过的皮箱等文物,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水头人不畏艰险,下南洋打拼创业的历史,激励后人的奋斗精神。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6张图片

华侨集资兴建的金水国小

金水国小是许多金门老一辈人的母校,学校虽然已经停课多年,但仍然保留了当年的教室。我们走进金水国小的教室,饶有兴趣地坐在课堂上,眼睛看着前面的黑板,体验一回儿时的学习情景。每天背着书包上学,跟着老师识字算数,懵懵懂懂,无忧无虑,那样的时光多么令人怀念。


水头黄氏所盖的洋楼中,以黄辉煌洋楼最为壮观,这栋二层小洋楼,正立面有小狮与天使像,还有孔雀、花鸟、大象、蝴蝶等雕塑,梁柱上有双龙抢珠的剪黏,现在这里改为“风狮爷文物馆”。楼馆的入口处,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庭院,庭院内摆放着花木,环境十分清静整洁。左侧有一个陶艺坊,门前立着一尊“风狮爷”雕像。这尊雕像看上去像一头狮子,可又像是一个人,直直地立在那儿,面目略带微笑,双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显得非常威武。风狮爷是金门人民的保护神,据说有镇风止煞,祈福消灾,保宅安民的威力。游客可以在这里玩DIY彩绘,陶艺坊的内外有许多彩绘作品,这些陶艺制作造型别致,色彩艳丽,体现了鲜明的台湾风格。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7张图片

水头聚落的风狮爷文物坊

陶艺坊隔壁是风狮爷艺品店,里面陈列着一些旧文物,这些文物大都是清末民初的物件。柜台里摆满了风狮爷的饰品,这些饰品大小不一,风格各异。艺品店又是奶茶店,售卖各种口味的奶茶和咖啡,一种以伟人命名的奶茶,加入了58度的金门高粱酒,调制出来的味道十分独特。你在这里,还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卤香,这是高粱药膳茶叶蛋的香味,每个茶蛋卖20台币,由顾客自己付钱,自己拿蛋,店家并不过问。这种茶叶蛋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是剥开来吃一口,你就觉得物有所值,绝对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品味。


除了西洋风情的小楼,水头聚落还有很多传统的闽南古厝。金门居民多从闽南地区移民而来,聚落中的房屋也承袭了闽南传统的建筑方式。传统的闽南民居,多采用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础,分为一落二榉头、一落四榉头,还有二落大厝、三落大厝。金门地区的传统聚落多是以单一姓氏分布,水头则是少数多姓氏的聚落。黄氏是这里的主姓,此外还有李姓、蔡姓、陈姓。每个姓氏的建筑,在风格上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了水头聚落古厝与洋楼并存的建筑特色。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8张图片

闽南建筑风格的水头古厝

水头聚落分为顶界、中界、下界和后界四甲头,西海路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除了后界在北,其他三界都在南,村中少有新楼建造,整体上保持了原有的村落格局。顶界中的十八支梁建筑群,是当年同时上梁的大厝,一色青石红砖的外墙,屋顶两端是那种上翘的燕尾脊,排列有序,颇有气势。而中界混杂的各式洋楼,则是民国时期由出洋的侨民所建。

水头的古厝一般都有三道门,第一道门叫梳子门,门扇上的竖条就像梳齿,从里面可看到外面,有人来了隔着梳子门看一看,要不要让你进来,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猫眼。第二道门是木门,木门的后面还有一道防盗门。白天家里有人的时候,第二、三道门都是打开的,只关第一道门,晚上入睡前三道门才会全部关上。这样的安全措施,比现代住宅更为周全。

在三开间的古厝中,中间是正厅,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正厅的长条桌上设有神龛,上面摆着敬神祭祖的礼器。正厅两旁是卧室,左边是长辈房,右边是主人房。正屋下方天井旁的榉头,是子女的寝室,以及厨房和储藏室。古厝的前厅一般都有隔扇门,门上雕刻着一些传统的吉祥花纹,多为花卉与果品的多重组合,虽然画面中物像众多,但安排的井井有条,雕刻工艺也非常精美。

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_第9张图片

作者在水头村口的榕树下休息

漫步在水头聚落,那扇形排列的古厝,西洋风情的洋楼,给人一种独特的情趣,还有古韵绵长的历史感。走在弯曲的坪石小巷中,感受的是乡间宁静的温馨,东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碰撞磨合,产生出相互兼容的生活情调和品味,这就是水头特色的侨乡文化。


离开水头聚落,我们前往金门水头码头。在码头的候船室,偶遇一位台湾的退役老兵,老先生七十岁上下,身体十分康健。他说是去厦门看儿子的,儿子在厦门经营一家公司,两岸实现“三通”后,来往非常便捷,他到过大陆的许多地方,每一次来都感觉大陆发展很快,进步很大。

与老先生聊了一会儿,就开始登船了。客轮缓缓地离开金门码头,向对岸的厦门驶去,不到半个小时,就在厦门的五通码头靠了岸。金门与厦门近在咫尺,就像是同一城市的一水两岸,轮船在两岸间来往,犹如过江摆渡一样便利。踏上厦门的五通码头,我们又回到了祖国大陆,这次为期一周的台湾之行就此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门战地风情(六):水头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