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阅读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几日,“歧视”与“偏见”的字眼频繁出现。先是知名企业家、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女人堕落,国家便堕落”的言论,接着又是奢侈品牌D&G辱华视频及设计师的侮辱性发言。这“一东一西”发生的两件事,一个侵犯了女性群体,另一个则激起了所有华人的愤怒。
遗憾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偶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歧视”与“偏见”处处可见,几乎所有人都曾遭遇过。没有人愿意被歧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与平等的环境中。然而,现实却是歧视无处不在,如若我们不能警觉,没准儿会亲自教会孩子歧视,营造出形成偏见的原生家庭环境。因此,正确地去认知尊重与平等,值得成为家长一生修炼的功课。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充满了各种形式的歧视。种族歧视、相貌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家境歧视、学历歧视、职业歧视、地域歧视……只要在我们能想象到的领域,都能看到歧视的影子。歧视现象是如此普遍、如此不易察觉,导致它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甚至大多数的校园霸凌和网络暴力,追根溯源都离不开歧视。
种族间的歧视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D&G宣传视频及其设计师的言辞,充满了对华人文化的偏见和歧视,这个品牌也因此遭到全球华人的谴责甚至是抵制。实际上,这样的歧视不是个例,在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形式各异的种族间的歧视行为。在这些事件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地域间的歧视
网上曾经流传过“XX人眼中的中国地图”,地图上把中国每一个省份都打上了刺眼的词汇。这些标签,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人的活动范围大多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区,这就难免有人会对其他地域的人群和文化不熟悉,由此产生偏见甚至将其妖魔化。在地域歧视的链条中,似乎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殊不知,地域歧视是见识狭隘的折射。
社会中的歧视
前一段时间,京东的快递箱“摊上事儿”了。在纸箱上,赫然写着这句让人不舒服的话:“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不涂口红,难道没资格当女人?这是一个非常男权主义的观点。同样,能干的女人用“女汉子”来自比,称相貌俊俏的年轻男性为“小鲜肉”,叫性格阴柔的男生为“伪娘”等等,都属于典型的偏见与歧视。
人本来就有不同的个性,正因如此,世界才变得缤纷有趣,但总有人会抱着偏见、戴着有色眼镜去给别人贴标签。
教育中的歧视
很多家长也会把潜意识中的歧视传达给孩子。有多少父母用“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端盘子”来“鞭策”孩子努力学习?有多少父母以“警察叔叔来了”来恐吓孩子?更讽刺的是,无数出生在山村里的孩子竟然是在“好好学习吧,将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劝导下而发愤图强。山村成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而这些出身于山村的孩子,最终却成了歧视山村的活跃力量。
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不知什么才是“为孩子好”的父母,就这样言传身教地亲手为孩子创造了狭隘的、隐藏着歧视与偏见的原生家教。
“歧视”是“尊重”的反义词,相应地,“不公”也是“平等”的对立面。想让孩子获得尊重,得以被公平对待,首先就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平等、怎样才是尊重。
这个场景十分有趣。这位妈妈看上去很注重孩子的教育,时刻提醒孩子懂礼貌,看到孩子受到帮助而没有道谢时,立刻批评孩子,然而她只是在教训和灌输,自己也没有去感谢那个帮了她儿子的服务员。最后一句“以后你就跟他一样端盘子伺候人”则赤裸裸地暴露了她内心的歧视。妈妈的这种行为,对这个孩子而言正应了那句“你满口说爱,却面目狰狞”。如若相反,妈妈懂得尊重,不当众训斥孩子,自己主动对服务员表达谢意,并且适时地告诉孩子“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值得我们感谢和尊重”,你说,上面哪种方式能教出好孩子呢?
“尊重”的含义包括“尊”与“重”两个方面,“尊”是指将对方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对待,“重”是指重视对方的思想、情感、愿望、喜恶、习惯等等。学会尊重、不去歧视,是每个人都需要培养的素质。
歧视这个话题太大了,它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受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环境改变起来不容易。不过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正向的价值观。
除了身体力行外,家长还要去了解一些方法,让孩子学会尊重、不去歧视。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家长可以举一反三。
如果有一天,上小学的儿子告诉你,他对自己被选进跳舞队去参加学校艺术节而担忧,他认为“只有女生才跳舞”,这时你该怎么办?
你要敏锐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因为他的担忧不是怕跳不好,而是内心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这就是偏见,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以后的某种歧视,此时是最好的教育时机。你需要和儿子聊聊,“能被选中去舞蹈队,说明你的身体条件很好,去试试看吧!”
在和孩子表明你的观点后,接下来就可以和他一起做做“功课”了。做功课的过程便是告诉孩子,职业与性别没有直接关系,帮助他去除偏见。比如,你们可以一起翻阅男性舞蹈种类的资料,了解一些男性舞蹈家的故事,从而告诉孩子,职业不分贵贱,也不分男女,只要是自己喜欢又能做好的,都可以去选择。当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将精力集中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舞蹈,并对自己建立信心时,对舞者的偏见自然就放下了。
我们说,最好的父母是能够感知孩子的独立人格、愿意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的父母;而最好的教育,则是父母身体力行的平等教育。
对孩子而言,最幸福的经历莫过于在涉世之初就获得了来自父母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平等心理、平等态度、平等方式。这种平等的教育,对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平等、被尊重的环境中,才会有相应的体验,才可能在长大成人后做到平等地看待人和事。
事实上,每一个人在刚出生时,并没有“歧视”的概念,他眼中的世界万物都和他自己一样。风是有颜色的,小草也有喜怒哀乐,他能和小动物对话、能和小花成为朋友,也能与玩具熊进行交流。突然有一天,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说“刺耳”的话,他开始有了偏见、有了歧视对象,就请审视他的成长环境。也许就是父母自己,也许是孩子周围其他的人,因为你们的偏见与歧视言论而影响了他。
因此,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认知到位,身体力行地做到尊重与平等。
请思考以下的问题:
当你要求孩子尊重他人时,
你是否做到了对孩子至少不吼叫、不讽刺?
当你告诉孩子男女平等时,
你是否也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另一半?
当你劝导孩子尊老爱幼时,
你是否对别人家的老人、孩子一样有爱?
当你告诫孩子不卑不亢时,
你是否做到了有礼有节地面对“强势”的人?
当你教育孩子待人有礼时,
你是否做到了每天向小区的保安问好?
当你教育孩子要有感恩之心时,
你是否对单位的保洁员道过一声“谢谢”?
…………
如果没有,请自我检视吧。
最后,推荐大家看一部短片。当大人以自己的“狭隘”教会孩子戴有色眼镜时,除了尴尬,似乎还失去了什么……
如若人人都没有分别心,这个世界断不会出现歧视与偏见。愿我们都成为这样的父母,愿孩子们永远不会遭遇歧视,能够平等且有尊严地长大。
扫码关注
第一阅读
阅读·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