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No.39: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引发犯罪?

我们在谈到犯罪的时候,会纠结各种因素对犯罪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学说也是各放异彩,五花八门。有基因学说,生物基础学说,环境学说等,其中比较强大的,也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就是环境学说了,而环境学说的中心观点,就是环境对于犯罪行为和犯罪者的影响和塑造

很多人会问,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引发犯罪?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白这个问题链接的主要理论有什么,


Question No.39: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引发犯罪?_第1张图片

首先,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某百科资料)

破窗效应这个经典理论说的其实就是环境里面变量对于犯罪行为形成的影响。这个理论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美国巡警对于社区巡逻的重新定义以及犯罪行为防范的定义,改变了当时社区巡逻时尽量少涉及到非犯罪但是违法的行为管制问题,更多以违法行为为基础去梳理有安全感和社会规范的环境,从而去影响犯罪率。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破窗效应这个理论,说的并不止是大社会环境,其实它可以延展到小社会环境,例如家庭,学校,朋友圈等,如果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处在高位的人并没有对于一些破格行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管制,那么这种破格行为就会慢慢的发展到犯罪行为,和社区的破窗是一个道理。

其次,日常活动理论。

日常活动理论始于学者Cohen和Felson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美国家庭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当经济发达,双亲家庭更见普遍时,妇女在家的时间减少,犯罪率便会上升。同时,当科技越来越发展,货品设计越来越轻巧及方便时,犯罪率亦会上升。建基于以上研究,他们提出人类的活动模式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理论中提出三个引致犯罪的要素,分别是有犯罪动机的人合适的目标缺乏有能力的监察人,当这三项要素出现时,犯罪的机会便会上升。

其实现在看来,这个理论是很基础很基础,甚至某些层面是无用的,但是在当时,这个理论确实挑明了犯罪行为产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当然,现在这些基本要素已经发展延伸出更多的东西了,目前回头看这个理论,延伸出来就是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客体,以及缺失的监管环境,当然,个人觉得,任何一个理论研究者,都不会去否认日常活动理论的存在,因为这理论是万用

最后,社会学习理论。

我是比较推崇这个理论的,因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学习模仿的角度深刻的论证了环境对于犯罪行为的产生的影响,这个环境里面包括了很多的因素,挫折,被教唆,带目的行为受阻,榜样模仿等,而这些因素都是出现在平常我们的环境中的,家庭环境中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布娃娃实验),社会环境中对于媒体榜样的模仿,以及群体中对于其它群体成员的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犯罪者在环境中形成的过程,以及恶略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的扭曲和转变,很多原发型的犯罪者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榜样模仿,而继发型的则是社会环境的学习造成的。与社会学习理论关系比较密切的试验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就属于斯坦福监狱实验所揭示的环境对于人心理的恐怖扭曲了。

三个理论基本上可以解释我们今天要说的问题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的说什么环境容易引发犯罪,这么短的篇幅真的说不清,

因为环境是一个基础因素,而同时,环境也是一个触发因素


Question No.39: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引发犯罪?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Question No.39: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引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