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次假期前后,总会有一些奇怪的传闻出没。这次五一假期也看到不少,比如昨天提到的手足口(点击阅读:《手足口用玉屏风+利巴韦林预防治疗?这害人方式哪里来的?》)。另外一个也是最近这几天开始流行的消息“塑料饭盒导致性早熟”。
搜了一下,这个新闻的确最近很火,光微信上就有几百个公众号转发了这篇文章。
真相只有一个。
性早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因此所有“新奇”的性早熟新闻,总是会引发大范围的传播,如果被说成是“性早熟”罪魁祸首的又是我们日常都会遇到的,那恐慌情绪的蔓延就可能会更加凶猛一些。
所以... 对于很多希望能快速传播,抓眼球,要出名的媒体或者个人来说,“性早熟”,尤其是那些“隐藏在你身边的性早熟杀手”就是很好的营销手段了。
比如这次的“塑料饭盒”新闻,首发的媒体是《杭州日报》,而说这个话的是杭州的一位医生。文章的标题很吓人,是这样的:
但如果不光看这个感觉是三流网剧的标题,而是看看文章的内容,就会觉得怪怪的,整篇文章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奇怪用词。
比如,在诊断的时候,说的是“她推测,问题可能出在饭盒上”这样含含糊糊的,段落主标题也是“可能有关”。而到了副标题,就画风一转,变成了斩钉截铁的说塑料饭盒里的“类雌激素是罪魁祸首”。
这前后两句就自己抽自己,不太好吧。
整篇文章都存在很明显的精神分裂状态,就是不太清楚这个分裂的来源是杭州日报的记者编辑,还是判定“塑料饭盒导致性早熟”的医生,还是both。但这种分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又想吓人说饭盒导致性早熟,又不敢真的对这样的话负责。
因为乱下诊断是要负责的,如果这位汪医生真的敢写一个“塑料饭盒导致性早熟”的诊断书,估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会出大问题了。
因为下这样的诊断,必须要有下面两个明确的因果关系才可以:
1,塑料饭盒中存在有害成分会导致早熟;
2,患者的性早熟来自饭盒中的有害成分而不是其他原因。
可惜,这两点一个都没办法被证明。其实在这篇吓人文章中自己就提到了这样一句:人们还没能搞清性早熟的机制。所以这位医生自己明明知道机制还没有搞清的事情,就敢推给塑料饭盒,这胆子也是很大的。
我们以前的文章写过什么是性早熟。再说一次:
2010年,卫生部颁发了《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其中对性早熟的定义是“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CCP)以往又被叫做真性性早熟,这个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其具体临床表现为:
(一)中枢性性早熟。
1.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符合定义的年龄),并按照正常发育程序进展,女孩:乳房发育,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孩:睾丸和阴茎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2.有性腺发育依据,女孩按B超影像判断,男孩睾丸容积≥4ml。
3.发育过程中呈现身高增长突增。
4.促性腺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
5.可有骨龄提前,但无诊断特异性。
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表现为只有乳房早发育而不呈现其他第二性征,乳晕无着色,呈非进行性自限性病程,乳房多在数月后自然消退。
中枢性性早熟又会分为因为肿瘤、创伤、感染、治疗等原因造成的继发性性早熟,以及无法确认病因的特发性性早熟(ICCP)。在女孩的性早熟病例中,特发性性早熟占整个中枢性性早熟的80%以上。
这种特发性性早熟的特点,就是无法确认原因,目前除了上面提到的疾病等问题,唯一能得到广泛认可的这类性早熟的诱因,是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问题。
通过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被认为是会导致女孩性早熟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些一定认为现在比以前性早熟问题更严重的人,与其去责怪食品安全、空气、水,不如去责怪我国越来越高糖高脂肪的儿童食谱,以及名为“不补怎么可以”的家长流行病。
而这位医生仅仅因为询问过几个孩子日常带饭热饭都用塑料饭盒,就认定塑料饭盒是罪魁祸首,这是明显的逻辑错误 —— 那些没有性早熟的孩子,同样也用的塑料饭盒,这并不是普通孩子和性早熟孩子的生活差异。
也许汪医生说是塑料饭盒导致的性早熟,也许是真的认为塑料饭盒都含有双酚A(BPA)等类激素成分,所以她才说“即使宣称不含BPA的饭盒,也可能类雌激素的替代成分”。
不过如果这位医生有学过高分子化学,大概就知道,塑料可不是一种东西,它是各种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统称而已。食品容器和类似产品的塑料,也不是都会用到BPA或者相似成分的。
不同塑料容器可以通过上面的数字编号来了解种类、用途和注意事项。
之所以很多塑料制品上写BPA-free,是因为BPA被怀疑可能会对人体起到激素的作用,而以前婴儿奶瓶主要使用的7号PC材质在生产中会用到BPA,日常给宝宝使用喂奶可能会少量释出。一些国家已经禁止或者限制含BPA的婴儿奶瓶和类似产品。
而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个成分PAEs(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是聚氯乙烯PVC也就是3号PVC塑料生产中可能会使用到的增塑剂,因此比如PVC玩具,尤其是可能会被孩子放入口中的部分,在检测的时候就需要有严格的邻苯二甲酸酯限定。用我们最近在准备的5周年纪念品的检测报告做个例子(N.D.表示未检出)。
而能用于微波炉加热的塑料饭盒,既不是7号,也不是1号,不出意外的话,只会是5号PP塑料。这根本不是一类材质,莫名其妙的背上锅,只能怪这位医生根本分不清楚塑料家族的亲戚关系。
但提到这些材质分类的时候,必须说明:产品的安全性的保障并不是来自什么材质,任何材质都可能不合格对人体有害,有害问题也不仅仅在于是否导致性早熟。
所以如果你是买的知名品牌的塑料饭盒,可以正常给孩子使用。但不知道哪里来的外卖塑料盒,就别随便作为孩子日常带饭,多次加热的容器了。
重要的永远是:1,从你放心的渠道购买;2,购买你放心的品牌;3,严格按照说明要求来使用。
所以虽然有些塑料产品中可能会含有一些疑似(注意只是疑似,很多机构也不认为BPA真的那么可怕)可能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成分。但只要你使用的是5号PP塑料的饭盒,这就跟BPA之类的问题扯不上关系。没必要因为一些化学或者逻辑或者流行病学没学好的乱吓人文章,而导致家庭矛盾......
这不是第一次有医生漫无边际地乱扣“性早熟帽子”吓人了,我们去年就写过类似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所提到的:特发性性早熟是无法确认原因的。而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又不可能真的接受这点,一定要找到一个“病因”才能安心。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一个有“算命爱好”的医生,就像我们之前文章写的那样,就会掏出一个小石板来,铁嘴钢牙算一卦,找出一个背锅的“罪魁祸首”,然后享受被患者或者媒体吹捧成神医的满足感了。
只不过这次小石板上写的是塑料饭盒罢了。
与发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发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什么才是要担心的发育迟缓?
育儿没有时刻表,不要天天掐着表养孩子
全民缺钙背后,是一种心理惰性
奶瓶用到1岁记得换杯子,太久会有健康风险
育儿没有时刻表,不要天天掐着表养孩子
口欲期、肛欲期,奇葩理论来自哪里?
多大的孩子可以上游泳课
宝宝爱吃手有危害么?何时如何停止?
宝宝头发少、枕秃很正常,那怎样才要担心?
O型腿是因为纸尿裤,还是……?
多补DHA就能让孩子变聪明么?
美国宝宝的"平板支撑":Tummy Time
儿童需要充足睡眠,睡多少算充足呢?
贵人很多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要占1/5
参考资料: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