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我从没认真地看过话剧,直到昨天。晚上7点半,在学校4000座的建南大礼堂,话剧:《哥本哈根》,第100场演出,第二排。

这是一部在200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作品,编剧是70岁的Micheal Frayn。导演是我国第一位戏剧导演博士王晓鹰。全剧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

美国《时代周刊》载文称该剧是“对人类动机奥妙的深刻而令人难以解脱的思索”。

《星期日时报》载文称,这部戏“是一段历史,一种理性的震颤,一次心理的探究和一场全面的道德审判”。其中,奥妙而深刻的思索是——科学家与正义,科学家与人类,科学家与祖国,科学家与荣誉,科学家与友谊,科学家与学术,科学家与历史命运……之间的种种交织着的难以解脱的思索。

该剧通过海森堡、波尔及其夫人玛格丽特三个灵魂的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这个至今没有揭开的谜,对于二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核威胁及未来科学与人类生存都产生了影响。 梁国庆、何瑜和杨青的表演充分显示了话剧艺术的魅力。(尤其是何瑜的表演,绝了)

人世的回忆、天堂里的现实在剧中互相穿插,使该剧看起来断续、颠倒。整部剧还充满了思辩的魅力,探讨了人类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是否应该保持内心的良知。导演王晓鹰介绍说,上演该剧就是为了让观众知道,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外,还有着"非娱乐性"的欣赏快感,比如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类的超乎功利的关注。

海森堡爱他的祖国,他把祖国视为他的亲人、妻子、孩子,他想为他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他的祖国是德国,一个被世界视为恶魔的国家。

“作为一个有道义良知的科学家,能否从事原子能实用爆炸的研究呢?"他逼问波尔,更是逼问自己。

我为他流泪,当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双手也同样沾满鲜血…

波尔赢得了世界的掌声,而海森堡,却背负了三十年的质疑,解释了三十年,痛苦了三十年,连波尔也抛弃了他…

"不要以为一个处在非正义国家的人民就不热爱他的国家?"这句话拷问了波尔,也拷问了全世界。

是呀,他爱他的国家,但是他却搪塞着政府,因为他根本不想去制造原子弹!然而他的祖国又一次战败了,他横穿战败的德国去看望他的妻子与孩子,沿途满是废墟,是饥饿的面孔…

再一次为海森堡流泪…

(2007年11月19日,厦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