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理】采集来自娱乐圈的第180个幕后故事
——————
除了忙于筹备《一本好书》第二季和《见字如面》第四季,资深综艺制作人关正文还在研发的新项目《伟大的细节》《脑残实验室》也在紧张筹备中。据悉,这两档新节目分别聚焦中国史和人类行为学,乍听之下,又是“深涩”题材。
在综艺受众被归纳为喜好追求碎片化、浅层愉悦享受的喧嚣娱乐至死时代,从2013年首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陆续推出《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见字如面》《一本好书》,关正文似是以某种倔强姿态,坚守综艺深厚底蕴和高审美表达,他亦被评价为引领市场文化类节目的先驱者。
在娱理工作室以#综艺破局者#为题,独家对话关正文时,他大方坦言做读书诵信等节目的确是希望影响国人养成阅读习惯,但同时,他笑言自己并不是标新立异,外界也不必拔高他所做的事情。无论是他的《见字如面》还是市场上的《奇葩说》《吐槽大会》,均在提供多元化价值,他所做的系列节目也并不“清高”,其内容核心,仍是在满足受众的恒定需求。
如今,《一本好书》第一季收获近4.75亿播放量,《见字如面》一度单期播放量破3亿的成绩足证明这些节目的成功。如何在逐热市场中冷静分析价值内容?深度题材怎样感染大众?且看下文,关正文一一作分享。
关正文
《见字如面》《一本好书》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
实力文化创始人、董事长
读书节目不再曲高和寡?
找准“共情性”系关键
娱理:今年《一本好书2》《见字如面4》会有形式上的升级吗?
关正文:对于综艺来讲,每到N季的时候,大家习惯的一个询问角度就是它会不会改版升级,我们其实很少想这个问题。我觉得,综艺分两个走向,一种是重视对大众现有的显在情绪的需求满足,就是为大家解压所用。受众天然地会不断求新,这就要求这类诉诸于提供精神愉悦的节目必须很快迭代,否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受众疲惫状况。譬如市场上时间最长的娱乐综艺《快乐大本营》,它的属性就要求它的游戏内容要一直出新。
我们这几档节目坚持努力的方向叫内容价值的定向满足,是在满足人们深层却又是基础的精神生活需求。
不管是读人文社科书籍还是小说,书信,其实都是每个人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途径。这类需求是支持自己提升面对世界的生存能力的,符合我们改变自己命运,改善生活的最终目的,在我看来是生而为人精神生活中最恒定本质的部分。
在这样的价值系统上,我们节目类型里最核心的创新升级,就是要通过创作努力,持续恒定地寻找,保持高品质的内容价值输出,让大众从思想上有新的所获,它是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愉悦。而不旨在追求外在形式上的变化。
《一本好书》现场的王劲松和关正文
娱理:如何筛选价值内容,且能吸引大众不那么艰涩地接受?
关正文:人类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思考叫做深刻、突破,这些都是有惯性的。在当代,我们要抛出一本什么书给大家,才会激活外界所说的“话题效应”,确实需要筛选。
尽管如爱情、背叛、挫折这些议题是永恒的,但毕竟现在同本书里描述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准确体会到内容,而不是我们推荐观众却无感,这其中的规则就在于找能和当下社会模式有紧密衔接点的作品。
比如《骆驼祥子》,100年前一个拉车的跟今天有什么关系?在于他的职业。祥子其实是个特别典型的“北漂”,他老想买一辆自己的车,他有追求的财富梦想,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却遇到各种挫折。祥子的心态放到当下依然会有共鸣,所以我们做的每个通过时间洗练的经典,其实都是关照当下选出来的。
《骆驼祥子》1982,张丰毅
娱理:为什么坚持做这类内容?
关正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重视有传播价值的题材。无论以前做汉字节目还是现在读书读信,归根结底都是国人需要理解的自有文化语境,更多的认知经典书籍当中的人类生存价值。中国的公众平台怎么能没有读书节目?它是有传播价值的。
说实话,现在全球每年人均读书量,以色列最高,大概全国人均年阅读量是六十本书籍。匈牙利四五十本,日本三十五本以上。人均阅读量跟这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成正比的。而中国多少呢?零点七本。中国十三亿人,不到一亿人有阅读习惯。所谓创新转型中,最基本的一个行为转型,我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或缺。
我们做这些节目,其实是想在经典图书和更大规模的受众之间做一种转换,当个二传手。视觉受众天然规模就比文字受众要大,一本书卖得好,最多几十万册。一档综艺节目点击量,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做好这些节目,让几千万上亿人可以感受一个原来只有几十万受众关注的优秀经验,这是件好事。
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主题曲
《一本好书》之《月亮与六便士》,黄维德
娱理:做这类节目的成就感来源于带动了部分受众的精神醒悟?
关正文:两方面的成就感吧。一个是我很重视流量,我们做的是视频节目,视频天然具有大众属性,如果你自己老觉得你自己做得好、有价值,可点击量就是上不去,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众传媒操作者。
越是你觉得有价值的,你越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见字如面》,最高的单期播放量是三个多亿,这个会让我感到特别快乐。
另外我们去年推出《一本好书》,当我们播到第六期的时候正好赶上“双11”,那天过完了以后,图书市场两个平台上图书销售前十名里的前六名,正好是我们《一本好书》前6集主题推荐的,能证明跟我们节目有正相关关系,推动阅读这件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见字如面》第一季嘉宾,何冰、林更新
打破市场伪概念
追随大数据算法的节目
娱理:为节目选材会参考市场大数据吗?
关正文:有一些娱乐产品生产者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喜欢什么内容。但用大数据所有要素算下来,其实就是在复制现有的成功要素,然后再输出一个必然成功的东西。这在我看来至多只能算是在进行组合,谈不上创作。
娱理:那你觉得做内容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正文:是抓受众的潜在需求。做内容,不是参考着明面上的东西,处处想着我做这个,受众会不会喜欢?而是当你觉得这是对的时候,你知道这事他们会喜欢,最后一定会有人被吸引过来看。
我们谈内容创新,就是要超越大部分人已有的经验。对于受众需求的判断,往往是主创基于经验的一种直觉,但主创直觉在大众传媒上是一个自己内化的受众感受, 是你用自己的身体在做受众感受的判断。
关正文
娱理:近来几档节目像《一本好书》都是网络播出,网综年轻受众更多。播放渠道的变化会让你在内容选择上更多考虑那些易触发90后00后的议题吗?
关正文:我其实一直不大认同80、90、00这种所谓以十年为代际的人群划分方式。人,从来都是以文化偏好来划分的。比如说爱吃甜的,爱吃咸的,爱看小姐姐节目的,爱看读书的。同样是90后,客观说,都市青年跟农村青年,他们的兴趣爱好差别会非常之大,不存在说有一定的共性。
中国为什么分这个?确实有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讲,越是年轻的人,他接受新东西的能力越强,但这不是文化,只是上网习惯。微信刚出来的时候,都是年轻人用,两三年后60岁老太太也会用微信了。
我们从事内容价值生产,我把互联网就视为一个常态存储地而已。我对节目的要求是,我不希望它播完了以后就是个废品。《见字如面》,我现在每季做七八十封信,那我做满三季我就能有一个“好书信”的积累库。《一本好书》我一年做十一二本书,当我做到第十季时,包含一百种经典的图书库就存在了。我希望内容是有一定存储和可持续传播价值的。这个意义上,我就不会只看到这一两年内什么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偏好。
这两年我见过很多人,尤其是广告公司,他们判断项目,上来就说我这个公司全是90后,你们带来项目都是我们90后评比,他们喜欢就是喜欢,他们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一本好书》之《霍乱时期的爱情》
娱理:面对客户市场普遍这样的状况,你的感受是什么?
关正文:不管是艺术生产、内容生产,越来越需要的是积淀。龙丹妮不是90后,马东不是90后,叶烽(《吐槽大会》)不是90后,头部这些节目的创作者全都是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极具经验的人,而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特定指向给00、90后的。
娱理:怎么看当下的综艺市场?
关正文:我很乐观。观察国内电影市场就会发现,开始也是娱乐性质电影刷屏。后来兴起一阵IP热,买很多网络小说。但从前年开始,IP失灵,真正的内容价值类电影、精品类电影出来了,像去年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例子。只有做出来的内容是真的好,就会被市场和受众肯定。综艺市场也有这个现象,但最后立足的还是内容。
推荐阅读
关联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点击一下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