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体验

本文摘自书籍《象与骑象人》

出生于匈牙利、与塞利格曼共同创立积极心理学的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iCsikszentmihalyi)发明了一个名叫“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的检测工具,帮助心理学家们回答上述问题。

★★★幸福实验:

希斯赞特米哈伊在研究中,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传呼机,这个传呼机每天会响好几次。每响一次,被试就得拿出一个小笔记本,把他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写下自己对该活动喜欢的程度。在这个研究中,被试多达数千人,传呼机的铃响次数也高达数万次。

通过如此庞大的研究资料,希斯赞特米哈伊找出人们真正喜欢的活动,而不是人们记忆里喜欢的活动。

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人们喜欢的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肉体或身体享受到的快乐。平均而言,“用餐”为人带来的快乐指数最高。“吃”对人来说真的是一大享受,尤其是一群人一起大吃大喝,最是快活,而且吃饭时,大家都很讨厌有人打电话来干扰,而最最煞风景的就是做爱时电话铃响。不过,人不可能一整天都沉醉在肉体欢愉中,因为人对食色的需求很容易因饱足而生厌。不管是食还是性,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让人觉得恶心。

希斯赞特米哈伊最重要的发现是,很多人认为有一种状态比做爱之后吃巧克力还要令人沉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境界之内”(being in the zone),希斯赞特米哈伊称这种状态为“心流体验”(flow)。一旦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只需跟着感觉走就对了。心流通常发生在我们进行体能活动,像滑雪、在弯曲的乡间公路开快车,或两队上场对决较劲时。

配合音乐或其他人的行动,能让人更能达到沉浸其中的畅快状态,因为两者的加乘效果会为我们的行为制造出一种瞬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例如,跟合唱团一起唱歌、跳舞,或跟朋友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等。个人独自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也能达到这种忘我的沉浸状态,如画图、写作或摄影等。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这是一个能让你全心投入的挑战,你也具备面对这项挑战的实力;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每进一步,你马上就得到回馈(进展原则),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对一个音,每画对一笔画,都会让你心中闪现一阵又一阵的积极感受。在“心流”的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象(自动化过程)处于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运作。

塞利格曼依据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研究成果,将愉悦及满足感做出清楚的区分。愉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成分,如食物、性爱、抓背及微风轻拂等带给我们的欢愉,满足感则是我们全心投入、发挥所长,到达忘我境界的感受。满足感能让我们达到心流的沉浸状态。

塞利格曼认为V(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可帮助我们妥善安排生活及环境,提升我们的愉悦及满足感的活动。愉悦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无法维持原有效果。一个下午就吃一大筒冰激凌,新买的CD马上连听10遍,这种不知节制的行为很快就把我们的胃口破坏殆尽,以后要享受愉悦,就越来越难。这时就是骑象人出马的时候了,因为大象很容易会有不知节制的反应,骑象人就得及时出现,鼓励大象继续向前,进行下一个活动。

“愉悦”应慢慢品尝,多求变化,法国人便是熟谙此道的高手。法国人也吃很多油腻的食物,但是他们却比美国人苗条、健康,法国人吃东西时总是细嚼慢咽,注重食材风味,他们能从吃中得到许多乐趣,而正因为他们懂得品尝,所以最后反而吃得比较少。反观美国人,吃东西时总是大口大口地把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塞进嘴里,而且还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为求变化,享受更多用餐的乐趣,法国人会把食物分成好几道菜来慢慢品味,美国人最喜欢的则是以大分量的食物招揽顾客的餐厅。变化可为生活带来更多趣味,因为求新求变是适应的天敌,超大分量会让适应效果达到最大化。

古希腊少数几位提倡感官享乐的哲学家之一的伊壁鸠鲁(Epicurus)曾说的“智者食不重量但重质”,刚好为法国人的饮食之道做出最好的诠释。


哲学家们之所以对感官享乐普遍秉持戒慎警惕的态度,原因之一是因为感官享乐的效益并不持久,感官享乐当下感觉很强烈,但是很快就会消退,而当事人事后则不会因而多长智慧或变得更强。更糟的是,感官享乐会引诱人沉溺其中,让人远离对自己更有益的活动。

满足感就不同了,满足感会不断鞭策我们,挑战我们的极限,逼迫我们使尽全力发挥潜能。我们通常是在完成、学会某事物后,心中会感受到一份满足感。一旦进入“心流”的状态,再难的工作都会变得像不费吹灰之力般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