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_第1张图片

十一、全线出击: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同样是战前易帅,秦、赵两军却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待秦、赵两军主帅抵达前线后。一场大战随即开始。

1.八谏山与不得不出击的赵括:

八谏山位于现山西省长治市西南方向,是上党山余脉,发源于羊头山的淘清河在八谏山周边被称为八谏水。原因在于,相传,当年秦、赵在长平地区相持阶段时,赵括受王命为赵军统帅后,曾在此山驻扎,当时赵军中八名将领,就赵括误军战策提出净谏(与兵谏相反,净谏是纯粹的谏言,没有威胁的意味)赵括当然是拒绝了这是净谏,八位将军因谏言失败,同时又深知赵军此战必败,不愿做败军之将,八人竟一同自刎于山下。山因此称为八谏山,水因此称为八谏水,八谏山上至今仍有清代石刻“八义士谏赵处”碑文。

八位将军所谏无外乎是针对接下来,赵军的军事战略调整。而赵括针对赵军的战略调整自然是由守转攻的!老将廉颇因为坚持以防御作战为主,数次拒绝了赵孝成王下令进攻的命令,因此才最终被替换,像兵败数次,损兵折将,空仓岭防线失守这些都是次因,赵孝成王需要的是一位听命于自己的主将,这才是主因。而想要赵军由守转攻的不是别人——正是赵孝成王!

赵括在被任命为赵军统帅后,赵王一定向赵括交待了赵军接下来所要做的!那就是进攻,将秦军击退,赵国需要这场胜利!

所以即便是八位将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现身说法凡此种种,也不会最终改变赵括的心意,因为赵括不得不出击,这是赵王授意的!

2.改弦易张:

赵括抵达前线,并没有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先将赵军指挥体系进行了一次调整。史载:“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见赵括在对赵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是有腹案的,一方面是从军令条例上予以更改,将严格约束属下以便积极防御的条例全部取消,更改为适于主动出击的军事条例。一方面是直接对赵军指挥体系进行调整,在各军各部间,配置了大量的吏员,以此来辅助将领作战,主要也是坚决贯彻落实赵括的命令,防止各军各部在作战时对命令打折扣执行!

“官吏”在古代是指两种人,“官”指的是有品级,有实权的一把手,“吏”则就是负责具体工作开展的责任人了。赵括只是将军吏予以调整,并没有更换各军各部的主官,说明赵括是要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各部署军事主官的调换一定会带来战斗力下降这个问题,但是强行为各部属配置军吏,也反映出了赵括是担心各将军不遵守命令的!赵括作为三军统帅,身有王命,按说只要下达命令就可以调动赵军在长平地区的军队了,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如此大面积调整全军的军吏。从侧面说明了,将帅之间关系是非常微妙的,配置各军的军吏未尝不是对各军主官的一种监视与约束!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_第2张图片

3.全线出击:

赵括在调整完赵军整个指挥体系后,便下令全军出击,赵军在整个丹河防线上以长平地区为核心,向秦军发起总攻。秦军在主帅白起的安排下,一路从丹河以西沿山一线诈败至丹河河谷谷口,将赵军引诱至秦军预设包围圈内。关于秦军诈败的具体路线,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依据的是在丹河以西,南至丹河河谷,北至今王报村一带有大量人类遗骸出土,广泛分布在这个区域内,结合相关记载,认为这条线路就是当年秦军诈败的线路,并且秦军名为诈败,但是实际与赵军是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的!双方激战烈度很高。

白起作为一名沙场宿将,战场经验是很丰富的,当白起得知赵国任命赵括为帅后,白起就已经知道赵国要开始进攻了!既然已经知道敌人的战略了,就没有必要跟敌人硬碰硬,利用赵括想要进攻取得胜利的心态,将赵军主力引诱至预设战场内,派出奇兵将赵军主力与后方的联系切断,失去与后方联系的赵军主力,在秦军重重包围下,那就是任人宰割了。

实际上,秦军也确实是如此做的。

4.骑兵的威力: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_第3张图片
仔细观看秦军两支奇兵的出击路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白起不仅派出了奇兵,并且一次派出了两支。一支是二万五千人的混编部队,一支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二万五千人的混编部队,向长平战区东北方向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快速夺取了长平关,然后折向东南绕到了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夺取了故关。赵军整个长平战区与赵国国境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

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利用赵军主力完全被吸引在丹河西岸的时机,强行突破了放松戒备的泫氏(今高平市)、金门镇(今高平店上)两处战略要地,然后向东北方向直插小东仓河河床一线,直至故关,与另一只奇兵部队汇合。至此赵军在长平战区内部,以小东仓河至故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的赵军失去了大粮山的军粮与辎重补给,此线以南的赵军失去了与赵军主帅的联系。

这是一招相当狠辣的招术,最外围赵军与赵国国内的联系被切断了,最里面赵军内部又生生被秦军画了一条斜线,有粮的没有指挥官,有指挥官的没有粮,两头都是着急的!

战国时期骑兵的所有军事属性,被白起这一招,发挥出了百分百的威力。

白起避实就虚,将赵军主力吸引出来后,利用骑兵速度快的特点,快速突防战略要地,然后把骑兵当作开路先锋,为后续部队趟出一条路,沿着小东仓河一直奔驰到已经被秦军占领的故关,驱赶一切在这条河谷内的士兵,将河谷南北彻底隔绝。这些作战任务都是战国时期骑兵部队已经承担的军事任务,没有任何新增加的内容。却被白起在最正确的时间,应用到了最正确的地点。

在五千骑兵成功拉出一条封锁线后,白起一定会派出部队跟进,在河谷至故关一线险要处、咽喉处屯兵驻守,死死切断赵军的南北联系,不可能仅仅派出五千骑兵后,就指望着这五千骑兵能够完全隔绝南北,五千骑兵是趟路用的!一定会有后续部队跟进的!参见长平之战秦国自河内发出援军,增援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后的二万五千名秦军,没有道理在长平战区内部,任由这五千秦军骑兵自生自灭。

十二、长平之战的结局: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_第4张图片
长平之战后期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军在长平战区内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以赵军主帅赵括为首的,赵军主力部队,被秦军牢牢地围在丹河西岸的预设阵地内,并且粮食已经断绝(长平地区不缺水,赵军不可能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支撑46天,所以被围的赵军是有水的!)另一部分是整个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赵军,以及在丹河防线内的留守部队,这些部队人数不会太多,但是粮食充足,与赵括失去联系。

秦王得知白起在前线成功将赵军围困,并且隔绝了赵军粮道,秦王亲自到达河内地区,赐民爵一级,征召15岁以上民众从军,赶赴长平地区,与负责隔绝赵军粮道和赵国自邯郸方向援兵的二万五千名秦军汇合,确保长平之围万无一失。

以赵括为首的,赵军主力部队,在被围46天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士兵们竟然已经到了,阴谋杀害同伴,然后大家将尸体分食的地步!人性已经近乎泯灭了!距离崩溃仅差一步。赵括不得已下令全军突围,在反复突围几次后,赵括亲自率领精锐上阵,最后被秦军射杀。

赵军在主将阵亡的情况下,终于放弃了抵抗,向秦军投降了!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_第5张图片

面对近40万投降的赵军,秦将白起,将尚年幼的二百四十人释放,其余尽数坑杀,整个长平之战,秦军一共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听闻长平之败,无不震惊!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取胜而结束,秦军算是惨胜,白起自己说:“秦军伤亡过半”,作为战胜一方的主官,白起没有必要掩盖自家伤亡人数,被人为是可信的!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举国震怒,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赵国无老弱,只有复仇的火焰,生生让秦军灭亡赵国的时间向后推延了!

而在长平之战中,骑兵作为全军斥候,以及奇兵的表现堪称完美,在实战中证明了骑兵的战略作用。长平之战中骑兵大胆迂回包抄,快速机动,封锁敌军交通线,这些战果都为以后骑兵在实战中的运用提供了蓝本,伴随骑兵装备的逐步升级,骑兵逐渐由战场的辅助兵种成为绝对的主力,与骑兵这种颠覆整个战局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长平之战讲完,下一个骑兵实战战例——李牧大破匈奴!欢迎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十七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