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汽车,既「典型」,又「不典型」。
11 月 29 日的江苏张家港,是整个中国汽车圈的焦点——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项目,在那里正式启动。
把时间推回 2018 年 2 月 23 日,当天下午,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分别官宣,确定将与对方建立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 MINI 品牌的纯电动车型。
而关于他们的新闻,其实从 2017 年就已经开始在业内流传了。而 2018 年 2 月确定合作时,其实双方还需要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细节及合作模式进行协商」。
2018 年 7 月 10 日是又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双方正式签署了合资协议,这意味着合作模式的最终敲定。按照协议,双方以 50:50 的股比成立新合资公司,并定名「光束汽车」,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项目最终落地江苏。
协议的签署也极为高规格:李克强总理和德国的默克尔总理一起为此「站台」。
而在 29 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关于光束汽车,我们又知道了更多信息:
1. 项目总投资为 51 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为 16 万台,预计拥有约 3000 名员工。
2. 项目集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产品将面向全球市场销售。
3. 光束汽车的产品将按品牌分别进入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各自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这样的合作,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所谓的「全新合作模式」,新在哪?
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官方将光束汽车项目称为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那么,光束汽车「新」在哪?
首先,50:50 的合资股比并不新鲜,但这是由外方和中国民营车企组建的合资公司。之前你叫得上名字的那些所谓「合资车企」,比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等,中方其实都是国有企业,而长城汽车不一样。
其次,「光束汽车」这个名字里并没有体现出长城汽车或宝马集团的任何一方。当然,这一点你不用太在意。
第三,光束汽车并不打算建立新的销售服务网络,而是分别进入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的现有渠道里进行销售。有「上汽奥迪」的前车之鉴,这个举措对稳定双方现有的经销商合作关系非常重要。
第四,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光束汽车项目并不是直接把外方车型拿过来生产,而是「共同研发」。在我看来,这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针对电动 MINI 车型的,虽然目前纯电动版 MINI 已经在海外发布,但未来在中国国产时,相信一定会有从内到外的种种变化,比如三电系统供应商体系的重新搭建、产品外观内饰的本地化调整等等。至于接下来第二、第三甚至更长远的 MINI 纯电动产品规划,恐怕也是要双方共同来完成。其次,除了电动 MINI,光束汽车项目是否还有可能研发、生产其他电动车甚至燃油车?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只是电动 MINI,不会在新闻稿中提及「进入长城汽车现有渠道销售」这个细节,而事实上,张家港生产基地也不只是生产电动车,它的规划里还有燃油车生产线。
双方合作研发一些除 MINI 品牌电动车之外的新车型?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这么梳理下来你会发现,这确实是在中国汽车行业不曾出现过的一种「创新式合资」。
一次 1+1>2 的合作?
优势互补、1+1>2,是双方在各种合作中重点提及的。
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先生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说:
「我们深化创新合作,聚焦研发与生产,充分发挥股东双方的专业技术。宝马集团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熟稔全球各地的需求特点。长城汽车是中国本土汽车公司中创新、高效的重要企业。」
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说:
「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的合作,无论对宝马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还是对长城汽车的全球化战略都是强有力的支撑,是实力派的强强联合。双方将融合在资源、技术、品质、运营以及市场理解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互补与合作双赢。」
光束汽车能为长城带来什么?我想,应该重点关注两方面。
一是宝马的电动化技术。就像傅乐希所说,宝马是电动车领域的先行者,早在十年前,Project i 项目就已诞生,后来孕育出了 i3 和 i8 两款划时代的产品。在这背后,是宝马集团在电动化领域的大量尝试和实践,这个过程中宝马所积累的电动化技术,足够长城学习了。光束汽车负责研发的 CTO(首席技术官)来自宝马集团,这一点也能证明,长城确实是认可宝马的技术的。
二是宝马的「体系」,所谓「体系」,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比如研发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甚至是公司运转机制、全球化运营等等。对于长城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能有向宝马取经的机会,是极为难得的。而这些,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其实是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
那么宝马能获得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可以在中国生产 MINI 品牌电动车了。但如果只是这样,那么光束汽车就和「代工厂」无异了。
关键点还是在「共同研发」这个层面。
众所周知,宝马集团正在中国推行「2+4」战略发展路径,2 指的是与不同伙伴合作的 BMW 和 MINI 两大品牌,4 指的在 ACES 新四化领域的本土研发和联合创新。
作为国际车企,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其实做的是不错的,但这种本土化研发,依然是建立在德方已有产品基础上的。
是否还有更「本土化」的研发模式?光束汽车就是一次尝试。通过和一个中国车企合资,共同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研发产品,这样的本土化,才是长期且良性的。长城汽车对于中国市场和用户的深入了解,应该能给宝马提供非常多的宝贵经验。
傅乐希在启动仪式上说,「我相信中国的创新力量,在汽车的电动化和数字化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这绝对不是一句恭维或客套话。而放眼全球,也很少有哪家车企如宝马这样在中国「敢想敢干」了。
当然,在这背后做支撑的,显然是宝马集团对中国的战略重视和对中国市场潜力的信心。
光束汽车,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它是对宝马集团「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理念的最好诠释,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典型」案例,它和目前已有的模式都不太一样,双方结合过程中所透出的创新和智慧,值得整个行业细细品味。
~End~
作者:刘时笑
长按扫码勾搭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