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演化

生命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相应的环境配合。

这也是上一讲我们说的廷贝亨的四个问题中的第四个,成长问题。生命的成长,不是搭积木也不是盖房子。“长”,和“搭建”,是完全不同的过程。长,是一个一边接受外部刺激,一边互动,一边学习,一边变成熟的过程。长,要求环境按照顺序提供正确的信息输入。

威尔逊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严格的灵活性(rigid flexibility)”。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你用一个专门的软件报税。不管你家的收入是什么情况,只要按照步骤输入相应的信息,软件就能自动给你生成税表。

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灵活,但实际上非常严格。软件本身不能有错误,你的输入信息必须靠谱。如果发生混乱,你的税表就不对。成长也是这样。基因就是软件,环境就是输入信息。

成长,是一个步步惊心的过程。

1.眼睛的故事

我们知道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眼球晶状体的透明度下降,导致光线进不来。白内障不算大病,做个手术就可以治好。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的起源,是有些刚出生的婴儿,也有白内障。

以前的医生担心,给新生儿做白内障手术,是不是有点危险呢?他们就决定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做手术。结果孩子长大了,手术做了,也成功了,光线也能进入眼睛了……但是孩子还是看不见东西。

这是为啥呢?因为眼睛不是照相机。不会说哪个零件坏了,你修好马上就能用。

眼睛,需要在光线的刺激之下成长。大脑不是天生就会处理视觉神经信号,这个能力是从一出生开始、一边长大一边学来的。如果婴儿阶段没有光线刺激,错过了这个成长阶段,长大以后有光也晚了。

这就是“严格的灵活性”。成长,需要正确的环境信息输入。

咱们再看一个例子。下面这张图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有人把小猫养在一个四周全是竖线的笼子里。小猫看不见水平方向的任何结构,连自己的身体都看不见,只能看到这些竖直的线。

结果小猫长大以后,它的视觉就有严重的问题。它没有办法识别物体的轮廓。

为啥呢?因为识别轮廓的视觉功能,需要三种神经细胞共同起作用:一种负责水平方向,一种负责竖直方向,一种负责斜向。小猫幼年时期缺乏水平和斜向的视觉刺激,它的神经细胞就没长全。

眼睛的发育,对环境非常敏感。而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有这么多孩子得了近视。

相同年龄段的儿童,尼泊尔儿童近视率只有3%,而中国广州儿童的近视率高达69%!这是为啥呢?进化给孩子的环境设定,是在大自然中成长。尼泊尔教育条件差,孩子比较符合这个设定;而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对眼睛来说,学校环境,可不是正常的成长环境。

那学校环境差在哪呢?有研究考察同样是6-7岁、同样是华裔、每天在学校里上学的时间也相同的小学生,新加坡小学生的近视率是澳大利亚小学生的9倍!这两个国家的重大区别是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非常强调户外活动 —— 澳大利亚小学生每周有14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而新加坡只有3个小时。

我看现在还有很多眼科专家抱着过时的观念不放,还以为是什么看书看累了导致近视,什么用眼过度,甚至还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眼保健操” —— 殊不知根本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眼保健操有用。事实是现在国际主流的观点认为儿童近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室外活动时间不够。

那室外和室内根本差别是什么呢?这个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论。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室内能看的都是比较近的东西。但我看各方信息,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室内光线强度不够。

不管是哪个原因,这个道理是简单的: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孩子每天都会花足够的时间在室外活动 —— 孩子眼睛的成长需要室外环境。

让孩子整天呆在室内,这是近一百年才有的事情。而这种环境巨变对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眼睛。

2.免疫系统的故事

成长离不开光线,成长还离不开细菌。

以前人们曾经以为环境越干净就越健康,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有个概念叫“微生物菌群(Microbiome)”。我们身边、我们体内的绝大部分微生物,其实是我们的朋友。

免疫系统不是一个机器零件,说安装就装一个、坏了就换一套。免疫系统跟眼睛一样,是慢慢长成的。免疫系统的成长,需要合适的微生物菌群环境。

威尔逊打了个比方,人的免疫系统就好像是农场里的一个农民。农场里有秧苗,有野草,有自家养的猫和狗,也有老鼠和狐狸这些敌人。那这个农民怎么识别哪些是秧苗和朋友,哪些是野草和敌人呢?他可不是天生就全会。

免疫系统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它需要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微生物的刺激,在不断地互动和碰壁过程中学会分辨敌我,练习高超的打击敌人保存朋友的技艺。

那么如果让免疫系统长期处在一个非自然的微生物菌群的环境中,就等于不给他学习的机会,它就会出问题。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的问题不仅仅表现为生理上的症状,也包括心理上的症状,比如感觉压力大、抑郁、甚至是自闭症、孤独症;而且还能表现在行为上,比如恶心、食欲不振、不愿出去和人交流等等。

那我们想想,如果一个孩子有上面这些问题,是不是可能因为……他家里太干净了呢?

威尔逊列举了一系列的研究来说明微生物菌群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比如说,发达国家里、城市里患有免疫系统紊乱、经常过敏的症状的人,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农村。

有研究发现,剖腹产出生的新生儿,因为没有与产道中的菌群接触,患上免疫系统紊乱的概率就会增加。孕妇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危害。

反过来说,如果孕妇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更丰富的菌群,就对孩子有好处。而10-15岁的小孩如果经常接触大自然,他们长大后患有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家里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越高,儿童患上哮喘的可能性就越低。为什么养老院里的老人总爱这里发炎那里疼?可能因为养老院太爱消毒了,那里的微生物菌群不正常。

眼睛对人的影响是纯生理的,免疫系统的影响是生理的也是心理和行为上的。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则主要是行为和心理上的。

3.小鸟的故事

像鹌鹑这样的鸟类有个有意思的特性:小鸟一出生,就知道跟着妈妈走。这是因为它们在鸟蛋里孵化的过程中就有了听觉,它们习惯了妈妈的声音。

鸟蛋的蛋壳,对小鸟的感知能力发育至关重要。蛋壳能透气,对声音的穿透力也很好,所以小鸟在里面能呼吸能见妈妈的声音。但是蛋壳不透光。小鸟出生之前,是看不到光线的。

在1980年代,有人拿鹌鹑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小鹌鹑提前感知到了光线。

鹌鹑的鸟蛋需要23天孵化。在小鹌鹑出生的前两天,研究者把鸟蛋外面的硬壳给扒开,用强弱交替变化的光线去照射,刺激里面的小鹌鹑的视觉神经。

结果,小鹌鹑出生以后,就不会跟着妈妈走了。

提前两天接触到光线,让小鹌鹑的视觉提前发育……从而干扰了听觉的正常发育,导致小鹌鹑出生以后听觉发生紊乱。它们无法识别妈妈的声音了。

鸟类也好,我们哺乳动物也好,各种感知能力的成长是讲顺序的。这个顺序是先长触觉,再是空间平衡感,然后是味觉和嗅觉,然后是听觉,最后是视觉。每一种感觉的成长都需要相应的外部刺激配合。

而小鸟实验告诉我们,当你还不需要这个刺激的时候,可别让这个刺激提前出现。提前出现,就可能导致发育紊乱。

那说到这里,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会不会也有提前出现不该给的刺激这样的情况?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有演化思维。答案是的确是这样,人类儿童的智力成长跟小鸟视觉有相似之处。

威尔逊列举了大量的研究,说明对儿童早教的顺序非常重要。

很多特别重视早教的家长,孩子还没出生就给播放“莫扎特音乐”,出生不久就让孩子看迪斯尼出的什么“小小爱因斯坦”DVD,强行用声光刺激。这种教育,就相当于用光线照射还没有孵化的小鹌鹑。

有研究表明,9个月以前就被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会更容易发怒,更容易分神,不愿意集中注意力,不能推迟享乐。这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初刺激过度了呢?

威尔逊说的这些儿童早教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我自己又去做了一些调研,我感觉这个问题非常重大,咱们接下来会用一讲专门说这个问题。

这一讲我们说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外界环境的正确刺激和配合,威尔逊为此提出一个概念叫“严格的灵活性”。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待在室内,他就容易近视。如果一直生活在特别干净的环境中,他的免疫系统就会有问题。如果对他的早教操之过急,就可能危害他将来的性情。

我们今天这个生活环境,相对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史来说,是不正常的。

这是演化思维带给我们的一个智慧。当然,这绝对不是说人就应该回归到原始社会或者农业社会那样的生活。“严格的灵活性”,只是一个理论而已,把它用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都得经过实验验证才行。我们今天讲的眼睛、免疫系统和感知能力的故事都有严格的科学验证,别的领域可就不一定了。

事实上今天的人,寿命比过去长得多,哪怕晚婚晚育,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健康的。我看演化思维并不能解释这样的进步。

但是,当你发现事情不正常的时候,演化思维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解题思路。特别是,当你想要改变环境的时候,演化思维对你有一个警告。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因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