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为什么成功

引子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1张图片

因为小米的原因,雷军名声大噪。在此之前,他的名字也偶尔见诸于报端,但只是和当时的金山这样一个远称不上一流的公司联系在一起,让人以为不过是个有点成功的小人物。近几天,雷军大火了,因为小米提交了港交所的IPO申请书。按照招股文件,以雷军的持股比例,离中国的首富近在咫尺。是什么促使了雷军如此开挂的人生呢?

君不见,网上充斥了各种雷军的奋斗史,如武大的天才少年,2年学完4年的本科课程,然后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接活。少有鸿鹄之志,在读了《硅谷之火》后立志要像乔布斯一样,创办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中关村劳模,6*12小时甚至7*12小时工作。我承认,这些都是雷军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必要因素。我也不得不承认,笔者的软件编写天赋可能(因为没有正式交过锋)和雷军比有较大差距,起步也晚,在个人执着与勤奋上恐怕也远不如。但是这些因素,依然远不足以促成雷军向中国首富发起挑战。雷军的巨大成功,和大多数历史上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英雄人物一样,是靠着天时地利人和,或者通俗地说,或多或少有一点他自己自谦的"风口上的猪"。只不过雷军肯定不是猪,而是一只展翅可翱翔千里的雄鹰,当顺风时可以飞得更高、更远罢了。

软件奇才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2张图片

首先来看他的大学时代,据称是编程奇才,大一写的PSCAL程序成为了大二的教材,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我想说说我的大学同系同学姜某某。之所以想做这样一个比较是因为他们两人在学术方面很相似。我和姜某某都是1992年进入时称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的自动控制系。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名气相当,在湖北的录取分数也差不多,姜某某和雷军都是湖北人。雷军是计算机系,姜某某是自动控制系,也是旗鼓相当。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大一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享受的优待,第一次到学校的计算机机房接触到计算机时,这位姜某某已经把计算机键盘打的飞快,各种DOS指令驾轻就熟,让我们这些菜鸟钦佩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姜某某的数学课每次都是接近满分,全年级第一,总分也是全年级前几名,每学期都是什么"三好学生"或者学习标兵之类的。姜某某大二时还参加高级程序员考试获得全省第一。还有一点一样的是,他们的英语都不太好,也许是太多精力投向计算机的缘故。我曾经向姜某某讨教过数学题,那个思路之快,和我比犹如法拉利和自行车。我人生有过如此体验的只有两次,另一次是高中,那位学霸是当年我们省(江西)的高考理科状元,高二物理奥赛全省笔试第一,夏令营就被报送北大。姜某某还告诉过我,高中曾经获得过全省数学奥赛二等奖。要知道湖北一直是奥赛大省,那时候还是黄冈中学的天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计算机奇才,你可曾听过他的名字? 他本科保送直博,后留校当了老师。2005年我返校时,和几位老同学会面,提及他时还会竖起大拇指,说是武汉有公司出年薪30万只是让他闲暇时做个咨询都被他拒绝了。呵呵,30万,不知道够不够当时雷军存款的一个月的利息。再后来就没有听说过他了。

我们再把目光放广一些,武大毫无疑问是中国一流学府,但是和清华北大比中间至少还隔了个复旦上交。能够上清北的,除了特殊情况,如保送,离家近等,肯定不会去武大。每年清北肯定有至少10位计算机水平(且不说其它的如英语)和雷军相当,甚至是远甚于雷军的。可是你能说得出他们中的几个人的名字?

有的人会说,我举的那个姜某某醉心于学术,淡泊名利,不具备可比性。好,我再举我高中同学学霸的例子。对,就是那个高考状元。进入北大生物系依然排专业第一。毕业后拿到西北大学生物系全奖赴美,后来或许是因为生计压力或许是因为兴趣所在转学到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读研究生,全球毫无争议的计算机科学顶尖院校,而且是硅谷科技的摇篮,据他说里面的学生都相当牛(能被这么清高的人说牛那不是一般的牛),老师都是硅谷好几个公司的创始人。他毕业后去了微软干了8年研发做到部门经理,出来后自己创业,一直不太成功,16年受邀回北京一个北大校友开的风投公司年薪不过是百万级别,还在北京租房子住。后来据说收购了一家创业公司自己做上了CEO,不知道近况如何。总之你不会听说过他的名字。

当然,清北,包括武大,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高材生在中国的IT行业涌现了一些响当当的人物,包括李彦宏、李一男、张小龙、王小川、张朝阳等,但是相比每年毕业的青年才俊,虽然算不上是沧海一粟,也是寥若晨星。可见计算机水平无论多么优秀,何况雷军的计算机水平和真正的大牛比还算不上出色,远不是能取得雷军当前商业巨大成功的充分条件。

中关村劳模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3张图片

我们再来看网传的雷军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勤奋。其实勤奋几乎是所有顶尖优秀青年才俊的必备品质,比方说姜某某,状元学霸,他们很少有休闲娱乐时间,虽然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课堂和课本任务,但是会向更难更深的问题进行钻研。工作后你会发现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天赋一般的人用勤奋来弥补自己智商的不足,不仅没有休息日,连睡觉都在做工作的梦。华为的高压和高激励之下,很多人都是没日没夜的神经紧绷地干活,其中有人病倒,甚至一命呜呼,有人因此精神失常,有人因此人际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父母子女无暇照顾,更多地我看到的是(我在华为工作十年,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人都接触过)低品质勤奋下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因为没睡好觉没休息好而导致精力不够,记忆变差,反应变慢,而又因为"奋斗"而被组织可能提拔到一个较高的职位,脾气差,决策错误多而对组织造成伤害。其实,早就有人总结,勤奋可能是商业成功里相比机遇、资源、天赋最不重要的因素。心灵鸡汤过度地夸大勤奋的作用,不但可能对个人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伤害,还会对公司里员工考评造成误导。比方说我在华为就会碰到有的团队Leader说,xxx很努力,应该给高考评。我就反问,富士康的工人都很勤奋,工作时长不比华为少,还有深圳的大部分建筑工地,晚上12点还在"当当当",早上7点不到就开始动工了,这些产线工人,建筑工地的工人,可能收入不到华为普通员工的1/5,是不是也要招到华为来给高位?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算我们假定雷军是铁人,可以7*24小时满血工作。那么最多我用两个勤奋的人7*12个小时的工作就可以赶上了吧?那么好,有多少人创立的公司市值能达到小米的一半?有多少人是雷军身价的一半?

当然,我不是说勤奋不重要。没有雷军的勤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小米。在雷军创立小米之前,就已经是要钱有钱,要名有名,他完全可以过上半退休的投资理财生活,如张朝阳、史玉柱、李一男之流。可是他依然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的拓荒之路,这才拉大了和这些人的差距。我想强调的是勤奋远不是小米成功的充分条件。

初入职场幸遇贵人,历经风雨痴心不改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雷军职业生涯是如何开挂的吧。一般人的职业生涯是从毕业后开始算起,而雷军是奇才,2年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大二雷军就上了武汉的电子一条街了,按照网上资料,"那条街上的老板知道雷军很能干,都对他很客气,恨不得隔二十米就跟他打招呼,请吃请喝。" 好家伙,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已经要收下他的膝盖了,尤其是大多数大学里还要家里父母寄钱养活的人们。但是,要达到这一点,除了雷军本身的能干外,还需要至少两个外部条件。第一,雷军出生在一个计算机在中国刚刚萌芽到开始普及的年代。早几年武汉都没电子一条街。晚几年,虽然电子一条街更加繁华了,但是凭个人英雄主义装个电脑,写个软件就可以赚快钱的时代没有了。雷军读大学的年代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大学的招生还比较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而供给少是雷军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雷军是在武汉大学读的计算机,而不是在北京大学或是清华大学,如果是在这两个学校,恐怕雷军要拿全系第一没那么轻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就算雷军在北清依然拿了全系第一,那么他的空闲时间不会去逛电子一条街这么low的事情,而是继续钻研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其实编编应用程序是相对简单的事情,甚至一个小学生培训几下,也可以写出"hello world"或者更复杂一点的程序。北大青鸟等培训机构可以培训出软件蓝领,当然要做出高质量的复杂软件是不靠谱的。但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如香农理论,图灵完备,图论,博弈论等,却是极为高深和难学的。但这些都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包括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工具,数据库,集成电路(即IC),处理器架构以及这些之上衍生的云计算,并行计算,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会用编程语言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和研究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差别就是码农和科学家的差距。我国的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整体产值很高,但是都集中在上层应用,底层基础技术和美国相差甚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对中兴能够一剑封喉。雷军如果真的牛,在清华北大,如果要和这些顶尖人物竞争,必然要在这些基础理论上发力,他就不会有闲空去逛电子一条街,或者他会和清北的大多数有上进心的同学一样,去准备GRE托福出国了。那样,我们中的大多数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有雷军这个人。

不可否认,雷军在大学期间由于逛电子一条街的经历开发了一些软件,获得了一些应用和商业上的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很有限,远远达不到比尔盖茨或者是扎克伯格的水平,当然他们两个能辍学创办公司成功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机遇,不仅仅是个人的计算机水平。雷军1991年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所。这个决策很关键,如果雷军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即使几年后再就业,也一定会错失很多中国IT行业刚起步的机会。选择北京也很正确,因为北京有中关村,软件行业创业氛围很浓,当时的上海,广州,深圳都不具备。如果雷军选择保守,一直在研究所待下去,那么今天也听不到这个名字。雷军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而是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机会。1991年11月雷军的幸运降临,遇上了时任金山香港公司副总裁的求伯君。第二次,经另一个朋友推荐,(雷军传奇的校园经历起了很大作用),求伯君请雷军吃了一次饭,邀请雷军进入金山公司,雷军答应了。这个决定才奠定了雷军日后呼风唤雨的基础。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4张图片

求伯君是雷军的贵人。有人会说了,以雷军的能力和品质,到哪里不是飞黄腾达,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金山,还委屈了雷军。哈哈,说这话的是实在经历太少,或者是成功学看多了,以为职场像什么心灵鸡汤说的,"你只要做到xxx,就可以xxx"。现实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首先,能够鉴别人才就是一个稀缺的能力。以我在职场近20年的经历看来,能正确识别他人的才干,品质,优劣势的领导很少,因为从业务和技术领域来说首先他需要在这个领域是个能人,从品质上来说他需要自己三观端正,性格不偏不倚,头脑冷静,不情感用事。人们经常说刘备文不成武不就为何能吸引关张孔明,成就一番霸业,因为刘备具有识人的优秀本领,并在这方面远胜于孔明。其次,即使能识别千里马,能把千里马招进来需要引荐者或主管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魄力,能爱才惜才而不是嫉恨。读书的时候我总以为,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肯定会尽可能地选择最优秀的人才加盟。现实重重打我脸。企业的老板也许是这么想的,但是企业的其他人员,包括高管,可不一定这么想。他们更害怕的是引进了比自己强的人才后,会不会威胁到我的位置和生存。即使是企业老板,有时也会担心,找了个牛人进来后是否安分,是否干几天就跑了,或者是偷了技术自立山头。雷军是幸运的,碰到了求伯君。求伯君也是幸运的,遇到了张旋龙(时任香港金山老板),他放心出钱让求伯君搞开发,搞出了WPS1.0,铸就了中国软件业史的一段神话。

如果雷军当时没有遇到求伯君,没有进金山,而是去了其他公司会怎样,答案是世事难料。如果雷军进了当时中国炙手可热的外企。外企在中国研发岗位很少,尤其是那个时代即使有也是一些边缘的开发岗位,雷军知道,也没兴趣。外企当时,包括现在更多的是一种销售其总部产品和方案的代表处形式存在,关键能力是英语和沟通,这个恰是雷军的弱项。看看微软前大中国区总裁唐骏是什么货色就可以判断有没有雷军的出头之日。

如果雷军进了华为会怎样,那个时候华为的研发刚起步,他进去很可能会得到任正非的关注和厚爱,如果一直做下去,很可能至少现在是董事会成员。但是充其量,他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余承东,虽然华为的手机技术上比小米高一头,余承东的个人财富和知名度比雷军差了不止一个量级吧。而且华为的风格禁止在职员工以个人名义投资其他公司,禁止在其他公司兼职,包括授课,做咨询,甚至未经授权接受采访,雷军的个人品牌,圈子人脉和互联网商业感觉无法建立。华为对员工出去创业也是持戒备态度,因为出了个李一男事件对知识产权保护抓的很严。抓了好些个拿了华为技术出去创业的高管和前骨干员工。连李一男那么牛的人,有那么好的资源还是惨败。雷军自己出去创业难以乐观。

再想象力丰富一些,雷军如果作为一名普通员工现在进华为这样已经非常庞大的业务成熟公司会怎样?难以预料,最坏的情况是,可能试用期没过就被fire掉了。雷军是很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一般会有点傲气,不善于或者不屑于委屈自己奉承上司,会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但是大部分领导没有这样的见识理解他,更没有那么大的胸怀能包容异己。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5张图片

因为张旋龙的慧眼识才和大度,才把金山公司交给求伯君经营,并分给求伯君一半股份。1992年,香港金山公司与北大方正合并,并于1995年上市,此时求伯君独立出来,这才有了现在的金山软件公司。由于求伯君对雷军的绝对信任,才能让雷军成为金山软件的CEO。当然雷军的职业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入职金山三年开发盘古软件被微软和盗版痛击惨败,并提交了辞呈,心灰意冷。还好他半年后重回了金山,否则大家今天就听不到雷军的名字。2007年金山上市后2个月,感到身心疲惫,也是因为金山市值不高而颇具挫折感的雷军居然辞去了CEO的职位,去做了天使投资人。更神奇的是,雷军还可以保留副董事长的职位。三年之后,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闻名遐迩应求伯君求助邀请回归金山,经过一番改制,终成金山董事长。在雷军作为金山董事长的同时,他还可以同时作为多个公司的董事长,董事,实际控制人或者大股东,这恐怕是很多公司如华为所不能容许的。一是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二是怕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做三年的天使投资除了让雷军财务上更加敦厚,增强了雷军的人脉外,还让雷军悟道了创业成功的真谛,即顺势而为,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到来之时抓住机会,创办了小米,聚其毕生功力于一役,才有了今天的千亿小米。

后记

雷军为什么成功_第6张图片

在2011年,我和几个中兴出去创业并有点小成的朋友闲聊,偶然提到雷军,并拿他和中兴的创始人侯为贵等比较,他们的结论居然是"提鞋都不配"。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金山和中兴通讯差了不只是一个数量级。那时候的小米产品还未上市,中兴手机还力压华为好多年。可见人们都习惯于从结果倒推原因,而且习惯性的认为人们的成就,无论好坏,都是由个人创造的,而不是环境机遇等各种因素综合的成果。可是如今风水轮流转,一方面说明世事难料,另一方面说明人才在适当的土壤和合适的机遇下才会有更好的爆发。小米如此,中兴如此,华为,BAT皆如此。

我写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了贬低雷军个人才干和小米的巨大商业成功,说实话,雷军和小米的成功给了我和大家很多鼓励和启发,比方说专注,勤奋,分享,顺势而为。我只是反对个人神话,反对心灵鸡汤把个人意志神话,什么心想事成,同龄人正在把你抛弃等贩卖焦虑。一方面,有些人不成功,也许不是你不行,只是方法不对,或运气不佳罢了。另一方面,反对不切实际的盲目创业,好高骛远,没有一定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纵是比雷军等更大的才干恐怕也枉然。过度地低品质勤奋带给个人和社会的或许只是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雷军为什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