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首发于十五言社区)
阿美语(Amis language)属于南岛语系、东台湾南岛语族,是现今使用人口相对较多(近 20 万人)的一种台湾原住民语言。阿美语是阿美族的母语,阿美族主要分布于花莲、台东,即题图中的紫色位置。Amis 这个名字来源于阿美语的 ʻamis,意为「北」。
阿美语的 tu 这个词可能是这门语言里用途最多的词语了。下面我粗略地总结一下阿美语的 tu 的各种功能。
一、宾语标志
阿美语的 tu 最基础的功能是宾语标志。
例一:
nipatay ku niʻadupay tu aʻadupan. 猎人杀死了猎物。
(ni)patay,「杀死」,是词根;
ku,主语标志;
niʻadupay,「猎人」,词根是 (ni)ʻadup,「捕猎」;
tu,宾语标志;
aʻadupan,「猎物」,词根是 (ni)ʻadup,「捕猎」。
在一个句子同时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情况下,有时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会有形式上的区分,而要靠语序来辨别——即,间接宾语一般放在直接宾语前面。但有时又会有不同的词作为标记,这时的语序就不具有区别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功能。
例二:
pakaen kaku tu kulung tu rengus. 我给牛喂草吃。
pakaen,「给……吃、饲养、放牧」,词根是 kaen,「吃」;
kaku,「我(主格)」;
kulung,「水牛」,是词根;
rengus,「草」,是词根。
在这个句子里,「牛」和「草」有一样的标记。在前面的「牛」是间接宾语,而在后面的「草」是直接宾语。
例三:
nitikul canira tu pitaw i taluʻan. 他们把锄头还回工棚。
(ni)tikul,「返回、归还」,是词根;
canira,「他们(主格)」;
pitaw,「锄头」;
i,「在……里」;
taluʻan,「田寮、工棚」。
在这个句子里,「锄头」和「工棚」有不一样的标记。「锄头」带的是宾语标志,而「工棚」带的是一个介词。因此,即使「锄头」在前而「工棚」在后,「锄头」仍然是直接宾语而「工棚」是间接宾语。
我在刚学到「tu 可以作为宾语标志」这一知识点后,发现很多简单句子都难以理解;哪怕这个句子只有几个词,其中的 tu 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如果把例三里的两个宾语调换一下位置呢?
例四:
nitikul canira i taluʻan tu pitaw. 他们返回工棚取锄头。
这个句子的直接宾语是「工棚」,「锄头」并不是宾语——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 tu 的功能非常之多;并且有的功能很容易辨识,而有的功能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像我这种非母语者的)误解。
二、引出原因
在例四这个句子里,tu 的作用就是引出原因;可以类比英语的 for,整个句子可以大致理解为:They return to the work shed for the hoe,即,「他们返回工棚的原因是(取)锄头」。
例五:
matawa ciira tu lahkel nu falucuʻ ira. 他开心得大笑。
(ma)tawa,「大笑、嘲笑」,是词根;
ciira,「他(主格)」;
lahkel,「开心、满足」,是词根;
nu,「的(准确说来更像英语的 of,因为修饰语在后)」;
falucuʻ,「心」;
ira,「他的」。
Matawa 这个词既可以表示「大笑」又可以表示「嘲笑」,所以把 tu 理解为宾语标志,在语法上也是说得通的。但在逻辑上来看,「他嘲笑他心里的满足感」——除非是有精神分裂,一般人还真没办法嘲笑自己的满足感吧。
和引出原因的 tu 相对,阿美语还有一个常见的引出结果的词 saka。由于和本文主题无关,这里不赘述,只举一个例子。
例六:
maʻuraday tu inacila, saka sienaw ku rumiʻad anini. 昨天下了雨,所以今天冷。
maʻuraday,「下了雨」,词根是 ʻurad,「雨、下雨」;
tu,见下文;
inacila,「昨天」;
sienaw,「冷」,是词根;
rumiʻad,「天气、时间」,是词根;
anini,「今天、现在」。
三、强调完成
例六中的 tu,我没有解释其含义——这似乎也不是一个宾语标志,因为「下雨」这个动词是不及物的,或者说它已经自带了一个潜在的宾语。况且「昨天」做宾语也不合逻辑。
和前面的两种用法不同,例六中的 tu 不是标记其后的名词性词语的,而是跟着其前面的动词的。这便是 tu 的第三种用法:强调完成。
阿美语并不太关注动作发生的时间,即时态(tense);时间一般都由另外的词——如例六中的「昨天」、「今天」来表示。但阿美语很关注动作的完成情况,即体(aspect)。阿美语动词有四个体。这里就忽略动词的其他语法范畴,每个体只举一个例子,让大家了解一下阿美语动词的体。
而如果觉得只用动词本身的形态还不足以表达,那么还可以用 tu 加以强调。这样的 tu 大致相当于英语的 already:
maʻuraday inacila.
It rained yesterday.
maʻuraday tu inacila.
It had rained already yesterday.
这种情况下,是否有 tu,对句子的意思没有很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再比如:
例七:
nipalumaan tu aku kilang. 我已经把树种了。
nipalumaan,「把……种了」,词根是 (ni)paluma,「种植」;
aku,「我的」;
kilang,「树木」。
例八:
nipalumaan aku kilang. 我把树种了。
此外,虽然阿美语的体较丰富,但缺乏专门的进行体;由上面的表格可见,对于很多动词而言,主动态一般主动式已行体兼有「刚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含义。这时的 tu 就可以起到消除歧义的作用了。
例九:
maʻuraday anini. 现在正在下雨。
maʻuraday tu anini. 今天下了雨。
四、表示肯定
除了强调完成之外,tu 还有一个用法也是跟着动词后面而非冲在名词前面的;就是表示肯定,或表示有肯定倾向的推测、催促等的功能。
例十:
niseking tu kami anucila. 我们明天肯定考试。
niseking,「考试(动词)」,词根是 seking,「考试(名词)」;
kami,「我们(主格)」;
anucila,「明天」。
例十一:
kalumuwad tu ku namu, taengaday tu ku rumiʻad. 你们起床吧,天已经亮了。
kalumuwad,「起来(命令式)」,词根是 lumuwad,「起床、启程」;
namu,「你们的」;
taengaday,「亮了」,词根是 taengad,「光明」;
rumiʻad,「时间、天气」,是词根。
这个句子里的第一个 tu 表示有肯定倾向的催促,第二个 tu 则是强调完成。
五、引出时间状语
前面如例六、例十里都有表示时间的词(inacila 昨天、anini 今天、anucila 明天),这些词可以看作是时间状语,即副词。而如果是名词要做时间状语,则要在其前面加一个 tu。
例十二:
matayal kami tu rumiʻamiʻad. 我们每天都很忙。
(ma)tayal,「忙碌、工作」,是词根;
kami,「我们(主格)」;
rumiʻamiʻad,「每天」,词根是 rumiʻad,「时间、天气」。
例十三:
mafuduʻ tu mihecahecaan. 每年都会发洪水。
(ma)fuduʻ,「倾盆暴雨、洪水」,是词根;
mihecahecaan,「每年」,词根是 heca,「又一次、重复、轮回」。
例十四:
mafutiʻ kaku i lilal tu kalahukan. 中午我在竹床上睡觉。
(ma)futiʻ,「睡觉」,是词根;
kaku,「我(主格)」;
i,「在……上」;
lilal,「竹子编成的床」;
kalahukan,「午饭的时间或地方」,词根是 lahuk,「午饭」。
六、表示关于
前面提到过 tu 的第二个功能,即「引出原因」,可以用英语的 for 来理解。其实 tu 还有另外好几个功能,也可以借助英语其他一些介词来帮助理解。
例十五:
awa ku pinang nuya tatusa a wawa tu kawali, kaetip, katimul, kaʻamis. 那两个小孩对东西南北没有辨认能力。
awa,「没有」,是词根;
pinang,「证据、标记、清除的、确实的」,是词根;
nuya,「那个的、那些的」;
tatusa,「两个(人)」,词根是 tusa,「二」;
a,连词;
wawa,「孩子」;
kawali,「(位于)东」,词根是 wali,「东」;
kaetip,「(位于)西」,词根是 etip,「西」;
katimul,「(位于)南」,词根是 timul,「南」;
kaʻamis,「(位于)北」,词根是 ʻamis,「北」。
这里的 tu 就差不多相当于英语的 about;把例十五保留阿美语的逻辑,强行翻译成英语,大概就是:Those two children have no awareness about east, west, south, north.
七、行为手段
和第六个功能类似,这一功能可以借助英语的 by 来理解。
例十六:
niriwariw tu tafuk atu amutu tu pitaw. (某人)用锄头搅拌了沙子和水泥。
(ni)riwariw,「搅拌」,是词根;
tafuk,「沙子」;
atu,「和」;
amutu,「水泥」。
把这个句子保留阿美语的逻辑,强行翻译成英语,大概就是:(Someone) stirs sand and cement by hoe.
前面的第五个功能,即时间状语,其实也可以看作相当于英语的 at;只是在例十二和例十三两个句子里,阿美语的时间状语(「每天」和「每年」)对应的英语词语本来就可以当作副词来使用,不需要这个 at;而例十四里的「在中午(tu kalahukan)」才对应英语的 at noon。
八、程度的修饰
这一功能有时也可以对应到英语的 by,但更多时候,要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里并不需要使用介词。
例十七:
sienaw ku rumiʻad tu miming anini. 今天有点冷。
miming,「小、稍微」,是词根。
这句话和例六的后半句几乎一样,只是多了一个表示程度的 tu miming——相当于英语的 a little。
像形容词 sienaw(冷)可以做谓语动词一样,miming(小)这个形容词本身也可以做谓语动词。
例十八:
miming ku tangila nu rinum tu miming. 针孔有点小。
tangila,「耳朵」,是词根;
rinum,「针」。
在这个句子里,(tu) miming 作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了另一个 miming。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表示「天气非常冷」、「针孔非常小」,习惯的说法在形式上和例十七、例十八并不一样:
tada sienaw ku rumiʻad anini. 今天非常冷。
tada miming ku tangila nu rinum. 针孔非常小。
九、表示比较
阿美语的形容词有三个级,原级、高级(或强调级;高级和强调级各有各的形式,但含义相似)和最高级。就拿 makapah(美)和 miming(小)来举例吧:
如此丰富的变化,却没有比较级。如果要比较两个事物或概念,直接用原级做谓语就可以了。
例十九:
makapahay ku ngaʻay tu mangilusay. 美比丑好。
makapahay,「漂亮、美丽」,词根是 kapah,「男青年」(是的,您没有看错,我也没有打错,「美」的词根真的是「男性青年」);
ngaʻay,「好」;
mangilusay,「丑陋、丑恶」,词根是 ngilus,「丑陋、丑恶」。
但这一功能并不常用,我只在蔡中涵的词典里看到过上面这种用法;更常见的表示比较的句式并不需要用到例十九里的这种「专门表示比较」的 tu。
例二十:
makapahay kisu ciniraan. 你比她漂亮。
kisu,「你(主格)」;
ciniraan,「他/她(宾格)」。
例二十一:
mimingay ku efa tu kulung. 马比牛小。
efa,「马」。
下面总结一下 tu 的功能:
●它最常见的功能是作为宾语标志。
●其次是像英语里一些介词(for、about、at、by 等)那样,说明原因、时间、手段方式、程度,或是限制句子的话题。
●再次就是作为体的补充,强调完成。
●此外还可以作为类似汉语「吧」的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有肯定倾向的推测、催促。
●最后,它还有一个可以说是罕见的功能,用于比较。但一般的比较不需要这种「专门表示比较」的 tu。
另外,我有看到过把所有「tu 位于名词性的词语之前」的功能都理解为宾语标志的理论。即,在诸如 sienaw ku rumiʻad tu miming anini(今天有点冷)这样的句子里,(tu) miming 仍然是语法上的宾语;只是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
我个人认为,在语言研究里,出现这种对立的观点是完全正常的。何况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我写这样的文章,总得站个队。如果我也持后者观点,无非是要把好几个大点都归到「宾语」标志这一大点下面,并强调「有时阿美语的语法上的宾语和汉语、英语的宾语在逻辑上差别很大,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