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阮家埠(一)

昨天周末,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湖埂头”钓鱼,走过村里狭长的主干道,虽然路面早已变成了柏油马路,村里绿化、规划等已显示出现代新农村的气象,但小时候留给我的"西湖埂头、阮家埠"等印象还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走进阮家埠(一)_第1张图片
今日西湖埂头

我家乡在山下湖镇西斗门村,小时候的农村周边很少有集市。我们村周边十公里范围内,只有二个"埠"有集市。其中之一便是“阮家埠"。它与我们西江乡相邻。而小时候去阮家埠赶集,西湖埂头是必经之路。而赶集之事于我们小时候事讲,又好比是过年。那种喜悦之情形,现在的小孩肯定是感受不到的。而童年、少年时代几十次地经过"西湖埂头"这个村,必定有一种情结留下来。因为,那时去赶集都是步行去的,有时还要挑上一些自家的农产品去集市卖,回来时换上一些生活品。而每次步行到西湖埂头时,老爸或老妈会提醒一声:"到西湖埂头了!”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阮家埠快到了。也激励疲惫的我再加一把劲,就到目的地了。

走进阮家埠(一)_第2张图片
父亲三兄弟

因此,"西湖埂头”就成为少年儿童时代的我内心中的一个特殊的符号。所以,昨天来到西湖埂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心中洋溢着!

小时候,农村日子大家都过得紧巴巴的。我父母亲是属于那种既勤劳朴实又会动脑筋的的农民。母亲每年要养几只种鹅,小鹅孵出后,在家里养它个十天半个月就可以上集市去卖。去赶这样的集,我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小鹅体轻,母亲只要拿一只"五菜篮",把可爱的五、六只小鹅放在里面,上面盖一块毛巾,手一拐就可出发。而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

要赶集,就必须起早。因为,那时农村的集市,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卖,整日都可以买卖。一般是早上天亮开始到上午十点后就落市了。所以,过去家乡有句俗语:"瘸老赶到,市面散掉。"讲的就是集市的时间短暂性。所以,赶集的那天,我们都是天还未亮就出发,走过山下湖,经过尚山头,就来到广山蛟,再过去便到了西湖埂头了。到西湖埂头时,天也快亮了,心也畅亮多了,增添了些许兴奋和激动。


走进阮家埠(一)_第3张图片
阮家埠老街一角

每次让我最惦记的,就是阮家埠老街上那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浆和新鲜出笼的肉包子。一则,平时吃不到;二刚,空着肚子十多里路走下来,已经是肌肠响如鼓。而早餐必须要等到母亲把每只小鹅卖掉后才可以去吃!因为我们的早餐钱还在鹅的身上。

走进阮家埠(一)_第4张图片
父母亲和我
走进阮家埠(一)_第5张图片
少年的我

记得当时小鹅的价格是每只4到5元钱。当时的猪肉价格是每斤0.68元(据说今年肉价已破40元斤)。母亲把小鹅全部卖完基本上要到早上8点以后。随后便是我们母子俩最轻松愉快的时光。先坐下来慢慢亨受"丰盛"的早餐。随后便是"奢侈"的逛街。母亲勤快,但她有种从大家庭出来的大气和大方,用钱也大方。而我父亲是长工出身,特别抠门。我可能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对于钱从不精打细算,想要买东西从不去考虑价格。

一路慢慢逛来,母亲就买了许多生活用品:毛巾、牙膏牙刷、油盐酱醋、衣架等,而我缠着要买几本小人书,她也会答应的。这样一路逛下来,卖小鹅的二、三十块钱就用去了近十元。真是"辛苦铜钿快活用"!当然,母亲不是自私的人,她就是想把自己家的生活过得更好些,让家里人更幸福快乐些!

2019年10月14日上午一气呵成于办公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阮家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