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读书笔记

前言

社群效应背后的六大驱动力:

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

第一章 海量用户和收入从哪里来?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微信读书的“读一赠一”的活动发现,用户向小圈子书友推荐图书的意愿和数量,要远远超过向朋友圈的推荐。

全民K歌的数据也发现,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已成为目前用户下意识的动作。

人们已经由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的状态,迅速进入了小群沟通和分享的状态。

被发觉的大城市聚集效应

秦海龙博士研究微博的好友关系发现:

亲友、同学、同事、同好不仅构成了互粉好友的基础,还会再度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圈子。

其中,以同学、行业、兴趣、老乡最为常见。

并且,0-30人的小圈子,数量最多。

Admaster的社群细分图谱

通过许多表格和图谱发现:大型社群及其高价值效果是由无数小社群构成的。用户活跃在小群之中,更易受到小群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

微信群的人数限制在500人,QQ群早期的限制人数只有100人,但在实际运营和用户调研过程中,呼吁开放群限制的声音此起彼伏,用户希望拥有更大群的愿望非常强烈。

作者也做过调查,希望加入200人以上的群的比例为42%。


微信群为什么要加人数限制?

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

1、人们相互认识

成员在社群之中能结识多少好友?代表了紧密度。在一个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在这个社群中留存、黏着,或者活跃时间越长。

2、人们互相信赖

成员是否信任其他人?这代表信任度。信任成本最低是促成社群高转化的基础。

3、成员之间频繁互动

互动次数和互动频次代表着时间货币。衡量一个社群是否具备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看社群消耗用户的时长有多少。

在用户消耗无数社群的当下,如何才能吸引他在我的社群里长期活跃和活动?

三个标准深度:高活跃、高转化、低门槛

但用户体验(信息骚扰程度)和小群形态又为社群建立了新的门槛。信息骚扰会限制人群规模和转化效果。因此,大型社群面临两个关键考验:

一是社群的组织方式:用户已经活跃在一个个小型社交圈中,大型社群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将无数小圈子、小群牢牢凝聚在自己周围?

二是信息的传播扩散方式:如何才能穿透并触及无数小群,影响和覆盖应有的目标人群?

第二章 三近一反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和平台之间存在一种对等的价值交换。

并不是社交网络规模越大,单个用户价值就越高。

并不是市盈率越高的社交网络,单个用户价值就高。

当社交网络大平台逐步成熟并扩张到一个饱和规模时,社群带来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三近: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决定了社群的发展或更强关系的构建。

用户不会经常花时间持续建立关系,广泛的兴趣很难成为用户沟通的主要理由。

相近兴趣:用户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兴趣。

相近年龄:

一反则指互相帮助却又存在冲突和协作的两方,除去两性关系外,还有甲乙双方,供需双方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群效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