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对语言及方言等若干问题的认识

宁夫达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在21世纪这一日新月异,信息交流空前发达,交通及人员往来更为频繁与紧密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又该如何认识语言的变体方言呢?我们又该对语言及它的变体方言在这一时代采取如何的态度呢?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从类人猿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产物,而导致这一产物衡生的便是劳动。我们的祖先在狩猎、采集植物、制造石器等活动中,需要共同协作,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协作过程中,每个个体的联系日趋紧密,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便产生了一定音节和一定内容相结合的语言。而这便是人类语言雏形的表现。


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人类所从事的劳动也日益复杂和分工详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的发音器官和动作也日益进化得更为复杂,与此相对应的便是语言的演变亦日益复杂,也日益完善,直至今日。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通语(共同语)的形成


今日我国的全民通用语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语音作为全民通用语而言,被确立为全民通用音的时间仅仅不过数百年,但作为全民通用语的地位而言,北方方言作为其基础的地位已有了数千年之久。而这则追溯到先秦时期聚居在黄河一带(中原地区)的华夏先民们。


在上古和先秦一带,聚居在黄河一带的华夏先民,在漫长的日常劳动和相互间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随着互相接触的加深和通婚,伴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聚居地的华夏先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共同语,而这则为雅言,或称之为雅言的雏形。


之后随着黄河一带华夏先民们不断在周围地区扩张,和跟周围地区的部族和非华夏的人民不断接触与融合,随之而来的便是早期雅言的不断扩大和整合。到了春秋时期,雅言已成为各诸侯国认可的官方通语。


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雅言的权威地位早已被中原及大部分北方的政治集团所承认和确立。而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普通话”的地位。


到秦汉统一时期,已在先秦时期取得官方通语地位的雅言,进一步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继续向前发展,日益获得完善。并开始随着中原居民和北方居民的四处迁移,雅言得以随着人口的迁移而得到了扩散。


往后的数个朝代,如西晋,隋,唐,北宋等王朝,虽然政治统治重心不同,但均以雅言为全国之通语。而中原地区始终为汉语基础方言形成的中心地带。从先秦时期开始慢慢形成的雅言,为后世全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汉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格局直至今日始终没有改变。


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形成汉民族共同语称之为“官话”。而“官话”一词则由明代一直使用至上世纪40年代左右。在那一时期,“官话”一词不仅为汉民族通用语的称呼,更为相关子方言的称呼,如“北京官话,江淮官话”等。此类官话次方言与作为官话权威音的北音是相对而言。


然而,尽管官话为政治集团所确立和规定的全国通用语,在上层阶层,及政府办公中较为流行通用。但由于过去封建社会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教育的普及率低,使得真正掌握官话的人是少之又少,进而从侧面都导致了官话正音和其口语音长期存在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亦遗留至今日。



近现代后,随着两次的推广共同语运动(民国时期推广国语运动和建国以来推广普通话运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通用语(普通话)最终以强有力的行政等形式,向全国推广开来,并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最终以逐渐成为社会中各族人民交际的通用工具。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方言的形成与趋势

 

方言为原属的同一种语言中,由于人口迁移,和其他因素而形成于某一区域较为通用的地域语言和语言变体的形式。


总体而言,方言的产生为社会分化的结果,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方言可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如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等)。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方言形成的实质便是讨论社会分化的原因。


社会分化的原因有许多,但从大致上可分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他相关的因素都可出自于这几个因素当中珩生而来。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自然原因

当某一个部群由于人口增长超过自身承受的原因,在原来的居住区域的生活资源已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为过上更为高质量的生活,那么这样的部族便会有目的地向其他地方迁移。假若离开的只是部分群体,便会分化为两个社会,而分化的数量则以迁移的部群有关。


另一方面,在地理较为平坦,河网密布,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带聚居的部群,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容易形成较为统一的通用地域语言,而由于交通较为便利,与外界的交流亦会较为频繁,造成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会在本区中出现,亦会使地域语言的演化速度加快,而反之则相反。这也正是方言之间,部分方言较为“简易易懂”和部分方言“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人为原因


人为的因素有诸多,如战乱避难,经商移民,驻军扎屯等此类常见的人为因素。但总体归纳起来,无外乎几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而剩下的诸多因素则是珩生自以上这两大因素而来。先说政治因素,众所周知,汉语为我国长久以来较为强势的通用语言,对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均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和辐射,尤其在他们的汉语借词和部分语法结构中较为明显。而这样的影响则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达到的。如秦朝统一岭南时的将领赵佗等秦朝将领,从岭南实际情况和维护秦朝中央大一统统治的立场出发,在岭南地区推行“和集百越”的同时,又通过凭借着在政治上的巨大优势,在岭南各个郡推行汉语等相关措施,逐步在岭南上层确立了汉语优势的同时亦都向岭南下层渊源不断的传播。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出现了岭南越汉人民互学语言,混合交流的局面,为后世出现的粤方言及相关壮侗语各方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因素,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作为共同语地域表现的方言亦然都不例外,可以说,方言便是地域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历史阶段的活化石。社会发展依赖着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便是依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着许多纵横交错的行业和从业人群,这些纵横交错的行业和从业群体中,必然会有一些行业和从业群体主导着这一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在明清民国时期,自广东珠三角地区沿着西江等支流向西经商的广州商帮,由于在广西沿河城镇圩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白话(广府话)便成为此类地区的市场交际语逐渐演变为此类城镇的居民通语,发挥了地方官话的重要作用。而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量非广州商帮系列的企业和公司不断涌入此类地区,并在之后的经济建设中逐渐在此类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而流行通用于此类地区首位通用语的白话便日益被国语(普通话)所代替。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在过去,方言会大量地,且呈现块状,带状,或以方言岛方式等方式出现,除上述自然,人为,经济等因素外,仍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落后的传媒技术的阻碍与限制。在传媒通讯技术较为落后的时代,本已因地理条件阻隔,和交通条件阻隔等因素而形成的方言,亦会在传媒通讯技术落后这一条件的限制下更加大了与其共同语的差距,甚至于附近方言的差距,更为形成名副其实的“十里不同音”。反之,则相反。从时下许多方言日益趋同于共同语或当中的强势方言的此类情况就不难看出,现代传媒通讯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般地发展,许多和共同语在词汇中相差颇大的方言陆续吸收了不少来自共同语的词汇,部分更是网络用语,如牛逼,傻逼等词。逐步在词汇中拉近了与共同语的距离,而部分方言词也依托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便捷进入到共同语中,如“埋单,打的”等,亦丰富了共同语的词汇。


另外,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如广播,网络视频等发展和出现,使得许多非官话区方言的使用者能更为简易地,直接地接触国语的发音及相关学习,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国语能力,而国语则依托着现代传媒技术等工具,普及和促进了传播。

三.如何在21世纪这一高速发达的信息当代社会对待方言及共同语。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语言是社会发展的载体之一,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之一。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方言和共同语在今日这一社会和时代呢?笔者认为,应大致有以下几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不一定要将无论何时都使用方言作为本地人的“标志”。在上文,笔者就已经多次指出。就如同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活化石”之一,方言亦都为一个地域旧时的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活化石”之一,仅仅为一个见证之一罢。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之中,社会生活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着,更新着,而作为社会生活见证者之一的方言,亦都不断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迁。“乡音”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信息高速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固然为是否为本地人的特征之一,但更为作为本地人特征的本质,则为是否在自我的身手,仍保留或残留着故乡或本地的社会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才为是否为本地人或故乡人的特征。



[if !supportLists]2. [endif]将方言作为一本历史书来品味学习


方言的内核其实质为承载的旧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缩影之一,因而,在时下这一信息高速发展,人口日益交往紧密的时代,将方言当成一本独特的地方历史书,随心所欲地阅读,更不妨为一种不错的学习习惯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if !supportLists]3. [endif]辨析明白共同语口语音与书面音的不同


在生活中,笔者不时会听到周围的部分朋友说,自己的国语讲得不好,或自己的国语讲得过于乡土,不够“标准”,不敢和北方的朋友交谈等等,还有些朋友说惟有“北京人说的国语才是标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所说的才是正宗”之类的说法。对于为何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看法及感觉,固然有着由于个人经历不同所导致,但总体归纳起来,那便是他们并未分清国语的口语音与读书音(书面音)的不同而导致。


共同语(国语)的标准音的制定是如同旧时官话正音及雅言正音,是一套超越时空,和并非某一固定地点的语音标准。从这一定义便可看出它在众多官话方音当中便起到了标杆的作用。既然仅仅为一个标杆,那么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使用国语的时候,便无需过多考虑雷同于标杆,而只需以标杆正音为参考物,尽力模仿,便可满足生活中的日常交流,南方人如此,北方人更如此。

而标准音则通常只用于广播播音,新闻播音等场合,作为一种公共权威的通音使用,方便交流。



结语


语言和语言使用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如何正确看待语言现象,语言问题,如何正确面对处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情况等诸如此类的状况,都应为我们所认真思考和所辨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明清官话音系》

《广西近代圩镇研究》

《侗台语言与文化》

《语言演变论》

=�n����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