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文 l 雪花如糖

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_第1张图片
满目山河空念远

北宋文学圈先后出现过三大领袖人物:晏殊、欧阳修以及苏轼。在他们的影响下,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共同缔造了宋词的辉煌。

然而,颇为有趣的是他们三人的关系:晏殊是欧阳修的主考官,欧阳修又是苏轼的主考官。若论师徒关系,晏是欧的老师,欧又是苏的老师。

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文学成就看,晏殊的确要弱些。且不说欧阳修,只提苏轼,他一人就撑起了宋词的半壁江山,其他人自然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动摇晏殊作为一流词家的地位。尤其因"宰相词人"的身份,其文字中流露出的富贵、雍容、闲雅的独特气质,足以让后人羡慕不已。

01.堪称完美的人生履历

晏殊,于991年出生于江西。家境并不富裕,父亲仅是个县政府当差的小吏。也许他属于天赋型的人才,5岁时面对私塾先生出的诗句,就能对答如流。7岁时自己已能独立作诗,名传千里,被称为神童。由于声名太响,引起了江南安抚使张知白的关注,14岁时经其推荐,直接到皇宫参加殿试。

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科举考试的程序。

宋代科考一般有三级,先在各州参加州试,获得举人的身份,才能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获进士,最后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确定考试名次,张榜天下。

年少的晏殊就是名副其实的跳级生,相当于今天的少年大学生。由于在殿试中的优异表现,晏殊深得真宗皇帝的喜爱,直接授予其秘书省(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正事。

14岁,就当上了京官。他的起点,比别人超前了十几年。要知道,在科举面前,很多人都是屡试不中,有些熬到白发苍苍还仍在孜孜不倦地参加考试。例如,同时代的才子柳永,一直熬到年近半百因为照顾而考中进士。

因此,晏殊近乎完美的职业生涯,是从起跑时就把别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不怕自己笨,就怕优秀的人比自己还努力。当别人都在参加宴饮喝酒唱歌的时候,晏殊却仍在刻苦读书。皇帝好奇,问他为何不去享乐。他诚实地答到,因为没钱。

天赋过人,诚实又刻苦,还是个清俊的少年。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真宗干脆让晏殊去到东宫太子赵祯(即后来的仁宗皇帝)身边当陪读,这段经历使他和太子的关系很不一般。后来赵祯即位,晏殊一直是仁宗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

总体而言,晏殊一生仕途坦荡、官运亨通。虽说中间被贬过三次,但并末远离京城。直至1042年,他官拜宰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达到人生巅峰。

由于晏殊生活在真宗、仁宗执政期间,这正是北宋经济迅速发展、政局稳定的时期,因此他也被称为"太平宰相。"

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生履历怎能不让人羡慕?连欧阳修也说老师"富贵优游五十载。"

02.词中流露出的富贵气象

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_第2张图片
富贵是一种气象

自少年起就生活在京城,大多数时间又跟在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审美的眼光自然不俗。后来身居高位,结交之人都是达官显贵,吃穿用度无不金衣玉食、一言一行都散发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再加上他好读书,又浸润在翰墨书香中,使得这种富贵气和一般的暴发户有很大的不同,多了些文化内涵。

因此,对那些用华丽的词藻来描写金衣玉食的富贵生活,晏殊有些不屑一顾。"不说言语,惟说气象。"他认为富贵是一种气象。通俗点讲,就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趣,它不是用表面上华美的词藻堆砌出富丽堂皇的生活,而是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精致生活的情调,这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最能体现此特点的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边填词一边喝酒,去年竟也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亭台。可见,词人的休闲时光年年都是在饮酒赋词中度过,这是何等的惬意。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有人批评晏殊此举完全是无病呻吟。

但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更让人羡慕:花园里芳香四溢,一个人漫步在撒满花瓣的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如此生活情调,批评的背后更多的是羡慕与嫉妒。

同其他文人士大夫一样,晏殊也喜欢饮酒取乐、歌舞相伴的生活。据记载,他“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但是他的词中,很少直接去描绘这种斛光交错、歌台舞榭的情形。作为读者,又能隐约地感受到。如:

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_第3张图片
炉香静逐游丝转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常见的暮春景色:绿肥红瘦,杨花飞絮。下片则把视角移向室内: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儿,红色窗帘把燕子挡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竟一觉睡到梦醒。此时,太阳已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翠叶、黄莺、朱帘、燕子、炉香、斜阳、庭院。主人公酒醒后或许还未起身亦或许坐在书房里,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这样的生活环境难道不是豪门才有的吗?而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这份闲适、安静的心情。谁能够一场大醉后睡到次日太阳高照才自然醒呢?

因为,词中提到的这些生活细节是忙碌的人无法静下心来体会到的。只有那种在深宅大院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人才有如此细腻的感受。

读到这儿,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红楼梦》中的一幕,林黛玉对紫鹃说: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只有追求生活情趣、注重精神享受的人才会有这般闲情逸致。

因此,富贵的气象既不是土豪晒出豪华游轮上开生日派对的照片,也不是贫穷的文艺青年摆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宋词》,并配上"岁月静好"的文字就能刻意营造的,而是低调但又十分自然地流露出的极为精致与典雅的生活氛围。

03.太平宰相也有淡淡的忧愁

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_第4张图片
落花风雨更伤春

愁是词人最常表达的一种情绪,晏殊亦不例外。但他的愁非常淡,淡到只能叫惆怅。

仕途坦荡、一生富贵的晏殊惆怅什么呢?自然离不开一个情字。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该词很有名,得益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要理解它本来的意义,必须还原到整首词中来。

这首词表面上写一位思妇,目睹燕子双飞而不由得想到自己与丈夫的离别,这种痛苦折磨得她无法入睡,只好呆呆地看着月光斜穿入户。次日起来见风吹落了一地的树叶,便独自登上楼台,望着远方的路,想给心上人写封信,可是山长水阔,路途遥远,能收到吗?

虽说写的是思妇的心情,难道不能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吗?身为宰相的晏殊,也有为情所困的时候。

据说他曾纳过一个小妾,歌声很美。好友张先(北宋词人)每次来访,都要唤出小妾唱张先的词。可有次张先来看望,却不见那女子,原来晏殊夫人吃醋了,瞒着丈夫把那小妾给卖了。

晏殊心情郁闷,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张先知道他的心思,便当场写了首词,替好友抒发相思之情: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晏殊听了后,更加惆怅,又偷偷地派人把那小妾买了回来。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这首《浣溪沙》是晏殊少有的饮宴之作。但写得很典雅且富有哲理,反映了他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即使是平常的离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那么不如抓紧时间,对酒当歌。

闲愁最苦,的确如此。随着时间的流失,人到暮年的晏殊为流年所困,对美好繁华的世界产生无限的眷念。因此,落花总是在其词中反复出现,以花的凋零暗喻对生命逝去的伤悲。

面对同世界的告别,有人悔恨,有人绝望。但对晏殊而言,只有尽情地享受生命中所有的快乐,才能从主观上减轻对死亡的恐惧。"不如怜取眼前人"既是珍惜眼前的人,也是珍惜当下的时光。及时行乐,不仅是太平宰相的人生哲学,更是整个宋朝享乐主义的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晏殊: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