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

在充满「标签」的速食时代,感受去符号化的表达与美。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少的欧洲年轻人有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大多数是唯物主义,相信自己多过于去倚靠神灵。艺术美的创始离不开宗教信仰的表达,下面将一起看看静默的画作中传递出如何的美。

“美在上帝。" -- 奥古斯丁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宗教画作基本是通过典型的符号和人物象征,以及用任何人都能看懂的表现手法将故事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

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_第1张图片
拉斐尔(1483-1520) 《耶稣下葬》


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_第2张图片
达芬奇(1452-1519) 《基督受洗》

《圣经》十诫中的头两条就要求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也不可为自己雕刻有形象的偶像。上帝的外在形象从来没有在圣经中描绘过,只是提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造了一个人,就是亚当。

我的理解是上帝同圣灵一般,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没有具体的外在形象,人们也就不会偏狭的将神局限在外在具象的表达与影响中。

如果上帝本身没有具象来表达,那对信仰而言,剥离掉画作中的圣经人物形象以及十字架符号,还能怎样被有力的表达出来呢

在文艺复兴后宗教信仰遭到质疑的年代,艺术家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生与死,以及对信仰的寻找与疑问。

God said to Moses,"I am who I am. This is what you are to say to the Israelites:'I AM has sent me to you.'"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出埃及记 3:14)

当摩西问上帝是谁时,上帝回答我是我所是(和合本《圣经》翻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 “I AM"这个回答便被艺术家科林·麦卡宏记下,并在他的作品中多次用来表现对信仰的寻找与质疑。

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_第3张图片
科林 · 麦卡宏 (1919-1987)

在这幅没有人物面孔没有十字架符号的图画中,右边亮色大写的“I AM",在左边黑色部分用黑色写着”AM",连起来是:AM I AM.用这样一种闭循环的表达,既像疑问又像肯定的表达,麦卡宏强烈地传达出质询信仰的存在与否以及对死亡屈服。

《圣经》中常会提到“道”与“门”,“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路加福音13:24)这里门象征着得救赎和永生。在麦卡宏的这幅画中,中间的“I" 则像是一道门,将质疑与确信区别开来。这也正如《圣经》中耶稣所说的,只有信耶稣的,才能通到那窄门去。因为耶稣就是“真理,是道路。”

God said:"Let there be an expanse between the waters to separate water from water."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创世记 1:6)

除了绘画,现代艺术家也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对信仰,对时间,对美和对人生隐喻的思考。

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_第4张图片
杉本博司 (1948-至今)《海景》 摄影

杉本博司对他自己的摄影作品是这样定义的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看他的作品,有一种能忘却了时间的感觉,仿佛他拍摄的海放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是可能的,可以说是10年前的海,也可以说是100年前的海,也可能是100年后的海。

这种打破了惯有的线性思维,世界在他的镜头下成了一种无时无刻的状态-- 即我此时看到的海是上帝创造天地时的海,也是100年后的海。这种感觉很像电影《降临》中,当女主有了感知未来的意识形态时,所有浮现的未来碎片信息对她来说都成了“记忆”。

他的作品中既有日本禅宗所追求的“虚静空灵”的虚无之美,也有西方《圣经》中上帝将空气与水分开创造海的原始自然之美。无论何种民族何种信仰,与恒久的时间相比,人性的趋同以及生命的短暂又是那么的相似而微不足道。

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_第5张图片

在这个纷繁的时代,人们对当下此时此刻的追求掩盖住了对生命和信仰本质的思考。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将他们的思考与意识展现在大众面前,那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去记录思考和表达自己这短暂的一生呢?

最后用《圣经》里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 13:4-7)

个人微信公众号小白光(Labas_C)

你可能感兴趣的:(宗教艺术︱除去语言,美将如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