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饮料品牌百事也来进军智能手机行业,发布旗下的第一款中国特供机,并在京东发起众筹。该智能手机由百事授权酷比公司来生产,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在智能手机行业内主要致力于低端手机的研发,知名度较低。
百事作为饮料巨头,跨界智能手机十分罕见,因此百事智能手机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不过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访问京东众筹页面可以发现,其筹款情况并不乐观,现在据300万人民币的目标还有一多半的路要走,而时间只剩四天,似乎难以完成。
近年来,智能手机行业似乎非常火热,美图、读者、格力等原本与智能手机不搭边际的企业都跨界推出智能手机,甚至许多明星也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但是,这些跨界的智能手机似乎并未被消费者接受。看来,智能手机的门槛虽低,但是却是手机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的!
作为一个享誉一个世纪的传统饮料品牌巨头,百事可乐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星代言、铺天盖地的广告、丰富的营销活动……这些持续不断的投入,使得百事可乐的品牌如此深入人心。
1983年,百事可乐公司聘请罗杰·恩里克担任总裁,他一上任就把目光盯在了广告上。对软饮料而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产品味觉很难分清孰优孰劣,因此,焦点便在塑造商品的性格特征的广告上。
可以说,百事的品牌形象,是用以亿为单位的美金烧出来的,这是百事十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然而,百事的品牌,似乎和一部智能手机关联度并不大。其宣传口号“渴望无限”,为了贴合年轻人,鼓励年轻群体体验新鲜事物,但这并不足以构成百事推出手机的理由。因为如果“渴望无限”意味着各种跨界尝试,那么将不排除百事要推出电饭煲、马桶盖等产品。
以百事作为手机品牌,无非是意图利用其商标的知名品牌优势,降低手机的营销成本。手机还未发售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在智能手机产业十分成熟的当今社会,新兴手机品牌的成本很大一部分在于营销上。倘若百事能够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打入手机市场,那么其手机的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
想法是好的,但却未必有效,百事的品牌虽知名,但却难以延伸到智能手机上去,根据定位理论,相差太大的品类,难以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贸然延伸反而会伤害原品牌的品牌力。这次众筹的失败正说明了这一点,消费者对于这种跨界并不欣赏。
手机做不好事小,但如果影响到百事花费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搭建起来的可乐品牌,那便真的是得不偿失了。以百事对于品牌的重视,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其实,对于一款千元机来说,金属机身、双卡双待、指纹解锁等主流配置的百事手机性价比并不算差。然而其众筹的惨淡表现,似乎又昭示着并不被消费者看好。性价比高,又有百事的牌子,为什么消费者不买账呢?
智能手机产业,经过高速的发展,其上下游的整个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体系,这使得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很低。就比如百事手机,就是由酷比公司设计生产,爱施德公司进行销售。而百事在其中,似乎只扮演着一个品牌授权的角色。
正是因为门槛较低,众多厂商都进入了智能手机行业,互联网公司如乐视、360,传统企业格力,明星如韩庚……似乎不推出一款手机,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一个游戏出现如此多的玩家,就说明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从性价比到特色功能,都层出不穷。
在智能手机的红海里,想要胜出,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这个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消费者所需求的。而百事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想要分得智能手机的一杯羹,从起点就已经预示着失败。
百事可乐想要做好手机,也许应该将自己的品牌文化深深植入一款手机的每个毛孔,让这部手机处处释放个性,而不是将百事的商标贴在一部酷似华为Mate S的手机上草草了事。百事可乐可能选错了合作伙伴,酷比作为主力在于低端机的厂商,强调的是性价比,而百事恰恰不能靠这个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取胜。
格力号称出货量“千万”我们却并没有见过身边谁在用,PPTV手机也只是在发布的时候引起了关注,读者手机空有双屏的噱头而没有什么亮点……
这些手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手机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而相比之下较为成功的手机,如小米、华为、魅族、360甚至罗永浩的锤子手机都比较有特色。这些厂商对于智能手机从设计、研发到营销、销售等环节上都下足了功夫。其他公司跨界到智能手机领域,来面对这些成熟的厂商的竞争,简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智能手机领域,是一个门槛低但台阶难上的行业:想进入并不难,依靠成熟发达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便可以快速研发发布自己的手机。但真正想做出一款被消费者接受的手机却是难上加难。
像百事这样,想要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进入智能手机行业,而自己只是做甩手掌柜,是基本不可能成功的。
手机作为副业,做不成事小,但倘若伤害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而影响到自己主营业务,那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传统行业对于跨界这件事,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本文作者系杨正豪,互联网分析师、速途新媒体主笔,长期关注O2O、互联网金融、移动新媒体等领域研究。)
商务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