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线语音课程的基本流程:
结识编辑,打磨产品
打算上线产品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要分享的话,我要分享什么?有什么主题?
之前川叔以为,我做了100演讲,300小时职场分享,上线个课程应该没问题吧!可真的实际操作才发现点状的思维和带状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讲场演讲能讲好一个点,但是要变成系统的7节或者10节课,是有难度的。
所以选题的切入点很重要,但在那之前搭建你的知识系统和逻辑更重要,如果你想明白了再找编辑,沟通起来会更顺畅。没想明白的话,编辑会通过不断退稿和沟通,打磨你。
此外你要至少听过别人的喜课,有一个成型的想法,不能把负责人当成客服,问来问去。
寻找小而美的切入点
小川叔本来要是做的是职场课程,被编辑说选题范围太大,经过了3稿,才打磨出“职场第一次”这个切入点。“小川叔陪你走过职场第一次”,主要面向初入职场和刚刚当领导两个人群。
小川叔做为一名七年曾换过六份工作,转了三次行业的职场老司机,我非常理解职场新手的感受,我也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帮你把第一步走的稳一点,第一次尝试都需要勇气,哪怕走几次弯路,也好过原地踏步。
或许你会面对失败,或许你希望求助。我乐意做那个在你身边为你鼓掌的人。
让改变从现在这一刻的决定开始。
2
录制过程以及节目包装形式:
工具推荐:
1)德胜牌话筒,套装300-400元。亚马逊+京东有售。
2)录制软件:Cool Edit Pro 2.1有汉化版。
你主要会用到程序:
降噪:还原声音质感,保持背景音干净。
分轨:以用不同的音轨形式录制,干音一个轨道,背景音乐一个轨道,方便后期制作。
剪辑:删掉一些讲跑题的地方,或者口头语。
节目的形式:
放入有一些小的提示音和场景模拟。这样使得节目有变化,不会太枯燥。
加入其他人或者自己扮演多人的场景模拟对话,丰富课程的听觉效果。
如果是一个人一直叨叨,10分钟左右听众就会厌倦。所以以10分钟为周期,加入一些变化性的东西。
几个tips:
1)尝试用小单元的形式(上半场、下半场),这样你讲开了以后,大家听起来不累。一个小单元7分钟或10分钟。
2)插入对话情景剧,然后再点评。
经过了编辑的筛选,开始录制第一期,录制完以后,编辑会审稿。总体需要3-5次磨炼,才能正式通过。
3
内容划重点:只会演讲不会做课程怎么办?
小川叔也经历过这个过程。
1、如果你跟编辑勾搭得比较好,他可能会告诉你,我们现有的平台,关于你这个门类,已经上线了哪些。你要抛去已有的门类,进一步聚焦。
特别提示:尊重编辑的意见,他代表了平台的态度。变现要面对市场。编辑的意见常常来自于市场。
2、尽量有数字化的东西(五招教你职场xx术),倒逼你形成步骤,每个步骤有一个关键词。
3、尝试用场景化的东西,比如新手妈妈。有了场景化,才能细分。
4
制作划重点:
好不容易学了软件怎么还是觉得节目无趣?
很多没有录音经验的人,写了逐字稿以后,会把稿件当做演讲稿,或者读课文一样读。这样是不行的。
小川叔曾经帮一些老师做过节目包装参谋。
比如一堂教你学英语的课程要如何做的有趣呢?
小川叔给了几个建议:
1)把课程设置成几个小栏目。除了常规问候,放一段电影原声回放,用不一样的声音来打破节目的呈现方式。原声回放可以是1-3分钟,引发别人的兴趣。从这段原声出发学会这句话以及里面的单词、发音。
2)在进行五六分钟正常的教学之后,插入一些大咖或网友朗读的经典台词或者诗歌当做串场,也给学院秀一下的机会
如果你的声音特质不是特别好,不妨使用更碎片化的方式,让自己的节目元素多元一些,比较容易让大家进入环境。
5
声音划重点:
如何善用你的声音,打造虚拟形象
你最具有辨识度的是你的声音。声音是你的介质。
可是我的普通话不好怎么办?
1、熟悉自己的声音
人有头腔共鸣,所以你其实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别人耳中是怎样的。每天给自己录一段声音,反复听,熟悉自己的声音。
2、训练发声方式和说话节奏
80%的人的声音特质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发声方式和说话节奏。
声音上扬,听起来很像上午,有活力。声音下降的时候,稍微低沉一点,听起来很像晚上,比较走心。
当你的声调升高的时候,语速可能会加快,听起来活力四射、很有激情。声调下降的时候,听起来语重心长,像晚间节目。
你要用自己原有的声音不断练习:尝试说快,说慢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揣摩几次,你就能找到你录节目说话应该有的样子。
3、打造声音第一印象
声音是有形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问候方式。一样的问候重复很多遍,不是矫情,而是固定成为你的标签。
声音形象就像老朋友,对于新人来说,打招呼是确定自己的初次印象,而重复打招呼会让第二次听到你声音的人有熟悉感,(比如,嘿,你还在么?你还好么?我是小川叔,现在北京。)
一旦固定下来,就像你的Slogan。这句话让大家熟悉了,你的名字也让大家熟悉了。
4、根据自己的声音特质进行调整
每个人的声音不一样,有的人尖一点,有的人扁一点,有的人低一点,有的人浑厚一点。这跟声音特质有关,也跟你有没有好好琢磨有关。
声音尖的人说话快了,会显得咄咄逼人,但放慢一点说,会显得知心、善于倾听。
比如,奇葩说的罗振宇,他的声音比较低沉,听着靠谱,而张泉灵的声音偏尖,高音会抖,有点尖刻。但是语速放慢以后,声音的尖锐感就减弱了。
小川叔平时说话语速快、音频高,听久了会累。节目中会刻意调低音量、放慢节奏,营造走心的形象。
声音跟外表一样,都是可以塑造的。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要塑造的这个形象,跟我的喜课内容相匹配吗?比如振奋人心的题材,就需要高亢的声音。
祝愿大家都能早日上线自己的课程。
今日歌曲:来自摔跤吧!爸爸
谨以此歌献给未上线前一直虐我的编辑,爱你~恨你~笔芯
扫
码
赞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