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痛失金牌”:理性解读,比廉价悲悯更有力量

8月7日的《新闻1+1》奥运特别节目中,主持人欧阳夏丹连线白岩松,共同聊了里约奥运会第一个比赛日的情况。白岩松说,其实金牌就那么多,然后发挥更好的人拿到,这都很平常,凭什么就认为是咱们的,所以我特别不喜欢,看到那样的标题叫“谁谁痛失金牌”,怎么就痛失,好像原来预定的就是你的,人家打得好,当然就是人家的了,这是体育比赛开个玩笑。(央视8月8日)

体育比赛的根本魅力,永远在于不知道金牌最终属于谁,就像人们喜欢看世界杯足球赛,尽管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对喜欢的球队做出最好的“安排”,但同时谁也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才会面对屏幕,跟着整个赛季熬夜观战。奥运会也是这样,中国参加的项目很多,有一些也是中国的强项,作为观赏的个人,都希望健儿们拿到金牌,这是正常心态。但是,这种心态,只能是个人的心理念想,而如果将这种念想表述成了社会的铁定心态,那其实就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损毁。

奥运会是一种全球性竞赛,而不是哪国的自玩自乐、孤方自赏,更不是依着自己的念想,给运动员“设计”金牌的安抚行为。其实,奥运会就是有它残酷的一面,不管你准备得多么充分,都难以完全心想事成,因为,所有参赛国家运动员都在为之努力,而这种努力也并不因你的存在而消失,而这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基础性事实。多年前的一句话概括得有道理,那就是面对奥运会要“重在参与”,这句话非常简明地说明了奥运精神之所在。

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健儿们在奖台上被授与金牌时,全国人们都为之骄傲,运动员本身也感到了无限荣光。而这届奥运会,中国有些开局不利,但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奥运会金牌应当属于谁,这不是哪国可以“设计”出来的结果,它是各种不可控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白岩松所说,特别不喜欢“谁谁痛失金牌”的标题,话听上去有点直,但秉持了理性,而抛弃的正是一种廉价的悲悯。

对于运动员来说,谁都想拿到金牌,因为那将是体育生涯光辉灿烂的里程百碑,尤其是对于那些强项运动员更是这样。但出征之前及比赛之中,并不应当给他们头上带上这种政治化的枷锁,因为任何心理暗示,都只会使他们增添莫大的心理压力,这对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羁绊,他们会因此而参与到社会对他们的“设计”之中,而这一切已经偏离奥运精神太远。之所以存在着白岩松所说的“谁谁痛失金牌”的标题,就是因为在一些人的心中,已经产生了政治化的枷锁,这使运动员身心疲惫,也把人们的观赏诉求和奥林匹克精神,加上了太多的沉重。

体育就是体育,应当单纯起来,回到它应有的观赏性和竞赛性,对于观众说,过多的其他意味,其实并不是在享受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欢快感,而是变成了一种体育赛事以外的非体育诉求,这会给全社会带来愤愤不平之感,也会将体育本身赶向异化之路。体育就是体育,它不该有太多的牵挂,也不该有太多的标签,它应当回归体育本身。因此,对于奥运的任何“痛失金牌”,赋有奥林匹克精神的理性解读,都会比廉价悲悯更有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运“痛失金牌”:理性解读,比廉价悲悯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