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反而不焦虑了

按照虚两岁的说法,我应该已经30岁了,就算是强行28岁吧。

说真的,焦虑这个东西,除了好卖钱,还有什么用呢?

01

我的12岁,以不太好的成绩去了一所还不错的初中,第一节英语课,我拿着全英文的课本,听老师讲一些完全听不懂的话,觉得自己挺差劲。

我们学校的同学大部分是很会读书又很讨老师喜欢的,晚自习前,也会拿着复读机跟读英文课文。可是我喜欢坐在土操场的双杠上,不想背单词,也不想幻想自己未来在学业上的建树,我比较喜欢看着天发呆。我们的操场很小,一刮风,土会飞起来,头发就变成沙子味儿的。

我从小不爱喝牛奶,尤其热牛奶,比中药还难喝。初中时,每天晚自习都要喝一袋牛奶,就是三元那种纸袋包装的。我一般会分给其他人。但有时被生活老师看到,就会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称怪:怎么不喝啊,快喝了。

要命了。

我们的生活老师其实是很好很温柔的人,当时住校,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我们讲笑话,虽然最先被逗笑的往往是她自己。

但是牛奶,我是绝对不能喝的。不让我分给别人,我就暂时丢到课桌里,再想办法处理掉。晚自习并不在本班上,四个班的同学都会集中到五班去,所以课桌也并不是我的。

不爱学习,不爱喝牛奶,最不爱体育课组队玩游戏。

有时候我会想,当我们说一个人“奇怪”的时候,是否仅仅因为他是少数的一方呢?那么如果你是少数的一方,你是否需要融入多数派呢?

我们的焦虑不正是来自于多数派的评价标准吗?

02

焦虑之所以构成焦虑,往往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对比,二是时间。

也就是许多公众号推送里告诉我们的:要在XX岁之前,达成某种不落后于同龄人的社会评价标准。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该在大四开学时敲定工作,工作三年后做到管理层,30岁前结婚生孩子,32岁前资产XXX,35岁了就别再转行了吧,有孩子了就别离婚了吧……

这是怎么了?我们的边界这样窄了吗?

12岁开始,我的大多时间都活在框子里,被迫合群;22岁,我经历许多求而不得,事事皆用主流评判标准为自己打分;24岁,我追着所谓红利和热门走,怕落后怕对比;26岁,不敢做浪费时间的事,时常焦虑。

反而是这一两年,心态突然就好了。

对于不喜欢的事情,我会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对待;对于喜欢的事情,就是尽情享受的态度。至于别人怎么看,反而不在意了。

所谓的理想生活状态,一定是多元的,这样才有意思。

不被年龄设限,是接下来想要一直坚持的事情。

03

我也在想,为什么近一年来,反而不焦虑了。

第一个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我不再害怕时间,而是开始和时间好好相处,有时我会通过记录的方式和它聊天。

第二是,我在对自己有要求的同时,不再强求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自暴自弃和自我接纳的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自我接纳的,是穷极一生不可改变的部分,是已知的部分,是过去;自暴自弃的,是探索人生多一点可能性的部分,是未知的部分,是未来。而人生的精彩从来不在于与生俱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我们还有那么多未知的时间,有什么好焦虑好惧怕的呢?

第三是,我不再强迫自己融入某个大多数群体,被迫合群。更不想再执着于主流判断标准。随着年纪越大一些,越觉得那未必是对的。人生是很难看得太通透的一件事,这才让世界观与世界观之间有了被探讨的价值,我们又何必去做那个被未必对未必错的标准所“安排”的人。

最划算的,还是做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这件事符合社会默认的成功标准也好,不符合也罢,活成自己的理想状态已经难得。

04

最后这段有点题外话,但还是想要说几句。起因是读到蒋勋在谈《红楼梦》时提到的一段话。他说,(《红楼梦》)有一种悲悯的态度,每一个人活得都不容易,因此(作者)下笔时不会赶尽杀绝。

现在的许多创作者,还会心存这样的一点慈悲吗?

如果创作目的仅仅是一个好看的数据,怎么会还有慈悲?煽动恐怕早变成了一种能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8岁,反而不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