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个五一档注定绕不开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下文简称《我们》)↓
预售票房几乎和好莱坞大片相当、上映三天票房接近8亿、多家影院首日场场爆满,几乎再现了《速度与激情8》上映时的盛况......
后又爆出预售票房造假,恐成为中国影史上首例涉及大规模商业欺诈的电影!
无论从话题还是市场表现来看,《我们》已经“反常”得让人不得不把焦点对准它了。
然而,涉及商业利益的幕后操作以及蹭蹭上涨的票房数字,都是圈内人的游戏,其中的规则和走位我们就不多做讨论;今天,还是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说说电影本身吧:质量如何,相比以往的爱情片(青春片)有什么不同......
注:虽然确切的说,《我们》属于都市情感片,但与近几年大卖的国产青春片实质上差不多,都没有脱离爱情,青春这些主题,主角是学生或者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可归为“青春电影”一列!
《我们》应该是近几年同类型影片里,豆瓣分数曲线最特殊的一个:从开始的7.0直线降到5.9,要知道,这类电影一般都是上映就在6分线徘徊,平均分基本定在5分左右↓
当然,这个分数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票房造假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影片本身的问题。
首先,高出平均分的0.9说明它有可取之处:不得不说奶茶为了导演处女作也是花了心思的,摄影请到了曾凭借《长江图》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的李屏宾。
所以,比起国产青春烂片的大柔光美图秀秀水准,《我们》在视觉上做到了赏心悦目。
回忆彩色和现实黑白的交映,也令人印象深刻。摄影传达出的美感,甚至影响了影片整体的气质:虽然故事槽点很多,但它不会惹人反感。
另一方面,相比同类型影片单一的爱情线,《我们》加入了见清父亲这条亲情线,田壮壮老师自然生动的表演,也给影片增色不少!
另外,大家也看到了周冬雨和井柏然在演技上的进步:至少在诠释角色,表达人物情感时,没那么尴尬,令人惊喜。
不像那些模式化脸谱化的青春片主角,至少这个人物,有一定的可信度。
摄影的优秀和及格的表演是《我们》的最大功臣,加上歌曲的渲染,情感一烘托,日常熟悉的元素堆积起来,貌似是那么回事!不算优秀,也不至于让人讨厌。
甚至在那些烂片的对比下,小编还有些喜欢这部电影:至少不会像那些一心冲着钱来的青春片一样,连表面功夫都不做吧!
可是,剥离了摄影和表演这些关乎影人个人技巧的东西,《我们》又是经不住细想的。
关于电影,小编很认同网友的一句话——电影最重要两大要素是:讲了什么故事,想要说明什么。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后,再谈振聋发聩。这两者的关系,就跟根和枝桠一样,故事讲好了,道理才能呈现好。
由于《我们》的台词玛丽苏到炸,情感渲染也是琼瑶plus级别,已经炸到观众差点忘了它的故事。
回归到故事层面,《我们》在逻辑上也是漏洞百出,让人一脸懵逼的——
最明显的就是为了给主角制造矛盾和困境,强行把他们的生存环境刻画的悲惨。
故事设定在2003年左右的北京,那时的小晓和见清刚毕业没多久,条件不好,两人挤在一间隔断里:隔音不好,安全没保障,两人还经常只能吃泡面!
这恐怕让银幕前的北漂们一脸懵逼:北漂没这么惨吧?很多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住的没多好也不至于这样,完全跟电影里相反。
当然,不否认现实中有些北漂的确会有有这样的生存环境。
可电影中的的两人至少也在社会上打拼3年以上了,而林见清更是一名大学生。
小晓还可以理解,但是见清不但没有去像样点的游戏公司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居然做着和专业没什么关联的工作:摆摊?电话客服?卖电子产品?
我们也知道:后来见清和小晓莫名其妙分手了,具体因为什么分手编剧没有交代,但是两人的矛盾冲突和无奈也大多是由于现实引起的:没房没车,生活一直没有起色,在老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由此引发一系列情绪崩盘......
主角的生存困境貌似让后来的离别显得合理,而实际却是逻辑上的自我矛盾:不过是强行制造这样的人设,因为北漂、青春、逆袭,这样的主题才能真正引爆观众的high点。
核心主题呢,就是所谓了想要讲什么!很多人都会把影片联系到那首歌《后来》,歌曲的思想也即影片的思想:遗憾。
不过影片还给前任加了层怀念滤镜!
故事上的强行合理,也导致主题的空洞,某种程度有点三观不正。
歌曲有一句歌词叫: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影片的结尾,通过林见清的父亲的信也说出了是小晓让见清长大,让他改变......
那么林见清是如何学会去爱的呢:和前任偶遇之后去了酒店,在房间一起回忆往昔。
这还不够,两人一起出去散步看雪,在车里哭的死去活来的说:i miss you!我一直爱你!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无关......
矫情到琼瑶都要叫声奶奶~小编承认确实被煽情到了,可观影过程中说不出的哪不舒服,那种感觉,emmm......简单概括下来大概就是:求你们两人不要说着爱对方又没办法一直哭好嘛,倒不如直接滚个床单来得爽快!
这时候的林见清呢,已经事业有成,结婚生子了!可是看得出他还爱着前任啊!前任也爱着他啊!两人一起用情绪轰炸观众,恍惚间很多人把正宫都摆在了第三者的位置上,成了障碍!
试问,这样的主题把现任置于何处???那些带着女朋友、老公一起来看电影的人,不会尴尬吗?
真正的学会如何去爱,难道不是再见前任微笑坦然,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吗?而不是精神上的漂移吧!
所以,《我们》在爱情这个主题上依然没有跳脱国产青春烂片的框架:流于空洞,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影片整体上,制作比一般的青春片多了些诚意,但是在主题上,仍旧没有进步。
同样的,前段时期大爆的《前任3》,貌似讲的是更好的珍惜当下,可是呈现出来的状态矫情幼稚,主角做出的事情也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更有大批人高呼:要回去找前任?
它们的问题,也是现在青春片的困境:大都是用狗血来刺激,拿幼稚当深刻,用矫情来轰炸观众的神经。
从前几年流行的堕胎撕比到现在的怀念前任,不过是从空洞演化到另一种空洞罢了!
却忘了实实在在讲好故事,呈现特殊时期的生存百态。
一直不能理解青春片惯用的宣传口号:逝去的、怀念.......其实,青春难道不是一种状态?状态如何,关乎心态!就算70多岁的老人,仍然可以拥有青春,黄昏青春也是青春呀!
当然,我们的青春片中,基本描述的是特定年龄段:15——25岁这个时候的青春。
这也是广义上被大家定义的“青春”。这是一段泥泞的道路,已经到了必须对天真烂漫告别的时候,然而成熟睿智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可是,青春实在又太美好。人生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可以比拟青春的光彩,仿佛每个瞬间都可以深刻到直达永恒,这里是虚幻与真实的交界处。
真正的青春总是在想怎样去做,却很少去做,因为未来谁知道啥样啊!
然而近几年大多数国产青春片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很糟糕的,而且是模式化批量生产,用网友的话说就是:一开始一定是男女主相恋;之后两人擦枪走火,被迫堕胎;接着是两人定下志向,出国深造,但鬼都能猜出一定有一个没考上,结果两人分手。
数年后再回来参加前任的婚礼,那望着对方的小眼神呀唉真的是胃疼。期间夹杂些毫无说服力的兄弟情、闺蜜情;结局再营造一下悲伤的氛围?来,特技组,下一场车祸戏轮到你们了昂!
虽然带着残酷和疯狂的青春的确存在:比如年少杀人吸毒这样的,影史不在少数:《猜火车》、《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但是这些电影,没有青春两字的修饰,它仍然是好电影,即使故事不真实,却非常有警醒意义:教会迷茫困惑时我们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做了有怎样的后果......
也呈现了青春与现实相碰撞出的无奈:“我想飞,但现实的引力太重”!
而国产撒狗血式的青春片,除了离大多数人的青春遥远(我们青春时代大概就是做不完的试卷吧),没有呈现青春该有的样子,不真实之外↓
还传达了肥肠颠覆的三观:大家都知道青春片的受众年龄吧!这个年龄段的人,恰恰是很多事不知道该不该做的时候。
而青春烂片告诉你的是:用一见钟情的幼稚当深刻,用堕胎来升华爱情,用出国来淡化伤口,用车祸打架乱搞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
三观正不正足够成熟的人自有判断,那么这些对于这些作品对年轻人价值观的影响就不明朗了:我们对于很多东西的认知,除了书本和生活环境,最多的就是影视作品吧!
这些青春片的流行,非常霸道不合理地无限制的搅乱了年轻人对爱情以及社会的认知: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更不用说,一堆又一堆青春片堆起来的备胎和出轨法则了,对正常的感情,肯定是没什么正面影响的。
在很多姑娘最天真烂漫的年代,打着青春地口号给她们注入了一针又一阵剂量足的要命的兴奋剂。
正常男性的青春早在男神女神光辉,前任攻势,备胎法则,撕逼剧情下被轰得渣都不剩了。
现在的青春片(爱情片),严格点说,只能算是打着“青春”旗号的商品——包装精致,受众定位准确,好卖难吃还消化不良。
但是吧,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便烂到人神共愤,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依然强劲,这恰恰又让无良制作商们反噬了,真是个无解的矛盾。
被骂了一遍又一遍后,国产青春片没了堕胎车祸这些幼稚又狗血的事,可是用精神意淫美化前任,主题仍然如同嚼蜡,空洞乏味。
我们青春片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
借用《我们》的一句台词吧——后来,你是你我是我,只是没了我们......后来的青春片不狗血,可还是没有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