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_第1张图片
成语,人性与心理的浓缩

【释义】哀鸿:哀鸣的大雁;野:田野,郊外。比喻到处都是在痛苦中呻吟的无家可归的灾民。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清·汤斌《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今春卖儿卖女者,有售无受,以故哀鸿遍野,硕鼠兴歌。”


“从惊叹到愤怒,再到痛心,然后到无奈,最后到平静接受,这是一部人性巨著,让我看到了一切,又忘记了一切。”这是阿瞎在第一次看完电影《1942》后写下的一段话。

1942年河南大旱,几百万河南民众被迫向陕西方向逃荒。恰巧,那又是个战争纷飞的年代,日本人大举进攻河南,国民党军队不战便撤,多数灾民以“柴火”、“树皮”充饥,甚至频出因食用“观音土”而被活活胀死的人。

逃荒路上的棉衣,也变的不仅仅只是用来御寒,在必要的时候,棉花也成了食物,要用来“保命”。“易子而食”不再是四个字而已,甚至一路上,人或许找不到吃的,但野狗却吃人吃的红了眼。卖媳妇儿、卖女儿,只为换那几斗米,救命的几斗米。

阿瞎因为电影《1942》开始对当年的河南旱灾有所关注,还在“知乎”和“豆瓣”上写过多篇的观点性论文,反响挺大。

作为政府调研员,阿瞎主要负责对当下孵化器、创业园产业的开展发展等工作进行调研和反馈。

其实很多时候能产生“误会”和“偏见”,还是没有过过人家的生活而已。就像阿瞎身边的很多人,对他这个“调研员”身份的评价总是“古怪+复杂”,可这些在阿瞎眼中却都不是问题——他没工夫在乎这个。

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年头,只不过最早的那些人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闷声发大财。所以真正在全社会推广开来,被大众接受并真正服务于民众,让老百姓受惠其中的日子还不到十年。

阿瞎看《1942》不止一两遍,之所以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被翻来覆去的看,倒不是说冯小刚把这电影拍得多么高水准,让人念念不忘。而是在一遍遍的看这片子时,到处被特意描写出的“横尸遍野”,却让阿瞎联想到了当下的电商创业上。

作为“国政方针”下的“产物”,阿瞎这个调研员跑过全国的很多地方,对各个地方、各个形式的孵化器、创业园都展开了一番调查研究,最后做成汇报,上报了县政府。

人做事往往都有惯性,阿瞎也不例外。他做事习惯性的用“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去作分析:横向作同类对比,包括属性、定位、方向等;纵向作数据链接和产业对接,包括周边、衍生品等;综合作立体概念,包括情怀设定、品牌引导和价值观传播。

虽然创业园里今天锣鼓敲,明天鞭炮响的。可大部分做电商创业项目的都还是为了盯着国家的那点“补贴资金”,甚至说的不夸张点,有的人连互联网都还搞不清楚,再一“+”,就更弄不清楚东南西北了,还谈创业?

因为是“国家战略”,各地针对此类项目一定是要全程跟进的,阿瞎他们县也不例外。作为调研员,阿瞎为了方便了解第一手运营情况,和所有创业业主都互加过微信。长期观察下来,最长的能撑到4个月,网名就会“变一变”,从功能A变成了功能B,让人着实无奈。

而且这些创业者们在朋友圈发布的所谓的“营销方法”,就连阿瞎这个“非专业”看了都会哭笑不得。

搞电商销售的,就发布“转发有奖”的消息,可转发后的截图如果没有相关的评论,这奖就领不到,一家这么干,家家都就这么干。在朋友圈里,貌似形式大好,被很多人“关注”,其实全是为了占些便宜,见着没利可图的就立即删除。

搞培训和“创意文化”的,就会用各式各样的“洗脑文”去改造民众的价值观,而这些“毒药”还真能句句“切中要害”,让你无法反驳?哪来的自信?那是源于对人性的高度了解,因为这些公司的文案,专门请了“心理工作室”来编写,所以这又形成了另一种方式的商业……

有工作室的,刚开始还“披红挂绿”,甚至有扁牌、有标识。可到了一个季度后,县政府组织各单位集中反馈,此时的阿瞎已经找不到大多数人了。有的在微信上已经把他拉了黑,甚至有些人干脆早就把他删除。倘若再到各工作室的门口转一圈,你就会发现,有的工作室已经换了功能:或是成了创业者的宿舍,再不就是成了创业者的茶馆,甚至还有贴上转租字样,欲求转出的。

阿瞎在给县政府上报的的调研报告中,最后一段这么写着:政策的落实,就像雨后般的春笋,真叫“一天一个样”,只好没坏。可竹子是唯一长的高的草,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个普通的草,永远成不了竹子,要么被踩,要么死去。本地的电商发展,就像电影《1942》中的桥段——逃荒路上,满地的尸体早不稀奇,稀奇的是路上还能看到吃的。所以,长工家会拿柴火充饥,会去卖孩子,会去不顾老人死活,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想办法活,如果只能一个人活,那就想尽办法,让自己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哀鸿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