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心肾的水火相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在预防疾病方面,同样要保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才能抗御邪气侵犯,免生疾病。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
“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究其原因,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而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化气与成形,是生命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两个对立面是不断斗争的,又是统一的。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但二者又结合于生命的统一体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气化为阴精,阴精又化为阳气,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在;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谓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张景岳则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盖以大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同样,精、血、津液亦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十、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说明人体的产生必先从精始,由精而后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不仅如此,人出生之后,犹赖阴精的充盈,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
还有,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从人体来说,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气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第二节 天年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 120 岁。西德著名学者 H. Franke 在 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 120 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120 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另一种是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国外在确定退休准则时,设想应用生理年龄作为指标,可能比时间年龄更胜一筹。因为时间年龄和生物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取决于生长时期的长短,而后者取决于脏器功能及结构的变化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素不同,因此时间年龄和生物学年龄有时不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即主观感受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用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但人类的寿命值究竟是多少?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的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衰老;其二是疾病。那么,推迟衰老的到来,防止疾病的产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健康人的生理特征,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地说,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
(一)生理健康特征
1 眼睛有神
眼精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眼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健康的最明显表现。
2 呼吸微徐
微徐,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3 二便正常
《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的太久,久藏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则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 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5 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
6 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盛的表现。
7 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8 双耳聪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9 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10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11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六节胜象论》说:“肾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12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特征
1 精神愉快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2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记忆力减退。
第三节 衰老
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至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一、衰老的原因中医学在对衰老原因的认识上,非常重视脏腑功能和精气神的作用,又很强调阴阳协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兹简述如下。
1 肾阳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论述,即是以肾气的自然盛衰规律,来说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与先天禀赋的关系,从而提示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
肾属水,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肾的盛衰影响着元气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强弱,肾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会加速到来。
2 脾胃虚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脾胃虚衰,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影响机体健康。从而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表现。
脾胃属土,为一身气机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若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影响健康长寿。
3 心脏虚衰
心藏神,主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
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协调脏腑、运行血脉。心气虚弱,会影响血脉的运行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故中医养生学尤其重视保护心脏。认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4 肝脏衰惫
肝藏血,主疏泄,在体为筋,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即说明人体衰老的标志之一——活动障碍,是由肝虚而引起的。
5 肺脏衰弱
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
6 精气衰竭
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人体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现复杂,但都必然伴随着精气的病变,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具体阐述了由于阴精阳气的亏损,人体会发生一系列衰老的变化。
7 阴阳失调
阴阳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明确指出人的衰老同阴阳失调有关,即“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见,阴阳失调能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由于阴阳平衡失调,机体即可受到各种致病因严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出现衰老。
二、早衰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由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如美国综合医院门诊部对病人进行随机研究,发现 65%的病人,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恶劣的社会习俗、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种种斗争矛盾等,都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早衰。
(二)自然环境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是指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下,是指平原地区。因为“高者气寒”,生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
现代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进早衰。如空气污染造成空气中过氧化物增加,衰老是和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同时发展的。此外,污染的空气中可含有功多的致癌物质,如苯胼蓖、朕苯胺、α-萘胺等。有些工业废水上百万吨倾入江湖,以致出现鱼类大量死亡;严重水污染造成人慢性铅、砷、镉中毒等。
(三)遗传因素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正如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所说;“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先天责在父母”,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变老就提前或加速。
(四)七情太过
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我国民间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
(五)劳逸失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这里明确指出,把妄作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五十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是指错误的生活方式,它包括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等等。
附 1:近代衰老学说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衰老问题就作过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至今已有数以百计的学说,但衰老之谜至今仍未完全解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的飞速发展及其测试手段的现代化,使抗衰老有关学说探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提出很多理论学说,下面仅例举其中主要 11 种。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学说
人的大脑大约有 140 亿个神经元,从出生直到 18 岁左右,脑细胞的数量变化不大,但从成年起,脑细胞由于退化而逐渐死亡。到 60 岁左右将失去一半。同时,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也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开始影响智力和体内环境的平衡。所有生理系统都显示与年龄有关的改变,但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在衰老的行为方面和其他几种功能改变方面起主要作用。现已知其中许多功能受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
2 自身免疫学说
自身免疫学说从细胞间、脏器和个体水平解释衰老原因。
大量资料证实以下两点:1老年期正常免疫潜能减少;2自身免疫活动增加。沃尔弗德等人 1962 年根据衰老过程中发生变异细胞能激发免疫反应,又能使机体的实质细胞发生损害,提出了自身免疫学说,并以此解释衰老。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机体在许多有害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辐射等)影响下,免疫系统把某些自身组织当作抗原而发生免疫反应。这种现象对正常机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使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
3 自身中毒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造成的。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细菌,尤其是大肠菌类更多,这些细菌在肠道中通过分解发酵作用,可以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对于分化最明显,结枸较复杂的细胞和器官危害最大,最后因自身中毒而死亡。
4 自由基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并与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人体衰老。自由基是在外层轨道上窭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它们一般都非常活泼、存在时间短暂,它参与正常生化过程,只有当自由基反应异常或失控才会引起组织的损害或机体的衰老。其危害主要如下:1氧化人体内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使脂肪变性,形成过氧化脂质,并进一步分解产生醛,而醛能交联蛋白质、脂类及核酸;2引起核酸变性,影响它们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转录、复制的特性,导致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并产生合成差错;3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导致某些异性蛋白的出现,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4引起细胞外可溶成分的降解,如可使关节滑液中的粘多糖发生氧化降解,结果滑液失去滑润作用,对关节发生明显的损害。
5.生物钟学说
在下丘脑中存在着“生物钟样调控机构”,控制细胞分裂的速度和次数不同。如美国学者海弗利克发现,一个中年人大约由 50~60 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从胚胎开始分裂 46~50 次后,就不再分裂,然后死亡,根据这个细胞分裂次数推算,人类的寿命应是 120 年,这就说明,衰老在机体内类似一种“定时钟”,即衰老过程是按一种既定程序逐渐推进。凡是生物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生命过程,只是不同物种又各有其特定的生物钟而已。
6 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在动物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死亡的一系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活性物颀——激素来完成。有人提出,垂体定期放出“衰老激素”,该激素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嗣胞的代谢力,是衰老死亡的原因。内分泌功能减痛尤以性激素分泌水平降低最为明显。
7 体细胞突变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当生物在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改变,引起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机体的衰老。例如,物理学家西拉德曾提出:“放射线可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他指出,在高剂量放射线环境中的机体所发生的加速变性,同衰老过程十分类似。其基本假设是,就家生殖细胞会发生自发突变那样,体细胞也可能发生突变。一定的突变会使体细胞功能发生变化,并进而造成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衰退——这就是机体的衰老。
8 差错灾变学说
这一学说首先由梅德维德夫提出。此学说认为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差错,例如会发生氨基酸的错插现象。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原来都按严格的顺序排列(这取决于 DNA 与 RNA 的遗传信息),如果合成过程的某一环节发生了随机的差错,使一种氨基酸的位置被另一种氨基酸所占据,这就是错插。如果错插的部位恰好是蛋白质发挥功能最关键的区域——酶类的催化活性中心——就会发生严重后果、酶的活性会减弱,专一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原有功能,带有差错的酶可以合成大量有差错、有缺陷的蛋白质,这些有缺陷的蛋白质积累在细胞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衰老和死亡。
9 衰老色素学说
这个学说形成于本世纪初。1892 年汉诺涕在动物神经细胞内发现—种褐色自发荧光的不溶性颗粒,1911 年博斯特将它命名为脂褐素。
这种脂褐素在动物及人体组织内分布广泛,且随增令而逐渐增加,因而有人称之为“衰老色素”,并认为是衰老的原因。如老年人体衰的色素斑、神经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出现多量脂褐素,会使胞质 RNA 持续减少,终至 RNA 不能维持代谢需要,使细胞萎缩或死亡。
10 交联学说
这个学说由鲁齐卡于 1924 年最早提出。此学说认为,胶体异常的交联随年龄而增多,促使细胞丧失整体性。细胞与组织中存在着大量发生交联反应的成份,因而容易发生多种交联反应。交联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在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只要发生了极小量的交联干拢,就可以对机体产生严重的损伤作用。生物体内大分子中发生异常的或过多的交联,影响细胞功能导致衰老。
11 遗传学说
衰老的遗传学说,就是指寿命的长短有代代相传的现象。统计资料也表明,人的寿夭有遗传因素的作用。科学家推测,一个人的寿限,有一种预先计划好的信号,从亲代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带给子代。这种信号称“寿命基因”或“衰老基四”,它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 DNA 小段中。如果这种基因充足,细胞就不易衰老。人体细胞一般分裂 50 次左右即不再分裂,似乎这种基因在起作用。
附2: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概况抗衰老研究,是目前医学生物领域中和保健科研机构中的一个综合性的尖端课题。多少年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从事多种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弄清衰老的生理机制,取得预防衰老的方法和措施。下面简单概述一下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一、延缓衰老的理论研究衰老的学说
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医学的延年学说,如先天禀赋论,后天失调论以及“肾气亏损说”、“脾胃虚衰说”、“心神亏耗说”、“脏腑虚衰说”、“阴阳失调说”等;另一类是近代的各种衰老学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遗传沦。认为袁老过程是由遗传所决定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自身的遗传程序展开的必然结果。如生物钟学说(又叫程序学说),细胞分裂学说等。第二,环境论。其主要观点认为,遗传虽有一定作用,但主要是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污染、药物、疾病、辐射等,会造成细胞的损伤,而损伤的积累导致衰老,如“中毒学说”、“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免疫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等等。第三,综合论。它综合了各种衰老学说的有关内容,从代谢失调或细胞信息受损等角度出发而形成的衰老学说,如“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学说”、“差错灾难学说”、“衰老色素学说”等等。这些学说虽然都无定论,但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某一侧面或层次的部分真理。衰老和健康长寿是密切相关的。衰老得早,就会短寿:衰老得晚,就有长寿的可能。故有的科学家从预防衰老的角度出发,提出防衰方法分为“初次预防”和“二次预防”两种。
所谓初次预防就是中医的“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所谓二次预防,即中医的“既病防变”,如果机体发生了某些生理和病理变化,或者出现了一些衰老退化的现象后,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其进一步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水平,达到防衰健体的目的。
二、延缓衰老实验研究
当前,科学家们正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方面的实验研究、探索,以揭开人类寿命之奥密。
(一)从生物学途径的研究
根据美国学者海尔弗利克所提出的细胞分裂次数决定寿命之长短的学说理论,科学家们实验研究设法采取某些措施。如用抗衰老药物或其他药物,增加细胞分裂次数或延长细胞分裂周期,从而达到长寿。经实验初步证实,在实验培养的人肺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E,就可使这细胞的分裂次数增加到 120 次以上。又如用氢化考的松等药物可使细胞的分裂次数由 50 次增加到 70 次。
有的科学家认为,延长胸腺功能,人的寿命也会延长。实验证实,将新生小鼠的胸腺切除,其生存期便从原来的三年缩短为六个月,而垂体退化的侏儒鼠在注射一次淋色细胞后,则可使它们的寿命延长三倍,故目前有的学者实验,将年轻人的胸腺T细胞取出冰冻储存起来,过 40~50 年以后,当这个年轻人衰老之后,再将解冻的胸腺T细胞注射进去,这样会恢复其青春的活力,提高免疫力,抵抗老年病,瘦命就会延长。
科学家还对限食延寿进行了研究。40 年代马凯伊曾用雄大鼠作过一系列实验,证明限食可以延长哺乳动物的寿命,并在不同种类及品系的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限食延寿的机理尚在研究中。虽然限食延寿已属公认,但还未较普遍地应用于人类。对于限食研究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与延寿有关的生物学变化,并可为完善人类饮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二)从物理学途径的研究
许多物理因素,如温度、射线、不同频率的光、声以及电磁场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健康长寿,尤其是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更为密切。人们发现比较变祖的动物(冷血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寿命较长,因此认为这类动物在低温条件下改变体温,使代谢变慢,从而延长了寿命,对于体温恒定的哺乳动物,环境温度与寿命的关系正进行着有关研究,如何找出适当的办法来降低体温,使新陈代谢变缓慢而延长寿命。另外,有的学者研史发现老年鼠接受小剂量的辐射有延寿的倾向。据分析可能是由于小剂量的辐射过某些疾病有妨治作用,抑制了恶性肿瘤,感染和寄生虫的生殖所致。也有人认为小剂量照射的延寿倾向似乎是—种称作“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的表现。
(三)从化学途径的研究
有的学者在自由基学说的实验中试用一些抗氧化剂,例如巯基乙胺、乙氧喹、丁化羟基甲苯(BHT)、维生素 E 等,实验表明后二种都有一定的延寿作用,但对其机理尚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抗氧化剂抵消了自由基的损伤,这样有利于保证健康长寿;有人认为抗氧化剂影响了饮食或同化作用;达到与限食延寿同样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抗氧化剂诱导某些酶的活性从而刺激了一些导致长寿的反应等等。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溶酶体膜稳定剂作用进行了研究。膜学说认为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会使溶酶体膜内的水解酶超常释放,给细胞带来严重后果,故需要探求膜的稳定剂。有人试验了 40 种合成的及生物来源的膜稳定剂对果蝇及小鼠寿命的影响,有一定保护作用。根据衰老渣滓学说的观点,人体细胞的萎缩和死亡主要是由于代谢产物有害物质积累的结果。据南堆等人的研究报告,豚鼠与小鼠神经细胞中的脂褐素的蓄积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如对这些动物中的老年动物使用氯酯醒,可使其神经细胞中的脂褐素明显减少。霍奇斯查尔等人的研究报告说,给小鼠使用氯酯醒,可使雄性小鼠的平均寿命增长 27%,使雌性小鼠的平均寿命增加了 5.9%。另外,遗传学家们指出,人体极有可能存在着衰老与死亡基因,若证实了这种设想,就能使用遗传工程的技术关闭这些基因,或者导入年轻人的基因来置换,不断修复那些已经衰退的关键性基因,则可延长人的寿命。
除此而外,不少学者倡导抑制肠道毒素延寿。20 世纪初叶,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认为衰老的根源在于大肠内细菌产生的毒素吸收后对人体的危害,因自体中毒而致衰老。近年来,很多专家提出以服用酸牛奶(含乳酸杆菌)来抑制肠道毒素的方法延寿,实践证明长期服用酸牛奶确有祛病健体延年之效。
总之,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索和研究人类衰老的理论和抗衰老的方法。随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老年医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抗衰老的理论和方法还将不间涌现。中医的延年学说将会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会殊途同归,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抗衰老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节 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一、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 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 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 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灵枢·顺气一日分十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象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细胞的总数,表现为白天逐渐升高,夜晚降低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生气通天说的内容之一。根据此理论,人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养生服务。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象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在“生气通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
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
《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它把《白虎通》听说的“天之为言镇也,居之理下,为人镇也”的观点做了明确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正是这种思想文化环境为养生实践提供了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
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养生史上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黄白》)。强调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自身。这一口号包含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养生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后世的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他们多方采撷、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即,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三、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结交等各种社会联系。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密切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和机体功能的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社会医学、心身医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当代社会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健康的标准有了新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危害人类生命的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死亡(车祸、自杀等),这四项的死亡人数占全年死亡人数的 80%以上。据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分析说明,这些病的致病与死亡原因多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密切把关,这充分说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政治地位、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类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第五节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
(一)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正如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人体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也是靠“神”来实现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神动则气行,神注则气往,以意领气,驱邪防病,又是气功健身的道理所在。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凤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神在机体卫外抗邪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中医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
(怒喜思忧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种五志之类,孰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
(二)形为生命之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形”指人之形体;“神”指精神。其意为,人的形体及精神活动都是自然界的规律在起作用,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必然结果,只要具备了人的形体结构,才能产生精神活动。
《内经》对形体与精神关系的论述,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不仅阐明了精、气、营、血、脉是“五神”的物质基础,而且说明了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五神”活动的关系。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这就是五脏与神、情的密切关系。
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积精”可以“全神”,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的盈亏关系到神的盛衰,李东垣《脾胃论》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说明精气足才能使神的活动健全。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强调血气精微是神活动的基础。人体的物质基础充盛,人之精神旺盛,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因为精神思维活动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来供应,所以临床上认为劳神太过,则心血暗耗;心血亏虚,则神志不宁。神志不宁,外表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异常。
(三)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从本原上说,神生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主宰形,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
《灵枢·天年》篇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只有血气、五脏、精神、魂魄毕具,才会表现出生命力,才会是一个活体的人。同篇又说:“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明确指出了死亡的概念就是形神分离。张景岳在《类经》中,进一步阐发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他说:“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可见,人体生命运动的特征,即是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
人生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以物质、能量代谢为特征的脏腑功能活动,和以脏腑的生理活动相应的高级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颜色.声音、气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体,使之发生情绪改变,进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这说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随时随地互相转化,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且为现代科学进一个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二、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一)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1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2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3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4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5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二)保形全神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张景岳说:“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这很着重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表,形体衰亡,生命便可告终。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阳气虚损,要温补阳气,阴气不足者,要滋养精血。可用药物调林及饮养,以保养形体。此外,人体本身就还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养神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论推导下,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第六节 动静互涵
一、动静互涵的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阴阳相互对应的作用,在阴阳交错的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辨证法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故阴阳互涵互根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生命活动的要谛。
《思问录》谓:“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又《张子正蒙注》说:“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这就是说“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因此,无论只承认运动或者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所以王夫之又说:“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遂于动而不返,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张子正蒙注》)。只承认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都是违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的。朱熹亦明确指出:“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说明动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哲学认为,既无绝对之静,亦无绝对之动。“动静”即言运动,但动不等于动而无静,静亦不等于静止,而是动中包含着静,静中又蕴伏着动,动静相互为用,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
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
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事物在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出新的生灭变化。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不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里清楚论述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生命活动也正是合理地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周述官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都可以用生命体的动静对立统一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形属阴主净,代表物质结构,是生命的基础;气属阳主动,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反映。就具体的脏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属火,主动:肾属水,主静。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实际上,人体有关饮食的吸收、运化、水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化物的传导排泄,其物质和功能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脏功能动静协调之下完成的。
因此,保持适当的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促进和提高机体内部的“吐故纳新”的活动,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于“静神”新的内容。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带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二)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华佗指出: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三)动静适宜
《类经附翼·医易》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净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第七节 协调平衡
所谓“协调”,是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平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一、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中医养生学从阳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的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都是通过阴阳协调完成的。体内的各种矛盾,诸如吸收与排泄、同化与异化、酶的生成与灭活、酸碱的产生和排泄等等,都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保持相对协调平衡,而且贯穿生命运动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体温、血糖、血脂、血中 pH 值等内环境因素都相对稳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保持人体本身阴阳动态平衡。与此同时,人体通过阴阳消长运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摄取周围环境的物质,水、空气、食物等供应机体需要;又把机体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所以,人体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整体,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
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内外协调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因此,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协调机体功能时,要特别注意情志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都可影响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衡而孽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馈人的情志,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随时调整机体生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才能维护其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正常的运动在于机体“内在运动”与“外在运动”的和谐,运动的恰当及其相互间的协调一致。
“内在运动”,是指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外在运动”,是指脑力、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总和。前者是维护生命的“供给性”运动,后者是保持生命活力的“耗性”运动。如果这种“供销”关系不协调,就会产生“生命危机”,过度疲劳、疾病、甚至死亡。大量的生活实践已证明,不适当的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害和一些生理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疾病,最终缩短人的生命过程。可见,任何运动都有各自的限度。这个限度即是《内经》所说的:“以平为期”。
二、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
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保健,使其达到阴阳平衡,乃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关键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就是以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准则。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称为八法。它完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及“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自然规律。太极拳运动更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太极阴阳整体,主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每个动作都体现相反相成、阴阳平衡的特点。可见,协调平衡是生命整体运动之核心。根据这一理论原则,很多学者进行了平衡保健研究,提出了新的养生保健方法,例如:
(一)元素平衡保健法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而且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生克制化”的联系,从而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元素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和人类进化都是物质演化到某个阶段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根据物质演化规律认为,人类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遵循物质交换的平衡协调的规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使体内某些元素积累过多,或某些元素不足,出现元素平衡失调,导致疾病和早衰。当前很多非感染性疾病,大多与元素平衡失调有关。例如,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有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由于缺碘所致,克山病因缺硒所造成。医疗实践证明,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可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强化某些微量元素亦可预防或改善很多地方病的情况。平衡保健理论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根不同的生理特点,及时研究体内元素的平衡保健,开发、制作出相应的保健饮食,纠正体内元素的失调,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协调平衡,将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二)交替运动
平衡法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协调、动态、稳定、平衡状态。人体的对称失调、失衡、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健康活力获得的关键,在于调节和调动自身生产的积极因素,克服对称失调,达到协调平衡,就能增进健康和长寿。根据相对医学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交替运动锻炼保健法。此法是一种使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内部或生理功能之间交替进行锻炼以克服偏用偏废,达到自身协调平衡的健身运动方式。例如,“体脑交替”,它既可使体力增进不衰,又可使脑力健旺;“动静交替”,它可有效地调节人的全身脏器活动恢复正常平衡;“上下交替”,可以增强机体的机敏性、灵活性、反应性,减少脑皿管疾病的发生;
“左右交替”,可以调节失衡的机体的生理功能,“前后交替”,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腰腿病,避免老年人下肢活动不灵,行走不稳。上述这些仅是举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交替运动的内容。每个人可根据“寓交替运动于日常生活”中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运用实施。对于增进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发挥人体生理潜力,将会大有稗益。
第八节 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比健壮的根本所在。因此,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护养人体正气。
《寿亲养老新书》对保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体诸气得养,脏腑功能协调,使机体按一定规律生生化化,则正气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断绝,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因此,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人体正气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又进一步指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二、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
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要想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养脾肾至关重要。
(一)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图书编·肾脏说》云:
“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即明确指出肾精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扶正固本,多从肾入手,为此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做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与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
肾虚者可导致这些方面功能素乱,并能引起遗传装置的改变,从而广泛地影响机体多方面的功能,出现病理变化和早衰之象。临床大量资料报道都表明,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太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引起多种疾病,过早的衰老或夭亡。这说明重视“肾”的护养,对于防病、延寿、抗衰老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调养肾精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入手,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通过调补肾气、肾精,可以协调其它脏腑的阴阳平衡。肾的精气充沛,有利于元气运行,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于自然。
(二)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李东垣阐述:“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所以,《脾胃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元气不充,则正气衰弱。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正说明脾胃虚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调理脾胃、扶正益气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法则。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防衰抗老。从治疗学上来看,调理脾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除了调治消化系统的疾病外,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种疾患,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一致重视脾胃的护养。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如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调摄等等,皆可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调理肾元,在于培补精气,协调阴阳;顾护脾胃,在于增强运化,弥补元气,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径。诚如《本草衍义总论》所言:“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者养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实。故庄周曰:
“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也。
若能常如人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这里“养内”,即突出强调精血之养,重在脾肾,此为培补正气的大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