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1张图片

编者按

大公司改变难的症结在于,不需要员工有思想,只要执行就行,要释放人的创造力,就要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执行力为本。”

文/《中欧商业评论》


几天前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十届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主题是“管理,以人的维度”。如今各种管理论坛峰会汗牛充栋,主题乱花迷眼,德鲁克论坛这个高远立意让人刮目相看。难怪英国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不吝溢美之词,称其为“商业变革的孕育之地”。


显然,这次德鲁克论坛想要“孕育”的变革推动力来自人。


组织如何避免成为灵魂的监狱


在上一届德鲁克全球论坛上,查尔斯·汉迪提及一段往事:


60年前,他在新加坡的壳牌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一部分,这个分公司很小——“一群同伴,我知道他们是谁,都在做什么,谁值得信任,谁不能。”然而,当他回到英国时,发现伦敦的壳牌公司是一家企业(corporation),而不是一间公司(company)。汉迪与别人共享一间办公室,门上有一个黄铜标牌,上面印着部门名称——MKR / 35,下面是两张名片的插槽。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在这家公司中占据的是个临时角色,随角色而来的则是三页“角色描述”——没有名字。直到有一天,汉迪注意到,门上的名片也不见了!“现在我根本不是一个名字,只是一个数字”,汉迪对妻子说,这听起来都不太人性化,于是他离开了。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2张图片


“任何与法人团体的互动,都会把我变成一个ID和密码!”汉迪感叹。当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之后呢,情况会不会好点?比如现在的公司都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在ID之外增加了一张脸,人性终于回归了?“唉!我的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数据,将被输入到庞大的数据处理机构中”。


汉迪终其一生,都在探讨企业组织如何避免成为人类灵魂的监狱。他认为,答案可能来自于商业革命,需要重新思考组织本质上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在社会中的目的和作用。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管理思想家止步的地方,是管理实践者的起点。


“人单合一模式是如何让员工从经济人成为自主人”,在这届德鲁克全球论坛上,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企业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用人单合一模式,对“管理,以人的维度”的主题做出了回应。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3张图片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

出席第十届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


演讲中,张瑞敏提到:几乎所有的世界大企业,对于员工的态度无非四条:选、育、用、留,用四个阶段考察和选拔员工。但问题是,这都是以企业为主体而不是以员工为主体的。海尔则把自己变成开放的、全球的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所以R=G,人力资源等于全球化,在R=G平台上面孵化创客。所有具备成为创客潜质的人,无论他在哪里,都可以到海尔的平台上来,这是对德鲁克那句话的实践:“组织的增值就是解放并激活人的能力,而不仅仅对产品。”


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曾经向张瑞敏发问:在大多数组织中,组织能力要比人的能力弱。因为很多领导者并不对创新负责,这使得人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怎样让组织变得跟它当中的人一样具有创新力和激情?


张瑞敏反过来引用了哈默尔在《终极竞争》中的一个比喻:“让大公司改变就跟让小狗直立行走一样,非常困难”。进而他分析说,大公司改变难的症结在于,不需要员工有思想,只要执行就行,要释放人的创造力,就要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执行力为本。他喜欢引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那句话:“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杀死”公司


有时候,个体的激活甚至需要以“杀死”组织为代价——如果这个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并且偏向于控制。


凯文·凯利在他那本著名的《失控》中提到,微生物学家发现,随机混合物能够轻易形成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哪怕物种很少也能存活,生态球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态。不过,如果生态球太过静态,所有活细胞的重要成分磷酸盐就会跟其他元素结合,逐渐减少其他生命产生的可能性,唯一繁荣兴盛的只有大块蓝绿海藻。


这时如果有人说,“我想要扮演上帝”,拿起生态球摇晃一阵,来点地震怎么样?还真是一件好事:森林需要飓风来吹倒老树,以便腾出空间让新树生长;草原上的流火可以释放一种摆脱硬壳束缚的物质,让草原避免变得越来越僵硬;海洋会挤压大陆板块和海床,瞬间的热力和岩浆能够让海底生态焕然一新。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4张图片


“杀死”组织,不妨理解为一场自我引发的山火、闪电和地震。在这次德鲁克全球论坛上,张瑞敏说:“2013年我们把一万两千多名的中层管理者取消掉,要么创业,要么你离开。同时这些部门也都取消掉。这一个组织变成什么?这一个组织就是变成一个平台。大概一下子分散几千个小微……可以自主创业,所以我们叫做三自组织,就是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


张瑞敏是主动点燃“山火”的人。他推崇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向终结而存在”。在他看来,如果说天底下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死亡;有一件事是不确定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所谓的百年企业,都是在自杀和他杀当中选择了自杀,否则早就被“他杀”了。


在无限游戏中永生


观察生态球的KK得出了一个大数定律:生态球越大,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破坏它也就越困难。只要处于正常状态,一个活系统的集体代谢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这近似于生命体追求的“永生”。张瑞敏推崇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卡斯写的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参与者在界限内游戏,就像商界每天都在发生的零和甚至负和竞争,逃不出生死轮回,死亡就意味着失败。但又有谁敢说自己永不失败呢?


正如一个评论者所说,“对于一个登山家来说,登上了珠峰,他的名字可以被留在珠峰上。但创业者呢?你得证明给所有人看,你今天能登顶,明天能登顶,后天还能登顶。……也许到最后,我们都像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那样,90多岁死在去美国考察的飞机上。”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5张图片


摆脱宿命的唯一方法就是创造无限游戏。对于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来说,局部的死亡意味着更大范围的重生。“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严肃的演员,而是愉悦的诗人。这一故事永远在继续,没有尽头。”海尔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创客在平台上孵化,生长,营造更大的生态圈,就是希望进入无限游戏的轮回。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标致公司是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工厂之一。然而标致公司到底是什么?既不是它的产品,也不是它的员工,甚至不是它的股东,因为即使这些全被替换,标致公司依然存在。所以,公司这种组织形态本质上是一个“故事”。当年标志公司的创立者阿尔芒·标致做的事,与几千年前的萨满巫师大致相同——创造一个故事,并说服所有人都相信它。


公司这个“故事”的终局,取决于故事讲述者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张瑞敏在“人的维度”上,讲述了一个值得永久期待的故事。


“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目的”,懂这句话的企业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