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

此间深秋,灯火黄昏。想到大洋彼岸晨光未现,黎明未来,突然想写写这几年每天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们。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_第1张图片

当时申美国的研究生院时,我的专业方向是“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比较与国际教育),属于教育学院,主体课是综合各因素建模然后比较各个国家地区的教育政策与施行成果,包括一些比较著名的教育测试比如PISA。学院一大特色是第二年要选一个自己的研究分支,依托于商学院、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其中之一完成最后的探究,而我选择了文理学院的国际政治,所以,我经常要奔波山上山下两个学院听课写论文。我的同班同学不多,只有10个左右,但都经历丰富,给我了莫大帮助。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_第2张图片

Dan是美国人,温文尔雅,风趣幽默,每次见到他都会说“Hey,Emily, long time no see,I mean at least 20 hours.”他算是半个中国控,于是一开始便像个大哥哥一样照顾新同学。之前文章中有提到他课后跟我说“反正你不是native speaker别让自己活太累“,其实也算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而令我真正注意到他是因为有次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讨论,他细致地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原来,他曾在四川的一所学校教过六年书,汶川地震时也加入到了支教的行列。他喜欢把美国教育模式与中国的高考做各种比较,于是我和他一起做过关于高考移民的论文。当我说到那时班内竞争激烈压力很大,闺蜜之间有时都会友情破裂之类。他叹了口气,问我“那么,高考之下她们的友情怎么办“。因为他经历过,所以所问的问题不会限于中国那几个有争议的事件,也不会只用烤鸭和京剧跟中国学生套近乎。一些国内教育的热词比如留学中介,“两会”都是自己去搜集很多资料后才会小心谨慎的问问题。毕业的时候,他说想来中国,前不久看他发QQ,他真的做到了,依然是四川。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_第3张图片

Alexis是典型的纽约都市范儿女生,为人率真大气。与她相识缘于她对我一件枚红色外套的浓厚兴趣,当然后来发现,她对我的很多衣服兴趣都不低,尤其是几件从国内带过来的,每次她问完在哪买的后都无比遗憾的说,“为什么又是在中国,你们中国有那么多好看的衣服为什么还要来美国shopping”,我于是同意下次为她代购。由于学期所选的每门课都有规定,上完课后的一周内要把本周大量阅读中提炼出的观点写成essay发到course site上与其他人交流,互相评论。每次我都是三四天后才发,而她每次都是上课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就发,而且回复你的时候十分耐心。

Olga是个第一眼看上去很低调的女生,话也不多,当时上课好几个周了都没记住她。第一次去联合国做一个课程作业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由于那次的会议是与佛教有关,所以聊的也无非是一些自己理解中的佛教教义与等下开会时想提的问题。说到本科专业的时候,她回答“女性研究”,让我觉得那么强势的专业经由她说出有些不太适应,随即我问她本科是不是在美国读的,她微微答了一声“Cambridge”。后来,我发现她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倾听时足够专注。回答问题,则风轻云淡般的,如她每次轻撩发梢,却让人不能忽视。后来,她积极为一些非洲的NGO组织做事,极具责任心。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_第4张图片

Suamki,会说四国语言的立陶宛帅哥,本科是engineering。据说当时只是觉得这个方向有意思就申来继续读,已经在联合国找到了一份工作。那天去纽约刚好是2月14号,我们下午六点开完会后他说什么也不肯马上坐大巴回学校,非说要在纽约体验下这个节日,于是,我们穿着正装拿着文件,大晚上的跑去布鲁克林大桥上散步,去吃小摊儿上无比美味的热狗,去拿免费派发的印有爱心的可乐(于不同的摊位拿了6瓶),去中央车站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之后他说这就是他能想到的浪漫的事情,或许没有玫瑰香槟巧克力,但是很让人感到温暖。

Clara是已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周二下午的课是分配到个人的小组讨论,每周一个或两个人当discussion leader,记得当时Clara领导的小组讨论主题正是中国的高中教育模式,她很细心的收集着各种资料,从照片到文字,打印出来发给我们像是一小本书。每表达完一个观点,都笑着问是不是真的这样,并分享她理解中的中国教育模式。因此,对她的最深印象就是,无论对任何人,她始终抱着最大程度的尊重与理解。

所以,我很庆幸现在能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习,每堂课的三小时讨论不是辩论与争执,而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他们试图对各种现象提出建议时的认真与听你陈述时的专注很让人踏实。他们总有一种能耐,悉心的回答你想知道的东西,而且只要你扯出一个问题的线头,就会很自然的接过去,抱着负责任的严谨态度无限延伸,直到织成一件美丽的毛衣。

没有太多波折,也没有太多遗憾,我知道他们都过得很好,却还是很怀念这样的时光。

不得不提下那次去联合国的佛教会议,一位日本高僧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会上他说“if this exists, that exists; if this begins, that begins.”顿时全场陷入一片空寂,大家似乎都在慢慢领悟其中的意蕴。然后,他缓缓地写出两个字,“缘起”。我心一惊,中文中的悠悠深意怕是外国人们很难心领神会吧。会后和他合影并说我来自中国,他眼神里的和善与谦逊让我感觉到,有些人性共有的本真与善念是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他笑着和我拍了照还留下了他的名片说可以把照片发给他。

是的,也许有时你与他人的关系,真的自己不用做主。他需索美,你即是美。他需索欲望,你是欲望。他需索爱,你已是爱。他需索隔离,便自此不相关。由此方知,不必试图去改造自己或他人,当一面清静的镜子便可。时时擦拭干净。让对方照出自己的影。影子走了,你还在。人都是受期许的走在一条被归属的路上,去遇见跟自己相映衬的同伴和事物。这无尽轮回中的短暂命运,时间不够,应消耗殆尽。认真开始新的工作,并懂得不抱期待和计较地去爱。所以,修行的人不一定是信徒,只是尽力在扩展内心边界的人。他们是灵敏而不驯的,也是心存怜悯的。我便更加坚信定义教徒与是否吃素或者皈依没有关系。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_第5张图片

记得有人说过,不管如何动荡,间或有迷惘与困惑,都要时刻记得自己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让自身的裂缝弥补,让业力清除,顺其自然,接纳和建设你身边的世界,而后让生命晋级。有些日子里,你一觉醒来,诸事完美。而有些时候,又会觉得很多东西很难放下,不过最难放下的应该是一些从没真正拥有过的事。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平静而踏实的过好每一天,哪怕一个人,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次又一次别离。然后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依然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我不曾退缩过。与其在意别人的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美好。

记得高中期间自己有篇作文里写到“这世界,长的是寂寞,短的是欢颜,美的是斜阳,老的是流年,但不变的是镀金的信念与灼热的梦想。”至于梦想,那是与上天许下的悄悄话,不曾提起亦不会忘记,能实现固然好,不能实现也不可惜。最怕的其实是一直叫嚣着要做什么,却从未真正开始过。

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

紛紜世事,人們適逢其會,卻又難免一場告別。

离开熟悉的环境,试图到陌生的地方收获新的感动与力量,可即使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我于是无比认同,所有的离开,都是为了归来。那些习惯漂泊的人,只不过把家安在了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爱非卿,而是真情;怀恋非谁,而是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