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国际通信展,将会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中深深留下自己的印记,因为它见证了我国通信产业正式进入了5G时代。
就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通信展开幕式上,我国5G商用启动仪式举行,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致辞,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等共同启动5G商用。
Part.1
“发牌”4个月后正式“落地”
时间回到四个月前,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四家企业发放了5G牌照。这开启了我国 5G时代的大门,但并非意味着5G规模商用的开始,因为当时缺乏支持5G的手机终端,运营商5G网络覆盖范围狭窄,规模商用条件不成熟。
经过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我国5G快速成熟,5G手机终端逐渐丰富起来,5G基站数量和5G网络覆盖水平在快速提升,为5G正式商用做好了准备。
以上海为例,截至10月中旬,共计开通了11859个5G基站,实现了包括中心城区、虹桥商务区和自贸区新片区等核心区域的5G室外覆盖,并力争在年内完成外环线以内主城区的基本覆盖。除了网络建设,在5G应用拓展方面,上海区域的三家运营商联合宝钢、中航商发和中国商飞垂直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5G+AI”“ 5G+智慧医疗”等应用试点,取得不错效果。
“十年磨一剑”,经历了研发、试验和部署的漫漫长路后,我国5G终于迎来了商用的全新起航。
Part.2
解读:5G资费关键点在哪儿?
随着5G商用的启动,三家运营商宣布在11月1日正式启用5G套餐。对于用户来说,5G套餐资费无疑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内容。那么5G资费到底贵不贵呢?5G套餐和3G/4G套餐相比,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根据三大运营商正式发布的5G套餐,告诉你答案。
三家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发布之后,大家心里都在计算,5G资费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不妨从三个角度来比较:4G之初的套餐资费;目前的4G套餐资费;目前国外运营商5G资费。
对比4G初期资费
5G套餐流量提升30倍
对比4G服务在国内刚推出时的资费,现在的5G套餐,便宜非常多。
2014年是国内4G元年,这一年三家电信运营商都推出了全国统一套餐,改变了以往不同地方资费“各自为政”状态。中国电信当时推出乐享4G套餐,以129元档乐享4G套餐为例,包含1GB国内流量和500分钟通话时长。中国联通当时推出的是3G/4G全国统一套餐,其中136元套餐中包含1GB全国流量和500分钟通话时长。在当时中国移动推出的全国统一资费方案中,158元组合套餐中(70元流量包+88元语音包)中包含1GB全国流量和500分钟通话时长。
也就是说,在4G初期运营商的资费套餐中,“1GB全国流量+500分钟通话”组合的费用需要用户花费129元到166元。
这一次,三家运营商5G套餐都是从129元(128元)起步,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套餐为例,129元5G套餐中都包含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对比2014年时的中国电信129乐享4G套餐、中国联通136元全国统一套餐,月租费基本持平,但现在5G套餐中包含的流量足足提升了30倍。
而且,当初最高档次的4G套餐所包含的流量只有11GB,现在5G套餐,则是30GB起步。
对比目前4G资费
资费相近时5G套内流量更足
和现阶段各家运营商的4G全国套餐相比,5G套餐起步门槛较高,月基本费都在百元以上。但是,对比之后发现,在月租费相近的情形下,5G套餐中包含的流量相当甚至更多,可以享受权益或者服务也更多。
以中国联通5G版冰激凌套餐和4G版冰激凌套餐进行对比,129元5G版套餐中包含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时长,而4G版129元套餐中包含2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其他档次套餐比较结果也是如此,月租费持平,但是5G版套餐中包含的流量更多。
再对比中国电信5G畅享套餐和4G畅享套餐;月租费129元档次,5G版套餐中包含30GB流量、500分钟通话,4G版套餐中包含20GB和500分钟。
中国移动5G套餐也是如此,188元全球通畅享4G套餐中包含30GB流量、500分钟通话和100M宽带,月基本费相近的198元5G套餐,包含6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
总体而言,资费相近的情况下,5G套餐中所包含的流量更多。
对比国外运营商
中国5G套餐门槛最低
现在,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5G服务。对比来看,我国5G套餐的入门门槛较低,资费也相对低廉。
今年4月,韩国三家运营商韩国电信(KT)、SKT和LU U+推出5G商用服务。在这三家运营商中,LG U+资费相对便宜,其最低两档5G套餐是45000韩币(约合人民币273元)/月/8GB流量和55000韩币(约合人民币333元)/月/9GB流量。对比之下,目前中国三家运营商所推的5G套餐最低门槛是129元(128元)套餐,其中包含30GB流量。以此计算,在入门级5G套餐中,韩国5G流量单价是34元人民币/GB,而中国是4元/GB。
在美国,运营商Verizon在4G不限量套餐的基础上,叠加5G服务,用户每月需要额外支付10美元。Verizon目前最低的4G不限量套餐月租是80美元(针对单个用户),虽然是不限量,但Verizon只向用户确保使用25GB高速流量,超过限值后在网络拥堵情况下网速会变慢。也就是说,用户Verizon每月至少需要花费90美元(约合635元人民币),才能用上5G。
在澳大利亚,运营商Telstra推出了四档5G套餐,最低档的是50澳元(约合242元人民币)/月/15GB流量,而且目前是体验期,2020年6月之后办理此套餐的用户如果还想继续使用5G服务,需要每月再支付15澳元。Telstra最高档5G套餐为100澳元(约合人民币484元)/月/150GB流量,对比下来,在中国用户可以办理399元5G套餐,套餐内包含150GB流量。
Part.3
5G套餐还有啥不一样的?
很显然,和以往2G、3G、4G时代的资费套餐相比,5G套餐发生了很大改变。
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计费方式变了。以往,运营商基本上采用的是单一维度计费模式,语音时代以通话时长作为计费依据,流量时代是以流量使用量作为计费依据。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的5G为运营商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套餐制定带来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开始从过去的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多量纲,按速率计费只是开始。
而且,和过往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技术驱动,应用驱动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新发布的套餐,明显看出5G时代运营商思路的转变,不仅仅是提供流量、语音,也向用户提供应用和更多权益,推动应用生态的成熟。
多量纲计费开始
为速度买单
“多量纲”是通信消费者需要熟悉的一个新名词。这一次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5G套餐中,不仅采取了按流量使用量计费的模式,同时也搭配了按照上网速率计费的模式。
在中国移动的5G套餐中,128元和198元两档套餐,分别提供30GB和60GB的套餐内流量,5G网络峰值速率为500Mbps;198元以上的套餐,除了提供更多的套餐内流量,5G网络峰值速率为1Gbps。中国联通的5G套餐与之类似,引入了速率计费模式,199元档及以下套餐,5G网络峰值速率为500Mbps,199元档以上套餐,提供1Gbps的5G峰值速率。
实际上,速率计费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5G计费模式。比如国际上首个推出5G套餐的芬兰运营商Elisa,其推出的5G套餐就是按照速率进行区分,1Gbps最高网速的套餐月租50欧元(约合人民币391元),而600Mbps最高网速的套餐月租为40欧元(约合人民币313元)。
还有英国运营商沃达丰,也是如此,它推出了三档不限量套餐,4G用户和5G用户都能办理,不过月租23英镑套餐提供的最高网速只有2Mbps,月租26英镑套餐提供最高10Mbps的上网速率,月租30元的套餐则对上网速率没有限制,网络有多快就为用户提供多快的速率。
随着流量价值的不断贬低,5G时代全球运营商都在寻找更加多样化的变现手段和商业模式,速率变现首当其冲。同时和过去相比,5G时代运营商按速率计费的条件更为成熟。在4G时代,网速之间差距只是从几兆到几十兆,没有拉得够开,对用户吸引力不大。在5G时代,运营商能够提供几兆、几十兆、几百兆甚至上千兆的峰值上网速率,空间够大,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速率的服务。
以后,5G计费模式会更加丰富和更加多维度,按流量、按速率、按带宽、按时延、按切片、按功能计费等等,从而满足更加细分、更加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套餐模块化设计
更加注重应用和用户权益
5G时代,网络和应用必须融合发展。没有足够丰富的应用,5G将会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5G时代比拼的不仅是网络质量、资费高低,还有应用的丰富程度。
这一次,中国电信5G套餐率先采用了基础套餐+5G应用+5G权益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更加侧重于应用与权益内容的打造,来满足用户在5G网络下衍生出的更广泛的应用。
面向个人用户,中国电信首批上线5款自主开发的应用产品,包括云VR/A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云电脑、天翼云盘。其中,云VR/A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均提供包月和点播两种资费,云电脑提供经济版和尊享版,天翼云盘提供多档存储容量。
中国电信5G套餐内的权益模块,分为网络权益、生态权益两类,网络权益是向用户提供应用加速、网络优先保障等,生态权益则是中国电信与其他企业合作,为用户提供视频、音乐等方面的服务。中国电信首批上市的生态权益包括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QQ音乐、酷狗音乐、全民K歌等等。
实际上,在一些国外运营商运营商提供的5G套餐中,对5G应用同样重视,不仅仅是关心能为用户提供多快的速率、多少流量,也注重能提供多少应用。比如说英国沃达丰为5G套餐用户提供天空体育、Prime Video、Now TV等服务和用户权益。
【本文首发腾讯科技,由《IT时报》、腾讯科技联合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钱立富
编辑/挨踢妹
图片/IT时报、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