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这三字真经似乎象征着内容从业者的转型希望,无数“吸粉”与“变现”的神话刺激着“传播平权”时代的神经。
然而转身望去,公号江湖潜泳的身影已逼近两千万,各分发平台抢位战号令已发。当自媒体迈出第一步,却恍然不知路往何方时,该怎么办?
全媒派、腾讯传媒研究院主办的“众媒时代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聚焦“新手突围”,收获极佳反馈。前晚,第二期线上沙龙再次聚焦自媒体行业,关注平台化运营模式和变现通道,我们邀请吴晓波频道主编x娱乐资本论创始人,为“公号之外,还能做什么”给出答案。
第一期线上沙龙曾讨论目前自媒体爆棚的态势下,新手入门还如何“有机可乘”;那么,当自媒体创业已夯实第一步,社群、平台就是摆在眼前的另一道坎。事实上,很多自媒体人也不满足于仅仅输出内容,当流量日益高涨,平台化是必经之路吗?
雪虎,吴晓波频道主编兼运营总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归结到“变现”的思路上来。
“我理解的‘平台化运营’是指在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去尝试做电商或者是做社群的运营,以及其他的一些联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变现的问题……如果你想变现的话,它就是一个必经阶段。”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吴立湘则指出,决定是否需要平台化运营的前提是,明确你要“找谁”。内容是针对B端还是C端用户?是否高度垂直?首要衡量输出的选项中是否具备平台属性。
既然不同公号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垂直领域有不同门槛,那么平台化最重要的“准入条件”就是清晰的用户画像。此外,刚需及专业程度,是否具备人格化属性也在考虑因素之列。
新媒体平台回归“传统思路”?
很多自媒体运营“宝典”总会着墨于信息时代特征,强调用越碎越好的内容、越懒越好的思维去培育用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新闻类的“打法”上看,传统特稿似乎在碎片化信息里冒出头来,这并非是传统媒体的逼近,而是传统调查手法、写作手法淬炼出的内容在专业度上有保证。不管何种平台,专业度是“优质”的注解之一,也是留住粉丝的黏性剂。
“GQ的特稿,每日人物的特稿,这些其实都是非常传统的特稿写作的方式,用的资源非常重,恰恰是用力的方式,从大部分停留在口水阶段的微信公号中异军突起……我们恰好是又偏娱乐又偏资本能够关注的夹角,我们也是用了专业的调查方式,层层抽丝剥茧一般地写了出来,这也是传统媒体的做法。”——吴立湘
一个借人格化自媒体深耕社群,一个走文创产业投融资服务偏“高冷”,当雪虎和吴立湘讨论起平台的盈利模式时,画风差异体现在哪里呢?
内容、社群和产品的三位一体,在雪虎看来,是自媒体“终极状态”的必选项。
所谓三位一体,其实是满足目标用户三个方面的需求:内容是解决知识或者是信息的需求;社群是满足社交的需求;产品是满足消费的需求。
就服务C端人群而言,从满足信息需求到引导消费转化,这之中最关键的在于“人格化”的形象构建。高流量≠高黏性,只有输出价值观,高度人格化,才有可能搭建高黏性平台。
就目前而言,吴晓波频道的盈利模式在于“广告+电商”各五成左右,电商细分实物售卖、培训课程、旅行产品三大块,或许可为自媒体同道者带来启发。
而对服务B端用户的娱乐资本论来说,“左手娱乐、右手资本”,自然形成资本与资源的双向出入口,因而投融资平台的搭建就水到渠成。
目前在娱乐资本论的团队中,人员架构基本分为内容生产、FA(投资顾问)、专注市场等三大梯队,人数最多的还属内容输出。针对B端用户,娱乐资本论的内容侧重传统操作的专业度,因而略显高冷,这也是其于吴晓波频道的定位差异。
为合适的项目找到合适的人,佣金收入+高端论坛赞助/准入费用+企业合作,总结而言,这是娱乐资本论现有的变现路径。
以下为沙龙实录(有删减):
讨论主题:公号之外,如何做平台?
全媒派小助手:自媒体的平台化运营是必经阶段吗?需要积累到什么阶段、满足什么“门槛”才行?
雪虎:怎么样才叫平台化运营,我们经常自己来分享的是社群运营或者是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后来我理解平台化运营是指在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去尝试做电商或者是做社群的运营,以及其他的一些联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变现的问题。
如果你想变现的话,它就是一个必经阶段。如果说我只是做一个公众号自己玩一玩,自娱自乐肯定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要积累到什么阶段,满足什么门槛真的是不同的公号不同的自媒体有各自的要求。从我了解到,我自己来运营公号地包括接触到很多公号,如果你需要满足这样三个条件:
第一,你做的内容是很多用户的刚需;
第二,你的内容是在专业领域有一定专业性;
第三,你可能要具备一定的人格化属性。
这是三个门槛,满足三个条件的时候可以尝试这个平台化运营。
我自己总结了两句话,如果你是一个纯做内容的自媒体,当你发现自己的粉丝画像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你可以开始做社群了;当你发现粉丝们对你公号文章里出现的特定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考虑做电商。
吴立湘:既然说到平台化运营,我觉得首先可能还是得分清楚这个媒体是针对B端的,还是针对C端的。
像很多深夜八卦、颜色八卦,他们因为毕竟是针对C端的,可能也谈不上太多的平台化运营,但是像我和吴晓波频道的雪虎老师,因为针对的人群比较狭小,但是它又是高度垂直于产业的,可能就有这方面的意义。我也很认同雪虎老师说的,当你需要赚大钱或者说宣称需要赚大钱的时候是需要平台化运营的。
累积到什么阶段,更多的是当你发现你的用户画像非常清晰的时候。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做FA业务,也就是企业的投融资业务,是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关注者大部分是创业者,他们会跑到我们的后台把他们的BP发给我们,“你们做娱乐肯定会认识很多投资人吧,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下钱”,同时也有大量的投资人会跑到我们的后台,加我们的微信和我们聊,“是不是你们认识很多文娱领域的创业者,能不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好项目,我们有好几千万好几亿没有地方花,能不能牵个线搭个桥。”
因为不同的公号或者不同的垂直领域有不同的门槛,我觉得这个门槛不能一概而论,不可能用单一的粉丝基数或者说单一的市场环境去测量,相比而言针对车、房或者财经,我指的财经是指高净值人群,这样的话它的平台化打法更为适合一点,而且会来的更早一点,比如说针对酒业、餐饮像这样,它的竞争格局会相对多变一点,所以它中间是不是一定缺乏比如网上的公号做一个连接器这一环,在中间找什么样的途径都是不一样的情况。
全媒派小助手:下面两位老师将根据各自的平台经验进行深度分享。首先有请雪虎老师。吴晓波频道的内容平台很丰富,从文章、视频到千人公开课,这些对运营社群和平台的作用分别是?
雪虎:我先说一下吴晓波频道的情况,吴晓波频道其实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自媒体,他是一个知名财经作家的公号,他从一开始它的内容其实就是文章+视频,本身是一个全媒体的展现形式。从一开始是吴晓波个人的专栏,到后来我们会有专门的编辑团队把他每天的内容丰富起来,它已经感觉变成了传统媒体,每天都有内容,这个是内容层面。
之后很多的尝试,其实都是他在商业变现上的试验。大家都知道自媒体的变现方式其实笼统来讲就是两种:第一是广告;第二是电商。电商是一个广义的电商,不是光指实物的产品也包括服务类的,你在线上可以销售的都算在电商里面。
我们做了很多方面的试验,包括实物类的产品,我们卖过杨梅酒,也有培训课程,刚才提到的千人大课,它是通过这些产品我其实是不断对我们的公号的粉丝进行筛选。我们的粉丝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70多万。170多万的粉丝它涵盖的人群是比较宽泛的,虽然原则上都是喜欢财经,喜欢商业的人群,但是它的年龄跨度可能从20岁一直到50岁,也有男性、有女性,他们的收入也不相同,里面可能有身家上亿的企业家,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公号的文章大家都可以去看,但是不同的人他肯定是需要更加针对性的内容或者是服务,我们必须要通过社群或者是产品去满足他们。
像我们的千人公开课,它其实是针对传统企业老板,企业转型的一个服务内容。像我们其他的一些吴酒,可能是针对中低端的普通用户,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把人群进行细分细分再细分,你就会抓到核心的那批,对你价值最大的那群用户,你去考虑用更加精细化的内容和服务给到他们,这可能是比较好的变现方式。
全媒派小助手:谢谢雪虎老师,也是对用户细分、粉丝增长和平台的多种服务之间关系做了总结。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增加平台黏性和提升平台价值?
雪虎:我们的问题都很抽象和概括。如何增加平台黏性,我们公号两年前一开始做的时候只有吴晓波老师个人的内容,一周只有三天更新,到我们今天基本上保证每天都有内容。你要去黏住用户必须要有持续而且高质量的内容给到他们,让他形成一个阅读习惯。最开始只有他的专栏,到后来我们有创业类的内容,有理财类的内容,也有职场技能的内容,还有用漫画的形式讲商业故事的栏目。
其实是从最开始到现在你会发现我们对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丰富,其实是用多个栏目吸引住用户这个也是我们在一开始,粉丝到10万人左右的时候我们对我们的人群画像进行了一个描绘,大概知道我们的粉丝是哪些人,他们的需求是怎么样的。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各类细分需求再输出内容。
全媒派小助手:谢谢雪虎老师。请吴立湘老师解答下,娱乐资本论其实进入公号领域比较晚,但取得的成绩非常好。关于平台的问题,也有群友提出,现在平台太多,微信公号已经非常饱和,似乎看不懂“出头”的希望。在进入头部矩阵很困难的情况下,怎么从内容上找到其他突破口呢?
吴立湘:我们进入公号比较晚,第一篇稿子是当时我和我合伙人,还是在新京报当记者的时候一起写的。当时还是在2014年的4月底、5月份,是什么样的事情呢?当时陈鲁豫的公司上市了,但是公司显示她的主持人的薪金特别低,但是她的股权又特别高,我们就采了一下业内的人士,分析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况?她在体制内为什么拿那么低的主持人工资,分析出来结果和她的体制环境有关系,和向外售卖方式也有关系。
之后我们就正好去了上海电影节,所以现在想来正好是两周年,我们公号成立两周年。当时正好也是做了一些大佬的采访,也从行业的角度梳理一下,其实从我们的角度考虑,2014年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号可以说是没有的,偏专业娱乐一点的号可能也只有一两个,而且一两个大部分集中在电影行业,垂直内容来说还是不算晚,如果再换算到整个微信公号的生态,毫无疑问是晚的。
该怎么出头?毕竟我和合伙人一个是娱乐记者,一个是财经记者,我们正好遇到了大量的影视公司上市,以及有大量的明星股东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是比较有突破力的点,无论是传统的媒体也好,还是新媒体也好没有人会把这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领域用同一种思维去想,这跟我们的口号来源“左手娱乐,右手资本,欢迎做跨界达人。”
我觉得出头的话其实简单说就是:
第一找到一个细分切口,那个切口刚好掌握了时代的脉搏,但是又是之前的媒体环境和内容环境上没有关注到的。
第二毕竟是网络,做一些传统的渠道上不愿意展现的实际上很符合网络调性和口味的,我们的粉丝远远不如吴晓波频道老师那边多,但是我们也曾经有过三篇百万级的,你现在搜,搜不到。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原因,恰恰是传统媒体不能够播的,后来发现网络也不允许写,后来还是写出来了,疯狂的转播之后就被删了。
2016年,该怎么进行内容出头,如果光以内容的角度来说或者以新闻的角度来说,我反而推荐大家回归到传统媒体的那一套,用很重的资源砸进去进行深度写作。最近大家经常能看能到GQ的特稿,每日人物的特稿,这些其实都是非常传统的特稿写作的方式,用的资源非常重,恰恰是用力的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口水阶段的微信公号中异军突起,我最近看了几个动漫号,他们也是做的很努力,这也是传统的动漫运作思路。
我们娱乐资本论确实有两个系列的稿子做的比较火,去年我们率先全国媒体第一个写出了《百团大战》偷票房的事情,后面也引发了当局的反馈,这个也是比较垂直于业内的,业外的人知道的比较少,这个事情就触发了很多人对偷投票房事情的关注也是相当于是一个大事件波澜的由头。
另外一个就是今年的快鹿《叶问3》事件,我们因为还是认识了相当多的产业内的朋友,在叶问3背后的快鹿集团下面的各家影视公司营销公司工作,他们可能用了一些比较非常规的票房获取手段,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一些跨界游戏,甚至可以称之为跨界操纵,我们恰好是又偏娱乐又偏资本能够关注的夹角,我们也是用了专业的调查方式,层层抽丝剥茧一般地写了出来,前后一共写了6篇稿子,想到这也是之前传统媒体的做法。
解释一下哈,我以上说的这些这些只是新闻类的打法哈……观点型、娱乐型的微信号,还是可以走人群细分或网络人群红利路线的。
全媒派小助手:吴老师的这个说法很犀利,那么再请教雪虎老师,您同意吴立湘老师的观点吗?用新媒体平台的方式“回归”传统思路?
雪虎:我觉得从做内容的层面应该还是传统的模式比较有价值,因为现在经过过去一年多的比较混乱的阶段之后,大家慢慢回归到内容了。只有好的内容才是吸引用户最关键的价值所在,就像我们一直在做粉丝的细分,但是细分到最后,针对不同的人群你也是要提供给他好的内容,这些好的内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别的地方拷贝过来,必须要你自己去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进行实地的采访,这个逻辑上我是认同的。
全媒派小助手:社群、电商或大型培训课的操作上,有多少是自媒体输出的作用呢?可以对群友做参考。
雪虎:我先给大家看一张图,针对我们这类公号总结的图,我称之为内容社群和产品的三位一体。现在做自媒体做到当下来说的一个终极状态要三个方面都要具备的。这三个方面其实也是满足了我们的目标用户的三个方面的需求:内容是解决它的知识或者是信息的需求;社群是满足他社交的需求;产品是满足他消费的需求。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讲,社群是处于中间的一个位置,我们可以这么去想像,我们有一个公号可以靠好的内容,不断吸引新的粉丝进来,但是这些粉丝进来之后,他并不代表着所有的粉丝都会为你贡献点击或者贡献阅读量,贡献销售,不是这样的,有一个百分比的,1%的转化率,这些才是有价值的。公号其实就是扮演一个流量入口,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的目的就是变现你要把东西卖储蓄,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用户,社群扮演了什么角色?扮演了一个说服的作用。
大部分的公号除非是人格化的自媒体,比如说罗辑思维,比如说吴晓波频道,本身就是有人格化背书的,可以叫魅力人格体。大家觉得他卖东西,我知道是罗胖卖的或者吴晓波卖的,我知道你不会骗我,也不敢骗我,非人格化的号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虽然有很大的流量,阅读量很高,但是他在做电商或者做其他销售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信任度不高,没有人格化背书,一个好的办法就是你建社群,把里面的粉丝慢慢导到社群里去,通过社群的方式来进行销售的转化。
所以这个问题里面比如说我们去做电商,我们卖过一款杨梅酒,从品牌到产品全是我们自己的,这个东西在销售的层面上,我们是比较立体的打法,公号里进行宣传,我们告诉大家我们做了一款杨梅酒,同时在我们几十个粉丝群里,我们叫“书友”,挑选出来的粉丝,忠诚度特别高,黏性特别强的粉丝,我们在不同城市的粉丝群里面进行宣传,会组织各种玩法,体验性的活动让他们进行自发的传播,其实是这样来玩的。
全媒派小助手:既然雪虎老师从内容延伸到社群,提到了变现,方便透露下吴晓波频道发展到现在的盈利模式构成吗?哪个渠道最挣钱?
雪虎:说到变现再给大家看一张图,刚才也讲了自媒体的主要变现方式主要就是两个:广告和电商。目前为止广告和电商基本上还是一半一半的比例,在电商层面我们会细分成三个领域,一块是实物电商,我们卖过杨梅酒,卖过茶叶,也卖过其他的产品,大家可以去我们公号里看。另外我们做了很多针对企业家和一些电商领域的培训课,这是线下的,也有一些旅行产品,包括去南极,去德国,我们之后会组织去美国、以色列。
目前来看应该还是广告会比较大,广告和电商它是各占50%,整体的广告会比其他的电商各个细分领域会大的多。未来肯定广告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而电商或者是培训都是会有蛮大的成长空间。所以未来应该是电商或者是培训服务会比较大。
全媒派小助手: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吴立湘老师。娱乐资本论连接资本和资源,从线下创投会升级为剁椒娱投(娱乐创投平台),盈利模式是什么?
吴立湘:雪虎老师太认真了,都上图了,吓得我赶紧去拍了几张图。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第一张图,右边的名字取得比较智慧一点叫“跺椒娱投”,什么意思呢?它就是我们的首个专注于娱乐产业的FA平台,也就是之前我跟大家说的帮大家找钱。
投资顾问FA的盈利模式其实跟其他像易凯、华兴盈利模式都很像,收融资中介费,你甚至可以把我们理解为链家,链家卖房子,我们就是卖项目给投资人,像华兴这种可能他们做得非常大,他们可能做的是接近于上市的项目。我们娱乐资本论只是小小的一个公号平台,现在我们的团队大概可能有十个是做内容的,有四五个是做FA个,有三四个是做市场,加起来一共20人的团队。
所以我们四五个FA的小伙伴,目前还是比较专注于只做天使轮和A轮的项目,第一是受我们的能力所限,另外也是价值最大化,我们毕竟还是相对很多专业的FA来说,我们离娱乐产业贴的更近,因为我们FA的团队有央视总编室出来的,有之前天使汇专门做娱乐的,还有中戏,做影视项目,这样的同学在我们这边做FA的比较多。
以上是我们的一种盈利模式,另外一种盈利模式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图,我们曾经做过几次论坛,一次纯网内容新世界,我们把网上内容分成了PGC、网剧、网大、网络动画几类,我们做了一本白皮书,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电影的金融创新案例与边界的分析白皮书,这几本白皮书再加上我们的论坛,针对高端的投资界人士或者娱乐业的高级从业者进行的一个论坛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也会有收费,也会寻找赞助。
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曾经和一些比较大的文娱类企业包括慈文包括腾讯、爱奇艺一起做过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有一些赞助或者有一些相关的收益。
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人群其实还是和吴晓波频道不一样,我们很难做单纯的电商,这也是因为可能我们的人格魅力给人的感觉,相对来说调子更冷一点,更像一个比较专业考究,但是可能会稍微冷冰冰,不那么具有那种趣味的人格。很难以这种人格形象卖东西,我们就选择服务于我们B端用户的方式进行盈利了。
全媒派小助手:总结下,娱乐资本论的模式是高冷风:中介费+高端论坛活动收费/赞助+和企业合作。
感谢两位老师,分享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进入互动提问环节。请大家将问题以文字形式抛出,两位老师将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问:在苏宁大学的讲座上雪虎老师有提到从公号后台分析出来的用户画像相对模糊,吴晓波频道精细的用户画像是通过线下活动来充分描绘的。想请问下在尚未达到发展线下活动的阶段时,有什么方式可以描绘出更为精细的用户画像?
雪虎:我简单讲一下,第一个问题说没有到发展线下活动的阶段怎么样做精细的用户画像,没有线下可以做线上。就像现在我们在群里做的微信群的活动这是比较方便的,你允许各位加进来可以通过报名表,把你的信息收集上来,看看哪些领域的人群比较感兴趣,我也大概知道你的身份了。或者通过投票公号里面文章不是有投票吗,不同的投票选项也能反映你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层的。
……
我们人群画像无非就是线上和线下,一个是通过线上的内容板块去看看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再一个通过线下的活动设置不同的活动,会吸引来不同的人,无非就是这样两块内容。
我们自己的用户画像其实最根本的还是通过社群,我们自己建立了吴晓波书友会,在全国80多个城市都有书友会组织,你通过他们来参加线下活动就知道人群情况,他是做什么行业的,他的收入是多少,年龄阶段,家庭情况基本上都清楚了
问:公众号,头条号,微博账号,知乎等,如何在爆炸式的平台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应该多个尝试呢还是找准一个平台深耕?
吴立湘:这个看留存度,因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分发和聚合逻辑,个人感觉公号、知乎留存度最好。但知乎是时间线式的,加上知乎官方管控比较严,所以不利于营销收入(百度魏则西营销事件为例)。
头条号,用户留存率很差,靠机器和关键词逻辑,自主能动性不高。而且我们在那边发的内容,几乎都是撒狗血或标题党式的标题效果最好,这也是移动新闻端的通病。微博感觉最适合团队化作业以及粉丝向的内容生产。
问:小公号一沾广告就掉粉,怎么办?
雪虎:小公号一沾广告就掉粉,怎么办?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今天在做公号它的价值或者说机会在哪里,今天来说自媒体的风口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哪位朋友还想做一个公号,一定要仔细去盘算一下你自己做公号的优势在哪里。还像之前那样东搞搞,西搞搞一点内容来支撑一个公号的话,其实没有太大的机会。从我自己个人的判断来说,未来肯定是专业领域的公号才有机会。
也就意味着你做一个公号必须具备一个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者系统化的能力,你必须要有一个从内容到社群到产品一整套我们称之为产业链也好价值链也好它的一个整体的能力。如果我只是写点很有趣的网文,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接下去的自媒体生态当中已经不接受这样的公号,在这个层面上小公号一沾广告就掉粉,你要看清楚你的公号是什么样类型的公号。是不是发一些跟你的内容和用户无关的广告呢?
如果说你是做了一个体育类的内容号,但是你发的是一些女性的产品广告,你的用户肯定会觉得这个跟我无关,他自然而然就会很反感,也会取关。在这个层面上必须要保证你内容的专业性,也就是说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度,你接广告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告的内容对用户的价值,只有搞清楚价值了,用户才觉得广告本身有内容的价值。现在有很多广告神文写出来大家觉得挺好看的,一定要从这个层面上考虑,即便你能接几个广告最后也没有持续的价值。
吴立湘:其实我们不止发广告掉粉,我们发有观点的文章也掉粉,然后我称之为洗粉。是更好的集纳属于我们的粉丝。
问:在娱乐化日益突出的环境下(比如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是娱乐报道),新闻报道要怎样转型?比如,深度就能吸引人吗?深度报道又要怎样脱颖而出?
吴立湘:有位朋友提到现在大家是不是日益娱乐化,深度该怎么吸引人。最近看到雷洋的事件以及魏则西的事件,在我朋友圈刷屏的反而从非常高屋建瓴的角度,要不然就是非常专业的角度在剖析这两个事件的内容,这两个内容是完全深度报道、深度评论的范畴。
娱乐化只是一个工具,可以嫁接在很多事件中的,或者说嫁接到比较专业比较深度的内容中。我们曾经预约过一篇稿子,邀请中国第一批赴台的留学生,让他讨论王大陆是不是台独的事情,从他的观感以及他对台湾政治的了解,王大陆家族的情况,他给我们写了两三篇稿子,分析只是以王大陆为一个切入口,介绍台湾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中国为什么现在对台独这个事情为什么那么敏感。(略)
问:很早就有“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争议。现在人人都做自媒体,也就是在渠道(或说平台)上大家没什么不同了,那是不是该把目光重新放回内容上了呢?我个人觉得,内容是本,渠道是助力工具。但传统媒体显然在没落,难道是内容做得不如新媒体吗?两位老师怎么看?
雪虎:传统媒体干不过新媒体,内容为王,这个话题讨论的人太多了,卷入到其中论战的人也太多了。传统媒体没落并不是因为内容做不过新媒体,而是传统的单一的模式,其实它是个B2C模式,我们做出内容来给到用户,不是一个C2B的模式,不是用户看什么我提供什么,这是他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今天新媒体崛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产生内容的,实时跟用户产生互动,让用户难以割舍无法自拔。
新媒体最牛逼的地方也是它之所以能够把传统媒体打翻在地的能量所在,我们会慢慢看到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回到传统媒体的做法,还是要去做好内容,做综合能力的提升,任何时代都是不会变的,永远不是说我从网上自动抓取一些内容变成核心的,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核心能力。如果哪一天大家对版权的保护提升上来,那种平台是没有什么机会了。
现在来说自媒体的价值,真的是对每一个产出内容的人来说机会非常大。我可以在某个领域可以在财经领域,可以在娱乐领域,金融领域产生好多的内容,我就可以找到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粉丝,这些粉丝是信赖我的,我可以不断地根据他们的需求去产出内容,甚至可以衍生出很多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东西都是人格化的,都是自媒体化的,这种东西是对于产出好内容的人来说可以产出巨大的回报。
问:自媒体做品牌,是否需要有890这样的形象化的符号做情感连接,尤其是在和用户互动方面?
雪虎:这个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有肯定是加分项,其实就是个人格化的方式,人格化会让粉丝觉得亲切,特别是机构化新媒体。
全媒派小助手:辛苦两位老师,感谢您们的精彩分享与解答,感谢各位群友对腾讯新闻、全媒派的支持!当自媒体已经走出第一步,接下来该朝何处发展?希望本次沙龙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全媒派将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的线上及线下沙龙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