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之后》第五、六、七章读书随笔

读到第五章、第六章时,愈发觉得离自己的大脑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内心或者“灵性”越来越近。内心的感受愈发空灵缥缈,遗世独立。而读到第七章时,又觉得原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当然,也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苍白无力,且尽量以有限的文字来表述诸多无限的难以言说的内容。

迈向空性之门的三种途径

第五章提到,迈向空性之门三种最常见的途径是禅修、遇见大觉者以及与天地之静寂深层融合。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迈向空性之门,只是看到这三种途径时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第一种途径是禅修。我的确在禅修时,感受到过,自己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我与万物就是一体的,一切如此安详喜悦。那时候语言的确是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的沉静。

第二种途径是遇见大觉者。我仔细思考,通过遇见大觉者来迈向空性之门,这是怎样的体验呢?于是我想到了三个人,星云大师、马克·威廉姆斯老师、卡巴金老师。不知为何,见到他们三位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想哭。觉得自己被一种无条件的大爱包裹着,好像内心的许多脆弱之处被阳光温暖着,自己得到了疗愈。此刻想来,如果有幸见到本书作者康菲尔德老师,应该也是如此吧!如书中所说,“上师能够散播感染力,让人们直接感受到爱、自由和空性。”

第三种途径是与天地之静寂深层融合。读到这里时,第一时刻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清晨打太极时,与天地、鸟鸣、山川、万物的融合。那一刻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只有当下,如如不动,天地间一片静寂。我的心是自由而宽广的。

开悟!?

第六章为开悟以及永恒之门。我看到书中各种关于开悟的殊胜体验的例子,自觉自己并未有过何种殊胜的开悟的体验。不过看完整章,其中的某些语句还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体验。

“唤醒内心永恒的觉知,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就是与山川草木同为一体。”“我内在最深沉的恐惧也被冲刷一空……”

一日,我在家中静坐。不久,内心巨大的悲伤和恐惧便席卷而来,让我泪流成河。一些隐藏在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掺杂着对未来某些事情巨大的畏惧,化成泪水肆虐我的双颊。我如同惊弓之鸟般浑身抖动、抽泣。不知过了多久,泪水退去。之后,我如同穿越了泡沫和迷雾,看到了远山和丛林,白云与河流,岿然不动,如其所是。我感觉到自己与这些万物是一体的,我是一种更大的存在的一部分。于是,内心的恐惧瞬间不见了踪影。我知道我就是我,本然的我,外界的各种经历不再会影响到我。

这带给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平静和信心,来面对生活中种种的未知和无常。

“生命的海洋在我们内心起伏翻涌——不论生或死,欢愉或痛苦,它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我们的心既盈满又虚空,它的广阔深远能拥抱这世间的一切。”

第七章为无门之门——永恒当下之门。

“灵修的目的并非为获取知识,而是明了应该如何去爱。我们能够去爱那些属于我们的事物,爱万物,爱自己和他人吗?我们能够看清每天早上太阳赐予我们的光明吗?……这扇无相之门是敞开着的,我们所渴求的东西正近在眼前。今日是如此,每日亦然。”

这些句子让我的内心柔软,清明。让我想起了苏轼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还有“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又想起尼采的“每个不翩翩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这个雨后的夏夜,窗外的风微凉。我就这样安然地坐着,静默着,存在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狂喜之后》第五、六、七章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