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玩手机不安全,开车玩大屏也有安全隐患,从智能汽车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事儿该怎么办?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清晨,我例行打开手机,浏览着朋友圈。早晨的朋友圈相对干净,有很多从业者高质量的分享。在形形色色的产业新闻之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钱江晚报:开车玩手机入刑,民意已在倒逼》。
这其实是一条评论,而背后指向的新闻是大约在前日和昨日发出的关于上海松江警方处理开车玩手机的报道。“继杭州推出开车玩手机最高罚款100元扣2分的交通安全举措之后,上海松江交警部门近日推出加码的处罚措施,开车玩手机,罚200,扣2分,并且说到做到,一星期就查获了30多起开车看手机的违法行为。”
作为一个智能汽车产品狗,比起万向集团的新项目、易车副总裁的离职,这一条新闻更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开车用手机:该整治,但有点儿难 媒体报道出的例子中,出发的内容主要是开车的时候持有手机、看手机、接打电话等。而判定标准是探头的拍摄记录。而且本次整治主要是一次运动式的整治,并不是从此就开始大范围处置了。开车时使用手机,是一种对于驾驶安全有着重大危害的行为,这一点我们早已经知道。但是,作为交通主管部门,要处理这种行为,有几个难关还没有解决。
第一,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定义为开车时使用手机,还缺少一个明确的标准。正在行车中,单手持手机操作,或者视线长时间停留在手机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安全行为。但是比起最不安全的行为,安全与不安全的边界则并不清晰。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是否属于应当整治的违法行为?使用支架呢?开车看电视剧、玩游戏、发短信都可以认为是不安全行为,那么如果我用语音编辑发短信呢?要知道,如果语音输入内容不正确,需要反复修改的话,这种行为对于驾驶员注意力的分散程度可不比迅速低头回一个“好的”来的少。而另一方面,如果我拿着手机,但是我没用,没看,我违不违法?这个很难有令人信服的判定标准。
第二,是这个行为要怎么才能获得一个明确、公平的证据。也就是说,我要怎么才能指证一名驾驶员存在这样的违法行为,这个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且能够普及的标准。在上文报道的例子里,公安机关采用的办法仍然是摄像头拍摄,然后人工识别违法行为。这种做法一是效率低下,二是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正如上一段举出的例子,如果我只是拿着手机,但是我没有使用,摄像头只能拍出我拿着手机,但是拍不到手机屏幕,这就可能造成误伤。
同样是不安全行为,酒后驾驶也经历了长期的争议过程,最终被列为需进行刑事处罚的行为。在判定标准上,最终酒驾选择了一条明确、客观而且刚性的标准,即血液酒精度来作为判定依据。不管个体的酒量高低、喝酒后实际的意识清醒与否,只要仪器检出的数值达到了预设的判定标准,该驾驶员即被认定为酒驾或者醉驾。
这种标准只会有合理范围内的测量误差,而几乎不会产生误判。也就是说,一旦违法行为被检测到,检测结果基本上就是没有争议的了。当然,酒后驾驶行为也存在着无法大范围甄别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集中整治行为,也就是警察叔叔在路上无差别的、或者抽查式的进行检查。
本次上海松江处理开车用手机,属于交通大整治的范围,又是一场运动式的整治。中国特色的运动式整治,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辉煌的效果,同时因为集中且主要依靠人力,产生误判引发争议的可能性其实不会特别大。但是运动之后能不能持久发挥效果,真正整治需要整治的问题,答案并不总是一样的。总的来说,我感觉整治开车用手机行为,受限于上述两大问题,基本上暂时还不具备大范围或者长时间推开的可能性。
为什么整治开车用手机对我们很重要? 判定标准现在不明确,不等于永远不明确;处理措施现在不可控,不等于永远不可控。作为智能汽车产品经理,我们不能等到那一天在考虑这个问题。
开车用手机,分散驾驶员注意力,造成驾驶隐患。从我们实际使用、研究特斯拉等车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车中操作大屏,比操作手机更危险。操作大屏时,视线偏离驾驶路线更远,操作姿势需要的位移更大,而且因为屏幕大、显示内容多,需要花费在阅读和理解内容上的时间可能更长,这就意味着,大屏可能比手机坑更大。如果管理部门对操作手机制定出严格的违法判定标准,那么人们很快会将注意力转向大屏。或者说,等到大屏再普及一点儿,因为操作大屏也发生两次事故,大屏就会成为新的众矢之的。
我之前就分析过,特斯拉的大屏很吸引人,很新鲜,但是真的不好用。一个健康的交互体系,应当充分利用车内所有的设施、空间和计算能力,发挥想象力,把输入端往语音、手势、眼球移动、脑电波和其他新技术上发展,把输出端往数字仪表盘、HUD、语音、自动驾驶行为和其他新技术上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那些现在开始投入研制、设计或者早期制造阶段的新车,如果现在才把宝全部押在大屏上,就已经晚了。
如果现在才开始,仿照特斯拉用作手机的思路做车机,还傻乎乎的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那很快就会结结实实撞在发展趋势的腰部。也许几年后,等到国产汽车纷纷仿制17寸大屏的时候,人民日报也可能会写一篇《开车玩大屏入刑,民意已在倒逼》。
怎么办呢? 要解决开车用手机的问题,智能汽车产品经理是最有希望的一群人。
荣威RX5带着“第一辆互联网SUV”的风雷之势强势登场时,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说,他们和上汽合作的一个目标是让用户坐进车里后忘掉手机,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被汽车替换。”在对于车机的期待上,我可能会更保守一点,不过我至少支持的一个观点是,让手机把原本属于汽车的功能还给汽车。
用户在开车时用手机可能导致不安全。但是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更值得我们关注。在我看来,用户使用手机的动机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跟行车有关系的内容,一部分是跟行车无关系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介于二者之间,是跟行车这一行为无关,但是跟行车占用的时间或者状态有关的内容。第一部分典型的就是导航、路况、天气、他人叫车(比如滴滴司机响应用户呼叫)。第三部分典型的是音乐(打发驾驶时间的无聊)、通讯(基本的联络需要)等。
在这个阶段的解决方案中,当我们还没有把足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上时,智能汽车至少可以努力实现的功能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刚性需求和部分关联的需求重新拿回到车上来。
与之相对的,智能汽车产品经理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做好刚需的应用,让用户在车上不需要用手机来满足基本需求。这一部分随着互联网产品经理涌入车机行业,会大有改观,毕竟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们来说,用户体验是基本功。
第二件事情是给关联应用搭建好的交互方式。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传统的车,还是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兴汽车,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后装设备,基本上我还没能找到在接电话这个事情上做的足够流畅和友好的,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点比前一点更加困难。做好原生应用只需要不断追求极致体验就好。但是外界应用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以及跳出现有的产品思考,满足好核心需求。 现在很多公司开始在车机或者车载设备上做微信,因为微信已经成为基础需求了,而且必须通过手机。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体验一致性,在车机上复制一个微信,即使跟手机端微信一模一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开车的时候不能像手机一样用微信。如果真的想在车载设备上做好微信,必须有解剖微信的意识,大胆超越现在的微信去思考。
虽然我个人不看好大屏在未来的发展,但是除了大屏之外,车内还有丰富的设备和空间,而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围绕驾驶这一行为设计和进化的。所以,充分利用好车内现有的设备和空间,更有可能贴合驾驶这一行为。而把车载设备的体验做好了,我们就可以让用户上车时不需要拿起手机。
至于刚才提到的两个部分之外的第三部分,智能汽车产品经理不妨大胆放弃吧。我们希望手机把本该属于汽车的功能还给汽车,我们也得认识到,有一部分属于手机的功能,汽车没必要,也不应当插手。
脑洞还能更大一点儿 当我们的汽车足够好,我们很有可能让用户放下手机。但是其实做为一台大型智能设备,对于交通安全,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刚才提到了,即使是酒驾,也存在着无法大规模识别、依赖人工检查的弊端。如果所有的汽车都强制安装驾驶员酒驾检测设备,会如何?
公交车已经实现了拍摄违章占用公交专用道的职能,如果所有的行车记录仪都可以拍摄路面违章行为,会如何?
如果所有的车都可以建立起V2V、V2X的通讯体系,道路设备可以广播“我已经中断,请绕行”,车可以互相通报,“我车上有重病人,请大家给我让路”。会如何?
随着车辆联网程度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应用平台的时代将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可能世界上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公司投入到车载应用到开发中,更加神奇的功能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所以啊,作为一名智能汽车产品经理,千万不要固守在车上的一块大屏上了。
与其把精力投入安排一块屏幕的配色、交互,绞尽脑汁把“iOS设计规范”、”Android设计规范“往车机上生搬硬套,玩儿一些互联网玩儿剩下的东西,那还不如大胆抛弃互联网时代的惯性,从一名车机产品经理尽快转型为一名完整的智能汽车产品经理,甚至是更进一步,成为一名智能交通产品经理,那才有希望实现我们的梦想,真正做一点改变世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