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

文 | 牧风


作者在南京先锋书店工作。


干完了一天的活,脱下垃圾收理场的工作服,换上磨旧的皮衣,在餐馆靠窗的位置独自吃晚饭。他算不上英俊,却很有特点,大背头擦得发亮,一副浓密的髭须伴随食物的咀嚼上下运动。这是1986年的马蒂·佩龙帕,继续在电影中扮演社会边缘人,不同的是,这回他不再以配角的形象出现,而那给予他持续关怀和情谊的摄影机背后,正是享誉全球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张图片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我们是通过阿基认识马蒂的,银幕之外的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从最初的《罪与罚》(1983)到最后的《列宁格勒牛仔搭摩西》(1994),马蒂在阿基的电影里有着许多个形象:年轻、锐气十足的长发混混,垃圾工、越狱犯、乐队独裁经纪人、贫穷的画家、汽车修理工……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2张图片
《罪与罚》(1983)


但是这些不同的形象却有着一种同质的元素,与其说这是导演承接自布列松的极简风格所致,作为观众,我们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这是演员马蒂强劲控制力的体现,一种来自其生命本身的原始特性在铺展——话语和表演的同时缺失,以及在这种沉默内敛中对爱表现出的坦然。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3张图片
《卡拉马利联盟》(1985)


即使在最需要表演的两部电影——1985年的《卡拉马利联盟》和1994年的《坐稳车,泰欣娜》——中,马蒂也突出了他的反表演性:前者中一段关于穷人想吃沙丁鱼罐头的长独白在面无表情中被念出;后者车里那段絮叨的自我吹嘘也在接下来话语的寂静中打了水漂。


阿基在一次访谈中曾谈到马蒂,说他是「使用潜意识在表演」,我们对「潜意识」的概念半信半疑,但却愿意带着极大的好感去猜测马蒂,玩味马蒂,他赋予生命其中的镜头记录,已成永恒的影像回忆。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4张图片
《天堂孤影》(1986)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走进他的电影世界?当导演阿基告诫演员应该在电影中尽可能地学会克制时,他们大多学会了这种方法并把它发展成木讷,马蒂是个例外,他将对内敛的理解引入到了伦理的层面,从而变成了一种品德。


垃圾工爱上超市收银员,他用最朴实的方法表达爱意,他送她一枝花儿,带她去上枯燥的英语补习课,一块吃晚饭,开车兜风却又沉默不语。《天堂孤影》(1986)里的马蒂怎么看都是情场愣头青,不管他的装扮和工作让他显得多么老成,我们也会猜想这一定是他的初恋。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5张图片
《天堂孤影》(1986)


事实上马蒂以真诚且独一的对爱的观念赢得圆满结局,观众在片终的音乐声中获得了最大的安慰。说「马蒂·佩龙帕坠入爱河了」,说话的声音因为所说的事实变得柔软而充满善意;说「马蒂·佩龙帕被恋人遗弃了」,声音在雾中延伸,得到回响:「放心,他会得到的」。


但回响也有失效的时候,在《波西米亚生活》(1992)里,他是心碎的俄耳菲斯,他和朋友们变卖家当凑齐医疗费用,春天来了,躺在病床上的恋人央求他为自己采几朵窗外的花,他走到门口回看,唯一一次在荧幕上泪光闪烁——克制的力量将悲伤的情绪调动到极致——那一双不能承受爱的灼热而常常转移视线的眼睛,如今凝结了,转化为固态的式样,在它之后是恋人的死亡,一句无力的「她死了」。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6张图片
《波西米亚生活》(1992)


马蒂让人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是因为他那一成不变的外貌和永远改不掉的小习惯。1984年的他和1994年的他看上去没有什么差别,既没有变胖也没有消瘦;而诸如一坐下就抽烟,笔挺、雕塑般的走路姿势,停顿时像踩前刹车,双手不插在皮衣口袋就交叉在背后,无止境地倒酒动作,取放黑胶唱针等等构成了他的符号。


严格来说,这些符号中只有一部分来自马蒂本人,喝酒抽烟听唱片的动作来自阿基,导演将烟瘾和对音乐的狂热传染给了几乎所有的演员,可即使是来自外部的习惯在马蒂这里也意外地锦上添花。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7张图片
《波西米亚生活》(1992)


这不仅在于马蒂改变了表演,让它成为「充满善意的反表演」,也在于他饰演的角色从来没让人讨厌过。他的电影角色有三类:现实层面的社会底层人,寓言结构里的精神形态,景观世界中的记忆群像。


第一种形象在阿基的电影里具有恒定性,也就是说即便在马蒂缺席的情况下它也会以其他面貌出现,火柴厂女工、失业旷工、服务员、公交车驾驶员……马蒂没干过这些,细数起来,他除了当过正式的垃圾工之外基本还是自由身。


如果说贫穷是底层的代名词,那一度是画家的他确实也在其列,但比起别的工作他终究是幸运的,是受到偏爱的。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8张图片
《卡拉马利联盟》(1985)


第二种形象最迷人,我们再也不需要受到现实条件的种种干扰,可以单从审美角度来做评价。此类电影包括《卡拉马利联盟》、「列宁格勒牛仔系列」、《坐稳车,泰欣娜》等。


卡拉马利联盟是导演臆想出来的团体,由十六个兄弟、同志组成,他们共享一个名字——「Frank」。一切关于集体意识形态的猜想被阿基打破,电影中每一个「Frank」都个性鲜明,虽然他们的对话是那么不具标识性:「Frank,我们要穿过城市去到另一边」「没错Frank,但在此之前我们得吃点东西」。不具标识性又个性鲜明,如何可能?在马蒂这里,不成问题。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9张图片
《坐稳车,泰欣娜》(1994)


首先是他的嗓音,像是饮酒过度而非自然长成的,带着些许沙哑,吐浊音像沉底的锚,其次出现的是前段提到的那些小动作,最后再是剧本赋予他的影像运动。


这位1985年的Frank戴着墨镜,留长发,随身携带梳子,夜晚醉醺醺,早晨钻出下水道,去超市顺手牵羊,乘上风险未卜的小舟消失在波罗的海。让摇滚乐发挥维系卡拉马利联盟的功能,传达出对彼岸的渴望和现实里爱的缺失,阿基似乎非常迷恋这种表现形式,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制作了几部结构类似的电影,只不过联盟的名字不再是「卡拉马利」,而是「列宁格勒牛仔乐队」。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0张图片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1989)


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86年的9分钟短片《洛奇VI》里,马蒂没当主角,他的胡子向嘴角两边翘起,诙谐有趣。《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这个团体正式登场(仔细分辨的话能发现很多人员是从卡拉马利里出来的),从祖国迢迢千里奔赴美国传播芬兰摇滚乐却发现没人喜欢,结果意外地在墨西哥找到知音。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1张图片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1989)


这是最不马蒂的作品,你们看,他那标志性的大背头居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梳着飞机头,穿尖头皮鞋的马蒂!而且这套非凡的行头并非为他一人所有,列宁格勒牛仔们都是如此,第一次,马蒂的符号消隐在集体符号之中。


旋即,他又变得清晰可辨了,他是蛮横专制的乐队经济人,全然一副十九世纪讽刺画中的反派形象,他滑稽,但并不丑恶,他贪财,却只把钱花在酒上,滑稽的他不引人烦厌,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等到乐队终于找到乐土后,他再一次悄然离去,片尾欢快的音乐浮起,我们在一阵闹腾之后竟感到淡淡的遗憾。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2张图片
《坐稳车,泰欣娜》(1994)


《坐稳车,泰欣娜》是马蒂的回归之作,时隔八年,他再次遇见超市收银员卡蒂·奥廷宁(她也是阿基的御用演员),变得更加沉默,对爱的执着却丝毫未减。


汽车修理工和裁缝朋友踏上汽车之旅,结识捷克搭车妹后决定和她一起生活,马蒂在电影快结束时,看着卡蒂笃定地说「我想要当个作家」,他有潜质,只因他说了,我们就信了,谁让他是马蒂呢,他会实现的,影片的浪漫色彩也更加浓烈了。


这部只有59分钟的小品为我们填补了一个关于马蒂的空缺——他的笑:他前俯后仰的大笑,他缩起身子的偷笑。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3张图片
《坐稳车,泰欣娜》(1994)


阿基电影中的人物很少笑出来,他们高兴时也是板着脸,最多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前辈布列松说「避免激烈感情的表现,它没有特点可言」,阿基对待马蒂时显然放弃了这一规则,马蒂是真实的,生命特性和电影表演融为一体,他的克制让他变善,他的笑反衬着克制。


令人伤感的是,此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影像运动中的马蒂。1995年,马蒂死于心脏病。


尽管如此,导演并没有忘记他,事实上马蒂已是阿基电影的重要部分,他参演了他几乎全部的黑白电影——阿基曾将自己的电影分为两种:黑白片为自己而拍,彩色片为商业而拍——他的离场是一种打击。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4张图片

《浮云世事》(1996)


马蒂终究还是出现在电影里了,以另一种方式,他固态的形象,作为景观细部,镌刻在彩色的画面中。


1996年的《浮云世事》,卡蒂悲伤地站在房间里,她倚靠的书架上摆放着夭折孩子的照片,那是现实生活中马蒂年幼时的照片,曾经的恋人变成母亲;卡蒂穿戴整洁地去墓地,镜头虽没有拍到墓碑的正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就是马蒂安眠的地方;她蹲下,献给他一束花,给予他双重的爱。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5张图片
《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


2002年的《没有过去的男人》,马蒂的照片被悬挂在酒馆的墙上,波西米亚式的画家从一部电影走到了另一部电影,那副符号般的样貌依然如故。马蒂的固态形象如同一个唤醒记忆的按钮,一个刺点,它背后绵延着的时间里,包含了整整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共同想象:摇滚乐、波德莱尔式的漫游、后垮掉派精神、共产主义……


马蒂的时代在远去,列宁格勒牛仔们如今也已年过半百,但他们的影像毕竟留存了下来,在后辈的幻想式体验中产生共鸣。我们或许可以再添加一类他的电影角色,第四种角色,缺席者马蒂,他留给了观众无限的猜测和期待,他会出现在下一个镜头里吗?他穿什么颜色的外套?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6张图片
《升空号》(1988)


当影片过半,我们依然期盼他的出场,作为配角的马蒂也可以啊,我们在脑中将他构想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电影终了,字幕结束,再也没有传来他的讯息。《升空号》(1988)里,马蒂扮演的越狱者自言自语:「我今年37了,服刑八年,那之后会怎样?」他生于1951年,37岁是真实年龄,八年后他将对生命的疑惑抛还给创生者。


如同许多次搭船出海一样,马蒂乘上「升空号」游轮,望着两岸的商店、船坞和工厂彩带般向后飘去,孤身去往别的世界。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今敏 | 法国新浪潮 | 浪漫爱情喜剧 | 1994年 | 绝命毒师 | 伍迪艾伦 | 2015最佳电影 | 政权暴行 | 金球奖提名 | 好莱坞 | 河正宇| 华语十佳 | 福尔摩斯 | 特工间谍片 | 青春片 | 小津安二郎 | 火星救援 | 郭敬明 |阳光灿烂的日子 | 奥丽芙·基特里奇| 徐浩峰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7张图片 编辑:任小佳 [email protected] 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_第18张图片 扫描二维码 下载虹膜付费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部分人都说不出这个演员的名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