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

我接触三星手机的时间并不长。但幸运的是,我刚好赶上了这个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品牌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几年。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从 S10 系列开始,我们终于又从三星身上看到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而在 S 系列之外,常被大家称为三星「真旗舰」的 Note 系列,我自然也不会错过。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张图片


过去一段时间,我先是拿港版 Galaxy Note10(以下简称 Note10)当主力机使用了半个月,这两天又短暂体验了国行版的 Galaxy Note10+ 5G(以下简称 Note10+)。接下来的文字算不上「评测」,更多是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对 Note10 系列的感受和思考。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2张图片


在上手体验那篇文章中,我已经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 Note10 系列尺寸和重量的赞美。

这两年,我们用机械结构驱动的升降前摄换来了「真全面屏」,用大容量电池换来了更长的续航时间。从某些方面来看,手机的确「变强了」,但同时也「变胖」「变重」了。


人们往往会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当我把主力机从 iPhone X 换成一加 7 Pro 的时候,曾一度觉得 206g 已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而在短暂体验过华为 Mate 20 X (5G) 之后,一加 7 Pro 这个大块头竟也变得轻巧起来。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3张图片


但即便如此,当我手握仅重 168g、比 iPhone X 大不了多少的 Note10 时,还是会忍不住感叹:手机本来就该是这样的啊。

为了把尺寸和重量控制到极致,三星在 Note10 系列上作出了哪些努力?除了坚持穿孔前摄、不搞机械结构之外,我们还从 iFixit 的拆解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4张图片


为了让出更多机内空间来容纳更大的电池,Note10 系列采用了双层主板设计,对内部堆叠和制造工艺的要求更高;


为了进一步缩窄边框、提升屏占比,Note10 系列还采用了可能是最难以察觉的微缝式听筒:听筒元件实际位于前摄下方,通过特别设计的金属腔体将声音传导至顶部边框的格栅状开槽。由于实在是过于隐蔽,我一度误以为 Note10 系列采用的是屏幕发声技术。


当然,极致的「轻薄」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妥协:


3.5mm 耳机接口终究没能保住;


Note10 不支持 microSD 卡扩展,官方又仅提供 256G 存储容量一个版本;


Note10 的电池容量仅为 3500mAh,虽然在尺寸近似的机型中并不是最小的,但相比 Note9 的 4000mAh 还是有所退步;


个人猜测:Note10 仅搭载 1080p 分辨率屏幕,很可能也是出于控制功耗的考虑。


或许正因如此,今年 Note10 系列的双机型策略也更具合理性:不仅下探了价格区间,还能更精准地匹配细分市场下的用户需求:追求顶级屏幕、大电池和可扩展性的选 Note10+,钟爱「小屏旗舰」的就选 Note10。


你说你全都要?…那 Galaxy S10+ 了解一下咯。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5张图片


玩笑归玩笑,但不可否认,三星自家的 Note 系列和 S 系列的确越来越像了。而即便放眼整个手机市场,境况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曾经,Note 系列是大屏手机的开山鼻祖;现在,跟它一般大的手机比比皆是。曾经,Note 系列是顶级性能的实力代表;如今,两三千元的手机照样拥有旗舰配置。


要问 Note 系列还有什么「独门绝学」,大概只剩下这支 S Pen 了。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6张图片


可是一提起手写笔,耳边不禁又回响起当年乔布斯老爷子那句振聋发聩的质问:


Who wants a stylus?


且慢。在展开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个问题:


所谓的「手写笔」,到底为什么存在?


早期的触屏电子设备之所以普遍配备手写笔,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从硬件上看,这些设备采用的基本都是电阻屏,而电阻屏是基于压力来识别触控操作的:当手指或其他物体按压屏幕使上下两个导电层相互接触时,控制器就能通过电信号的变化计算出接触点的坐标。如果你用过电阻屏设备的话应该会有印象,指肚在屏幕上轻轻点几下是没用的,必须使点劲,或者干脆用指甲去戳才会有反应。这样的特点让手写笔的存在有了合理性:中学物理告诉我们,压力恒定的前提下,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因此,手写笔细小的笔尖更容易集中压力,也就更容易让电阻屏识别到触控操作。


第一台配备手写笔的「手机」:IBM Simon


除了硬件,软件的制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早期的触屏操作系统大多仍没有摆脱电脑操作系统的设计思维,密集的交互元素挤在本就狭小的屏幕上,对胖胖的手指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这时,手写笔的笔尖就成为了手指的延伸,让点击变得更加精准。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7张图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时的手写笔不过是一个指点的工具,几乎没有发挥「书写」的作用。而被乔布斯嗤之以鼻的,正是这种名不副实的手写笔。作为回应,初代 iPhone 不仅用上了对触控更加友好的电容屏,还彻底革新了移动操作系统的界面设计和交互逻辑,使其更容易用手指来点触。如此一来,手写笔当然就显得多余了。


不过,三星 Note 系列配备的这支 S Pen 却不一样,因为它的确是一支能写能画的「笔」。


不知道你还有没有拿纸笔书写的习惯。我只记得大家用座机联络的年代,电话旁边总会放上一支笔和一沓便签,方便记录重要的通话内容。现在打电话全靠手机,可一旦要记个电话号码或者联络地址,我本能的第一反应还是到处找纸笔,实在找不着才会想起打开手机自带的便签软件来打字。S Pen 配合「息屏快写」和「浮窗指令」,几乎完美地复刻了「提笔就写」的流畅体验,用数码时代的手段重构了人们的固有习惯。


把 Note10 当作主力机的半个月里,我发现这种需要「快速记录简短信息」的场景,恰好是 S Pen 能够派上用场的地方。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也是它唯一派得上用场的地方。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8张图片


问题并不在这支笔身上——它的笔触细腻精准,书写也没有延迟——而是在这块屏幕上。6.3 英寸的屏幕并不适合连篇成段地写字(你甚至很难不换行写完一句话),更遑论绘画之类的艺术创作了。即便在屏幕更大的 Note10+ 上,情况也没有好太多。软件特性的演化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现状。


Note10 系列为「三星笔记」添加了「手写转换为文本」的功能,方便你将随手记录的信息转换成更容易分享或进一步处理的格式。然而目前 OCR(光学字符识别)的准确率毕竟有限,如果手写内容的篇幅太长,转换成文本后光是纠错和调整格式就够你好受了,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打字。也就是说,适合用「手写转文本」处理的,刚好也是随手记录的简短信息。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9张图片

也可能更适合英文书写...?


如此看来,S Pen 的使用场景着实有限,也难怪三星这两年绞尽脑汁地为它赋予新功能。继 Note9 为 S Pen 增加蓝牙支持,让这支笔兼任自拍遥控器之后,Note10 系列的 S Pen 又搭载了动作传感器,于是便有了「魔法棒」既视感的「悬空操作」。



然而从个人的实际体验来看,除了刚拿到手机时试玩了几下,这段时间我一次都没用过这项功能:一来很多时候直接点按屏幕反而更方便,二来目前「悬空操作」的可靠性和成功率并不算高,适用的软件数量也很有限。这类「图个新鲜」的非刚需功能,最终往往都会落入「奇技淫巧」的范畴,逐渐被用户淡忘。


那么 S Pen 的存在感注定只会越来越弱么?倒也未必。前面说过,作为书写工具,这支笔本身并没有什么硬伤,反倒是目前 Note 系列过于局促的屏幕尺寸限制了它的发挥。于是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


折叠屏。


这项已经初露锋芒的技术终将迎来成熟普及的一天。到那时,屏幕形态的自由转化让显示面积和便携性不再彼此矛盾:折起来还是盈手可握的手机,铺展开却是任君挥洒的稿纸和画布。如若成真,S Pen 的创作力一定会迎来爆发的机遇。


所以我们会见到搭载折叠屏的 Note 系列么?拭目以待吧。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0张图片


一个好用的移动操作系统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早期的原生 Android 功能单薄,界面也谈不上好看,应用生态更是贫瘠。所以那时的第三方系统既要补足功能,又要美化界面,尤其是国内厂商还要面临「本地化」的挑战,深度定制几乎是必然趋势。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定制系统异军突起,既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为自己赢得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时过境迁,如今的原生 Android 系统正在努力补齐短板,功能上已经基本没有硬伤;另一方面,第三方应用生态空前繁荣,大部分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早已被为数不多的超级 App 占据。现状之下,操作系统承担的使命自然也该有所变化。


「做减法」势在必行。三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用 One UI 取代了 TouchWiz——系统功能大幅精简,界面和交互逻辑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 One UI 为单手操作进行的优化:系统级 App 统一将上半屏「留白」,把交互元素集中到拇指可以覆盖的范围内,就连列表也是从屏幕中部向下展开的,再也不用伸长手指去点击原本位于屏幕顶部的条目了。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1张图片


在这样的设计面前,无论多么精巧的「下拉悬停」都显得多余。因为「下拉悬停」终归是一种补救措施,为了避免与正常功能产生冲突,往往还需要为之匹配特殊的触发方式,几乎必然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将界面设计成不需要「下拉悬停」的样子,从根源上解决单手操作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One UI 的思路无疑是符合直觉的,以至于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会认为这才是大屏手机理所应当的交互方式。但它毕竟只是定制系统里的一个独占特性,除非未来某天被原生 Android 吸纳成为通用标准,否则其对用户体验的正面影响恐怕也只能局限在三星的系统自带 App 里了。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当我们的数字生活已经被几个超级 App 瓜分占据时,一个好用的移动操作系统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从 One UI 优化单手操作的思路发散开去,我觉得一个好用的移动操作系统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而应当成为让轮子转得更快的「润滑剂」。具体来说,系统应该尝试去消解由超级 App 自身壁垒造成的体验的割裂感,让用户更方便地触达 App 中的高频功能。


这一次,三星与微信合作带来了「负一屏卡片」和「小程序侧屏」两个系统级入口。微信小程序的用户规模已经非常可观,「用完即走」的体验在某些场景下确实也更具优势。不过虽然小程序在微信内部的优先级多次被提高,但目前仍然做不到「招之即来」。由此造成的麻烦每天都在上演:我见过很多人走到地铁闸口才想起要扫码,于是慌忙翻找乘车码小程序,等到二维码加载完成,时间已经耽误了不少。碰上早晚高峰,那真是别人着急、自己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手机本身运行速度的制约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我们需要调用小程序时,操作的起点往往是不确定的:也许你刚好在手机桌面,或者在用别的 App ,甚至就在微信里,但要么在跟人聊天,要么在刷朋友圈,要么在读公众号文章。起点不同,呼出小程序的路径和步数都会变化,而这种「不确定性」很容易影响操作效率。


三星系统内置的「侧屏面板」功能此前多少显得有些鸡肋,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先有了硬件上的双曲面屏,软件功能再来附会,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如今与微信结盟,这项功能的存在感想必会大为增强:以后再也不用纠结「从何而起、要往哪去」,手指一滑、一点,两步就能打开常用的小程序,而且无论处在系统或 App 的哪个角落,步骤都不会改变。


目前该功能仅在国行版固件中提供


这就是「润滑剂」的作用,不必费力不讨好地做一个小程序的替代品,而是让小程序变得更好用。即便从本地化的角度来看,这一步走得也很高明。但一个定制系统不太可能处处甘当「润滑剂」,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放弃差异化的机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分寸如何拿捏,恐怕才是对厂商真正的考验吧。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2张图片


Galaxy Note 系列还是三星的「真旗舰」么?


答案似乎越来越模糊了。


配置当然是顶级的,综合体验当然也是优秀的。只不过同样的评语放到师出同门的 S 系列身上,好像也成立。甚至从某些方面来看,S10 和 S10+ 反倒更具吸引力,比如标配 2K 屏、更多容量选择且支持存储卡扩展,以及濒临灭绝的 3.5mm 耳机孔等等。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3张图片

Note 系列和 S 系列


至于 S Pen 这个硕果仅存的差异化卖点,说它「鸡肋」显然有失公允,但这种「偶尔能派上大用场」的功能也很难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因此不妨这样讲:Note 系列仍然是三星的「真旗舰」,只不过不再是唯一的「真旗舰」了。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多一份选择总不是坏事;但对一条产品线而言,「同质化」很可能意味着危机的开端。


Note 系列何去何从,我们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4张图片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5张图片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6张图片 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_第1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 Galaxy Note10 系列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