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之旅(二)

黑龙江之旅(二)

文/张守权

二、横道的回眸

1.初识横道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几百个历史文化名镇中,东三省可谓凤毛麟角。2007年第三批入选的黑龙江省海林的横道河子是比较低调的一座。横道河子镇因1897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得以发展,曾有“花园城镇”的美称。如今,镇内共留有俄式建筑100多处,其中中东铁路机车库,圣母进堂教堂等尤具特色,这也是我们此行必看的两个景点。

        8月1日晚八点半,足足晚点半小时的列车终于缓缓驶入了暮色茫茫的横道河子站。在此站下车的人不是很多,跟随在出站的客流后,我拿出手机试图拍摄横道河子票房的全貌,然而,浓浓的夜色将所有的景致都掩盖了,我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拍下了那块书有“横道河子”四个遒劲大字的木匾。在工作人员紧急催促迅速离站的吆喝声中,我们一行不紧不慢的走出了车站的出口。

黑龙江之旅(二)_第1张图片
独居地方特色的站牌

        我们径直来到由老马事先订好的距车站不远的一家小店,九弟感觉三个标间和一个普间住大小11个人略显寒酸,于是邀我到外面试图再找一家条件稍好些的旅店,然而,我们连找了三四家,不是无房间就是条件差。其中还在一家出了个小小花絮,当九弟问及是否有空调时,老板娘不假思索的问道:“调啥呀?”这句反问让我们忍俊不禁。后来才知,在横道河子因常年没有高温的日子,因此根本用不上空调。最后,我们还是乖乖的回来住进了五十元的普间。

        一切安排停当后已是九点多钟,微雨中,我们开始找饭店共进晚餐。连续找了几家,不是已经打烊就是卫生条件稍差,最后一家规模不大的狗肉馆有幸接待了我们这些远方的“贵客”。从网上了解横道河子的特色小吃一是筋饼,二是豆腐。品尝一下特色小吃自然是我们计划内的事,遗憾的是,因天色已晚,筋饼已不能烙。好在干豆腐及大豆腐还有,于是上来,均是凉拌,一尝陡觉豆香盈口,果然名不虚传。老板还推荐了当地的大煎饼,我喜爱大煎饼的还是在年少时,彼时,家乡的一些闯关东过来的山东小脚老太太家里都保有冬季摊煎饼的习惯。她们也经常热心的帮助左邻右舍及亲朋好友摊煎饼,我家的煎饼就是由被人称为“老周婆子”(原谅我这样提及她)的大娘在她家门口支起的煎饼鏊子上一张一张摊出来的。那天,二哥和我在她家外屋北面的石磨上扮演驴的角色把事先泡好的苞米碴子、高粱、黄豆等杂粮吃力的拉成浆糊状,之后接到盆中端到门口的鏊子处。那是我第一次拉磨,在满屋弥漫的煎饼香气中我与二哥大汗淋漓的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之后,我们在喘息中享受刚刚揭下的热乎乎的煎饼,煎饼在我心目中无比崇高的美食地位在那时就已奠定了。此后十余年,大米面煎饼、小米面煎饼开始占据了市场,我曾品尝过一次,感觉这种煎饼同年少时的煎饼无法相提并论,煎饼也开始从我喜好的主食选项中开始移除。毕竟远来的的和尚会念经,既然是地方特色,还是品尝一下吧。我撕了一块煎饼卷上点干豆腐丝和海带丝,入口一嚼,感觉还是不错的。杂粮的那种质朴天然的品性在这张一尺半的金黄的圆饼上一展无余。

        近11点的时候,我们在饱餐后返回住地。毕竟是山野小店,虽名为标间,但一无电视二无电脑,WIFI还仅仅在吧台处有信号,想洗漱一番却早已停水。还是为手机充电睡觉吧,往床上一躺,一股潮气立即浸透了后背。于是,我们干脆将被子打开铺在床上,将自己的半截袖作为被子盖在身上。半夜时分,在哗哗的雨声中,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2.圣母堂及俄罗斯老街

        8月2日清晨五点许,我们按计划起床,一夜未停的小雨骤然大了起来。老天太不给面子了,来之前我们研究攻略时看的2日横道天气预报可是多云天气啊。慢慢的耐心的等吧,既然天气预报是多云,我不相信这急雨会下上一整天。众人都很忧虑,而九弟与雷子已开始考虑如果雨不停则另选一地旅游了。

黑龙江之旅(二)_第2张图片
圣母进堂教堂

        待我们收拾停当后,急雨骤停,我们无不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忽地放下了。早餐后七点许,我们一行带着轻松的心情踏上了横道河子的俄罗斯老街。雨后的山村空气格外清新,这更加增强了我们旅游的兴致。自早餐店向东大约走了百米左右,我们在一个丁字路口向北拐去,向北望去,不远处,一座墨绿色的东正教堂进入了我们的眼帘。绿树掩映中,一栋小巧的纯木制建筑矗立在山坡上。建筑的正门并未能朝向院落的大门,我们迎面所见的是安有并排三个大小相同的蓝绿色木格窗的尖顶房屋,在这间房屋的背后该是主厅了,间屋顶上,一个小小的阁楼脱颖而出,阁楼顶的被人们俗称为“大蒜瓣”的金黄色尖顶上,一个象征着基督教(东正教为其一个教派)的十字架傲然耸立。建筑的色调及风格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典雅、肃穆的感觉,而高高的两层台阶则让本不算高大的建筑显得高高在上,美轮美奂,望之让人肃然起敬。其独特的造型及素雅的色调成就了教堂这座精巧的艺术品。这就是横道河子著名的圣母进堂教堂(这个名字有些啰嗦且不够庄重)。据了解,圣母进堂教堂被当地居民称为喇嘛台(家乡德惠铁南的俄国东正教堂也被如此称呼),建于1905年,教堂完全使用木材卡、嵌、镶雕建成。占地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70平主米,室内可容纳500名信徒进行宗教活动,该教堂规模仅次于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现辟为“中东铁路博物馆”,遗憾的是,开馆时间是九点,我们来早了!

黑龙江之旅(二)_第3张图片
俄罗斯老街

        好在前方还有风景。

        继续前行,在教堂门前折向西行就是著名的“俄罗斯老街”了。这条全长约有千米左右的石板街道两侧,分布着木制、石制和砖制的俄式建筑五十多栋。房屋大都建于一个世纪以前中东铁路修建期间,曾经是俄国人的聚居地,几经风雨沧桑,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俄国人统统打道回府,而今的这些古老建筑里已住满了中国人。普通的俄式建筑多为黑色屋顶、黄色墙壁,门窗装饰有突出的白色砖牙,有院落的人家还圈有白色的或木原色的木制栅栏,再配以园中的果树及盛开的葵花,以及老式的路灯,使小镇无时不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如果再有拉手风琴的俄罗斯小伙和跳舞的姑娘,则更会使小镇增添几分浪漫色彩。时间在这里凝固了!徜徉在雨后的石板街上,我们仿佛行走在一个天然调制的油画世界中。

黑龙江之旅(二)_第4张图片

        寂静的小镇多少给了我们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时光仿佛倒流,我在这寂静的街上实现了世纪回眸,所到之处无不自然挥洒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这更让我们有如走进了保尔及冬妮娅的童真世界,窄窄的小街让我们收获了几许身心的闲适以及心灵的宁静。(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黑龙江之旅(二)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龙江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