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见。
图源:微博@我与学生的日常
如果最近你在幼儿园附近看见这类人,不要喊叫,不要惊慌失措。
他们没要偷孩子,只是自家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
第一次入园,家长至于这么紧张吗?
看看刚入园的孩子就知道了。
小孩躺着哭,坐着哭,成群结队一起哭;
还有哭喊着找妈妈的;
非要爸爸强行抱起才进园的。
种种行迹堪称幼儿园年度大型灾难片。
来源:澎湃视频
上学,对几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童年教育,对一个人的意义。
配合开学季,一部非常有探索意义的纪录片上线,并拿下豆瓣9.1的高分。
《他乡的童年》
2019.8.28
为什么日本可以在18年,拿下18个诺贝尔奖?
为什么芬兰一个小国家,全球知名的创意设计那么多?
“印度的公共教育并不值得称道,可为什么跨国企业中印度CEO那么多?”
“以色列生活在四邻的敌意中,为什么反而成了‘创业之国’?”
“当我们在谈论‘英式贵族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著名记者周轶君,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最后回到中国,探索六国的童年教育,并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周轶君表示自己做这档节目,有两个原因:
我们以惯性教育下一代,急需新的沟通方式。
周轶君出差的时候,儿子不舍:“妈妈,你不要走。”
儿子外婆会说:“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
周轶君会感觉哪里不对,妈妈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吗?可是又无法迅速跟儿子解释妈妈工作是为了什么。
大人诸如此类回答还有:
妈妈都是为你好。
学习不好,你将来怎么办?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伤妈妈的心……
这些话都是上一辈传授给我们的,我们用在下一辈身上,明知不妥,却没有新的语言去回应。
周轶君说:“为人父母都是无证驾驶。”
她想摆脱“上一代”的语言,却没有新的词汇。
其次,我们生在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35岁失业是普遍现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始终伴随一种危机感。甚至有人调侃,互联网人未来出路是卖煎饼果子,手机贴膜,天桥摆地摊……
不再有铁饭碗,不再有一劳永逸的技能。
“我们下一代的难题不是学什么,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学习’”
周轶君困惑了,她要去大世界里解惑。
1.日本
“对日本这个民族,不管你是佩服它,还是憎恨它,首先你要了解它。”(忘记谁说的了)
日本最为突出的民族特性之一是,集体性,凝聚力,做事严谨,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这一切要回到日本的幼年教育上。
>>>>大声喊叫
藤幼儿园很吵。
大声喊叫,是孩子们每天的必备功课之一。
喊,不是扯着嗓子喊,而是有讲究的。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体态,确保饱满的精神面貌。
然后,把力气集中到丹田,深深吸气,大声整齐地喊出声音。
这样的方式,与其说在喊叫,不如说在培养身体的感觉。
这样,孩子们把洪亮的声音传出去的同时,也在表达自我情绪和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体态和声音的训练?
日本是一个讲究纪律严格的民族。
为了使社会组织以一种良好的势态运营下去,他们希望通过训练,让孩子们自发主动地去遵守、维护社会秩序和规则。
你会发现,在幼儿园里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保持着笔直的体态和元气满满的状态。
>>>>门口的洋葱
藤幼儿园门口挂着的洋葱已经成为该幼儿园的标志。
这是孩子们亲手种植的。
体验原生态的大自然,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挂在门口的洋葱,地里的茄子,孩子们会去看、去触摸、去思考、去问,甚至可以去吃。
当孩子们拨开洋葱,露出洁净的葱白,他们会流露出恍然大悟或自信满溢的神情,这是一个充满奇思的体验过程。
此外,孩子们的室外喧哗玩闹占据了一天中很长时间。
爬树、爬杆儿、玩沙子、玩水、耕作、认识小动物……
有人问,日本人18年拿下18个诺贝尔奖的秘诀是什么?
纪录片提到一点,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几乎异口同声讲到,小时候在外面疯玩的经验。
下村修因第一个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成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获奖者之一。
下村修小时候在海边玩,看见水母会发光,很好奇。
为解童年时的一个困惑,一生抓了85万只水母去研究这个课题。
小孩子的眼光和大人不一样,他对新鲜事物有很多好奇心和疑问,这些疑问或许会在未来促使他研究某项课题。
>>>>门的秘密
房门放拖鞋的地方,设计了拖鞋形状的图案,告诉他们拖鞋要摆正。
通过这种细节,培养孩子整理的习惯。
房间门也有特别的设计。
房门会根据孩子的力量,特意做成关不上的。
冬天时,靠近房门的孩子会冷,这样关门的孩子就要回来重新把门关严实。
园长说,他们想通过这个设计教会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做彻底做完整,做到最后一步为止。
另外,追求完美也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如果小朋友没有把门关好,别人会感觉到冷。他的一个举动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甚至给他人带来麻烦,
的确,日本是一个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民族。
日本人几乎不背双肩包,因为怕占用别人空间,或者撞到别人。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民族特性,和儿时教育直接相关。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有各种美丽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日本通常会被称赞为做事严谨且漂亮的国家。
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动,去培养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去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与感受。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但,过度考虑别人,忽略了自己的情绪释放,会造成精神压抑。
众所周知,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他们自杀都怕给别人添麻烦。卧轨要等末班车,以免耽误白天上班族的时间。不可以死在出租屋,以免造成房屋贬值。
《论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日本童年教育也是这样,应该有选择性的参照。
2.芬兰
芬兰,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2012年,芬兰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阅读、科学成绩欧洲第一。
今年,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将芬兰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
芬兰学校不考试,孩子为什么在国际测试中成绩那么好?一个小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全球知名创意设计?
对他们来说,竞争意味着什么,如何定义成功?
>>>>没有正确答案
赫尔辛基的一所小学,有门特殊的课程——森林课堂。
他们不是要野外求生,而是去寻找树木的气味,采集大自然的颜色。
周轶君感慨道,她原本以为森林里只有树木的绿色和大地的土色,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绚烂的颜色。
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色彩设计师。
老师让孩子们闻树木的气味,然后凭想象讲个名字,并用语言形容气味。
没有正确答案!他们不需要答对,只需要发挥想象力。
在这儿,正确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是感受,是人对生存环境的亲近与了解,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美感、想象力与创造力。
>>>>积极教育
芬兰的学校,没有考试,尽量避免竞争。
学校墙上有一棵特别的“树”,上面挂着满满的形容美好品质的词。
老师称之为“积极教育”。
老师们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哪怕你不擅长数学、科学、艺术,你依然有属于自己的力量。
你可以为人正直、有创造力,或是有合作精神、有毅力和好奇心。最重要的是,有爱。
这是芬兰式教育的特点之一。
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合作。
在芬兰,“愤怒的小鸟”联合创始人特意提到孔子的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芬兰正在贯彻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2000多年前提倡的,只是我们把它遗失了。
芬兰是个高福利社会。
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新生儿福利金、失业救济、老年保障金等,芬兰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有人照顾。
在看“芬兰篇”的时候,香蕉姐总感觉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的生活被竞争和压力填满,生孩子都成了负担,何谈“美育教育”、“积极教育”。
更难的是,道理我们都懂,却不得不让孩子去面对现实。
不过,像周轶君说的,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
但当我们再次面临这些问题时,就有了一个参照系,一个成功的典范。
“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但我愿与你分享,旅途上的惊喜、感动,与观念刷新。因我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当你也产生新的疑惑,去寻找就会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