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

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_第1张图片
《罗布欣娜肖像》波罗文科夫斯基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格外突出的,兴盛的艺术题材或者是艺术流派。就像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并不是说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了其他的艺术种类,只不过是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总会有一个艺术种类独领风骚,涌现的大师不计其数。例如18世纪后半段的巡回画派,以及他们所钟爱的现实主义。将历史回溯到在18世纪的俄罗斯,这一段时间的俄罗斯的绘画艺术被称为《肖像画的世纪》。

在写这幅画的介绍之前,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时代会有一个独领风骚的,或者说是极具代表性的绘画题材风格与流派?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超越了艺术研究的范围而过渡到了社会学以及历史的问题上。在这里,笔者也推荐一本书叫做《油画的故事》,该书出版于20世纪初30年代,作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房龙。在这本书里就把洛可可,巴洛克以及各个时期的典型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比照来看,也就自然而然地阐述了社会发展下艺术作为一种需求而诞生。

18世纪是俄罗斯在政治上的黄金时代,经过彼得大帝以及后世包括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几代君王的改革与发展,俄罗斯的国家实力也达到了鼎盛,特别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取克里米亚之后,这种军威以及政治上的威望便达到了顶峰。有意思的是,当攻取一个地方时,通常会建设皇室的宫殿,而皇室宫殿里,所装饰的,除了建筑本身之外,油画也是一个绝佳的选项。而且宫殿作为皇家的私人住所,在没有照片的时代,如何把家庭成员以一个很美的状态悬挂在家庭中,肖像画自然也就成了首选,我们今天所讲的这幅波罗文科夫斯基的《罗布欣娜肖像》就是应运这种需求而生。

波罗文科夫斯基为皇室以及贵族绘制肖像画主要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其中最受女皇青睐的两幅女王本身的肖像画也是由波罗文科夫斯基绘制的。得益于自己高超的绘画技术,色彩的柔和,以及对各种各样的服饰布料的了如指掌,并非绘画科班出身的波罗文科夫斯基立刻受到了皇室以及贵族家庭的青睐。这其中就以这一幅《罗布欣娜肖像画》最为充满诗意,将女性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画家的笔下,罗布欣娜的形象略带些忧郁,但把她特有的温柔的女性之美表达的令人印象深刻。笔者也曾与彼得堡的画家有过交谈,问他们认为最难的一种绘画题材是什么?基本上大家会统认为肖像画更难。首先。对于一幅肖像画来说,画形容易画神难,如何能够捕捉到主人公特有的性格以及心情是很难做到的,这样通过笔锋的柔和以及头部面部的线条轮廓,手摆放的位置,姿势,还有周围的带有符号隐喻特质的装饰等等。所有这些又要通过富有旋律的,平滑的,缓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才能完成一幅好的肖像画。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笔者已经读完了一些资料,知道画中的主人公罗布欣娜在这幅画之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看着画的时候就多了几分对主人公忧郁气质的赞同。微侧的脸庞,忧郁,又带有几分期待,又似是陷入一种幻想或者是思考之中的神态。微微扬起的嘴角,带有一种轻柔的微笑。斜靠在桌台上,似是疲累的身姿,所有这些都让她此时的心态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神态表情身姿都会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

在色调的选择上,画家也选择了偏冷的色调,白色但不鲜亮的裙子,淡蓝色的腰带,颜色较为鲜亮的应该算是她的红色披肩以及身旁的玫瑰,但是从光影搭配上来看,又处在偏暗地方,所以整体的色调柔和有一些偏冷。整体的感觉是有一种轻烟环绕。与主人公背后的风景相搭配。在背景的风景搭配上,画家所描绘的是成熟的稻穗,绿色的树叶以及比较淡雅的紫色的小花。这种有些偏素的搭配,不仅仅让整个形象简洁之余,又似乎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贵族的生活也让她有所厌倦。这也和罗布欣娜最后的命运相关,在这幅画创作完一年之后便死了。


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_第2张图片
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_第3张图片
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_第4张图片

在后世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诗人波洛伦斯基看到这幅画之后也写了一首小诗:

她早早的到来,已经失去了眼中的神采,微笑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沉默。

伤痛是爱情的余味,思绪是忧郁的延续。

但波罗文科夫斯基拯救了她的美。

在她的灵魂里还有一小块儿未曾离去。

透过眼神,以及身体的魅力,吸引了画家

教会他去爱,悲伤,去离别,去期冀。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罗文科夫斯基笔下的《罗布欣娜肖像》,艺术保留了她最后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