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 30 年里,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吸引欧美企业来我们这里投资建厂。传统上我们都拍脑袋以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其实坐下来算算账你会发现这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遭受重重围堵的中国制造,经过第四次产业转移后,还能剩下什么?我在最新出版的《拯救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一书中,对当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
劳动力成本大幅飙升
从 2008 年开始,中国制造业的用工成本开始迅猛上升。根据《华尔街日报》 的报道,2008 年以来,“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累计上升71%”。以富士康的深圳工厂为例,从 2010 年起,连续涨了好几次工人的基本工资,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资从2010 年6 月以前的每月900 元,增长到了2012 年5 月的2200 元。而且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可能超过台湾岛内工人的基本工资水平。
再对比一下,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生产面向美国市场的个人电脑,该工厂雇有1300 名工人,2012 年PC 生产量为290 万台。印第安纳州除了有惠普,还有康明斯、丰田等企业。大家知道这个州的最低工资是多少吗?每小时7.25 美元,年薪15080 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其工人月薪将近8000 元。而富士康在深圳工厂的普通工人月薪就超过4000 元!要知道我们企业的人工成本不仅仅是给员工的部分,企业还要负担占薪水40% 左右的社保,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在中国富士康为一个工人付的钱至少在5000元以上。当然了,你会说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要比最低工资高,但是我们看到富士康在美国招的技术管理人员年薪也不过是3 万多美元,所以一线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由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国的两倍。那么人工成本在产品中占比多大呢?以iPhone 为例,单机的人工成本在12.5 美元到30 美元之间,仅占其销售价格的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各位看懂了吧,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用工成本在工资上涨,已经不再是“廉价”的了。与此同时,越南、墨西哥等国家,它们在用工成本上比我们更有优势。就拿越南来说吧,越南工人的每月工资只相当于500 元人民币左右。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阿迪达斯把中国工厂关闭,然后再到越南、 墨西哥去开新工厂。
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算完人工成本,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融资、用电、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先说说融资成本。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概为20%~50%,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10% 左右;大型企业在中国的融资成本是6.5%,而在美国,类似企业的融资成本是2%。
用电成本上,中国的工业用电是1 度电1 块钱,美国是我们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区工业天然气价格为4.85 元/ 立方米,长三角地区为3.89元/ 立方米;美国国内天然气每百万英热平均价格3~4 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为0.7~0.9 元/ 立方米,我国的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4~7 倍。2013 年1 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产商梅赛尼斯表示将把原定于智利的甲醇工厂搬迁至路易斯安那州。该公司CEO Bruce Aitken 表示,“北美低价天然气是此次行动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业也正在讨论回归美国,以利用低价天然气”。
物流成本上,中国是美国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价,除了油价大家别忘了,我们还有几乎和油价一样贵的过路费,平均下来每公里0.5 元,按照小汽车100 公里消耗10 升油计算,算上过路费相当于每升油加价5 元,其物流成本可想而知。
至于土地成本,这个很让人惊讶。中国全国平均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2 美元左右,美国中西部的用地价格是每平方米13~20 美元,像旧金山这种稍微发达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约是46 美元/ 平方米。大家知道我们深圳的工业用地价格是多少吗?价格高得离谱——210 美元/ 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数据,我相信读者朋友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在我们的人工成本几乎没有优势或者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我们其他项目的成本的确远在美国之上,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从中国搬走,没走的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自然竞争力下降,而萧条就是这样随着成本一点点上升而来的。
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抢夺低端市场
随着我们的生产成本不可避免地不断上涨,而越南、印度这些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优势逐渐显露。就像20 多年前我们很自然地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一样,现在我们也要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现实。
例如,美国耐克公司位于中国的代工厂在2007 财年生产了35% 的耐克品牌的鞋类产品,而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的代工厂分别为耐克公司生产了31%、21% 和12% 的耐克品牌鞋类产品。到了2010 财年,越南代工厂所占的比例上升为37%,中国以34% 的份额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3% 和2%。“越南制造”凭借其成本优势取代了“中国制造”,一跃成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
在这里,我还必须特别强调一个可怕的对手——墨西哥。为什么说它可怕?墨西哥不但吸引到了西门子、克莱斯勒等跨国公司到它那里建厂,还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突袭”了我们对美洲的出口额度,甚至极有可能抢占我们在全球的订单。我给各位提供一组数据,2009 年,中国商品占美国制成品进口额的29.3%,但到了2012 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6.4%。再看墨西哥,2005 年,墨西哥商品占美国制成品进口额的11%,但到了2012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4.2%。可以说,我们失去的美国订单几乎都被墨西哥抢去了。
欧美高端制造产业回流本国
如果今天我们面临的这次产业转移也仅仅是阿迪达斯、耐克这类服装品牌把生产线迁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所以它们要离开中国,这很正常。
但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因为这次转移走的主力不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厂,而是高端制造业,比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这次产业转移集中在以下四大行业:首先是高端消费品,其次是精密制造业,最后是汽车和工程机械。这些企业回到美国后效率均大幅提升。
在高端消费品领域,通用电气已经将洗衣机、电冰箱和加热器的业务从中国回迁到肯塔基州,而且回迁以后效率更高。搬回美国后,生产Geospring 热水器的原料成本下降25%,组装时间提高了5 倍。以前在中国生产这种热水器终端零售价是1599 美元,现在在美国生产后只卖1299美元。2009 年高端厨具商国王制品公司搬回美国,物流效率提高15 倍,在中国生产时它们对大客户的交货时间一般在30~60 天,搬回美国后2天就能交货。
在精密制造领域,NCR 公司的自动取款机工厂也从中国搬回了美国。美国AmFor 公司把在中国的生产线搬回俄勒冈州。亨特实业有限公司把灌溉控制系统生产线从中国大连迁回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谷歌新推出的谷歌眼镜以及2012 年上市的无线家庭媒体播放器Nexus Q 也都是在美国本土生产。
在汽车和工程机械领域,福特公司2012 年把在中国和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搬回美国。卡特彼勒宣布油压挖掘机项目在美国建厂,中国的卡特彼勒工厂只保留一个研发团队。
上面这些是已经走了的,计划走的还有更多。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的研究表明, 33%的全球化美国企业考虑开展制造业务的本土布局。埃森哲调查的跨国公司高管中约65% 表示,过去24 个月进行了转移制造业的活动,2/5 表示工厂已经迁回美国。下表列出了一些回流企业的简单情况。
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2012 年全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25 家,同比下降10.06%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16 亿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374家,同比下降8.22%,连续两年显著下跌;而相比于两年前,来自美国的资金投入减少了近1/4。
过去的三次产业转移,本土留下的都是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把钢铁、纺织等行业转移出去了,国内留下的是飞机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领先的行业。德国、日本用20 年把纺织、服装等行业转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车制造、精密仪器、电子行业。即使到今天,德国、日本制造的精密仪器、光学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国匹敌,德国、日本的汽车也是行销全球,一个占据高端一个占据中低端。亚洲四小龙也用了20 年把低端制造转移出去,它们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中国香港是金融和旅游;新加坡除了这两项还有造船和石油化工;中国台湾也是可圈可点,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基地,全世界每一台电脑里面都有台湾制造的产品,光学产品可以和日本同台竞争,联发科的IC 设计也是全球一流,能和高通、三星竞争;韩国自然不用说,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超过日本,其他如造船、半导体、液晶面板也都是全球一流。但是这次产业转移后,中国会剩下什么呢?
作者:郎咸平 著名经济学家 二马评论部、蹦跶群小伙伴
约稿:二马评论部、蹦跶群小朋友
技术支持 :成成 文允 雅芳
审核:山豆儿 一念 光身子的大河马
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供各位书友参阅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
欢迎其他友情组织或个人转载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创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二马看天下(EMKTXWTT)”
谢谢!
以文会友,以文载道
贯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维
注:二马平台新增加了评论功能,每篇文章的底部都可以进行评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二马评论当中,我们会选择一部分评论在文章里展示给大家。二马期待和大家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