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世界各地,
在中国的高校挥洒青春年华;
他们带着渴望与好奇,
走近中华文化,探索华夏文明;
他们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
感受着这里的蓬勃发展……
今天,我们通过几位
来自不同国家的来华留学生,
回望他们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倾听他们与汉语、与中国结缘的动人故事。
西田聪: “为了说相声而学中文”
2002年,来自日本京都市的8岁男孩西田聪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大连参加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活动。
当时,西田聪的身份是一名校乐队成员。他说:“在大连时,我用日语跟一位中国阿姨聊天,我们俩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回到日本后,西田聪觉得“这件事冲击太大了,我特别渴望有一天能听懂中文”,便请妈妈买中文教材来学。但小学三年级的他,汉字识得不多,便改为听磁带。“每天睡前听半个小时,听到磁带都坏掉了。”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2010年,高中还未毕业的西田聪参加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收获第三名的佳绩,并赢得赴中国留学的奖学金。2012年9月,他如愿赴中国留学,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6年的留学生活,不仅让他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更得以打开相声之门。
进入相声世界
初入北京语言大学,西田聪想尽办法提高汉语水平。2012年,老师介绍他去体验相声大师丁广泉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快乐课堂”。
进入相声世界,西田聪发现说相声需要相当多的词汇积累。“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汉语的魅力蕴含其中。同时,学习相声,也有助于汉语学习。”
“相声魅力虽大,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师父。”在采访过程中,西田聪数次提到师父传授的相声精髓“弄月嘲风”。他边学边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味——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
“唯有观众觉得自己和相声演员所说的段子没有距离才会笑,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要去演绎一段相声,需要亲身体验,而不是自己想象出一个笑话。”西田聪说。
每当西田聪学习新的相声段子,都会去亲身体验。比如他开始学习春联的段子,就去超市看卖春联的人并仔细研究春联上的字。“每个相声段子都会给我启发,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西田聪还记得拜师时,师父丁广泉叮嘱他,不要因为自己是外国人,就可以说“不懂”。“我师父特别不喜欢妥协的人。”西田聪笑着说,“在他看来,要学好相声,就要比中国人还要懂中国人。”
推广“说相声学汉语”
丁广泉致力研究如何通过相声学习中文,并出版有《说相声学汉语》一书。西田聪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目。在他看来,之所以可以通过相声学中文,是因为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西田聪说,他学相声的最大收获是可以地道地跟中国人聊天。“比如说,我跟北京人见面,也会说‘吃了吗您呐’。在这里,‘吃了吗’就包含‘您好’的意思。如果说相声,类似这样的语言表达必须要学。”
依循着相声这门艺术一步一步学下去,西田聪的日常生活起了变化。“比如我吃饺子,要先咬一口饺子,再蘸醋,然后再嚼大蒜,感觉这才是生活。”
对西田聪来说,相声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我洗澡时,会练几个相声段子,真的已经超越爱好了。”西田聪笑笑说,“‘病’有点重。”
“一开始,我学相声是为了提高中文水平,但进入相声世界后,这个顺序颠倒了,是为了说相声而学中文。”西田聪说。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梁大圆: “中国总是给我惊喜”
刚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韩国留学生梁大圆最近有些“苦恼”,因为收到了来自学校“意料之外的消息”——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成功。
之前觉得申请竞争激烈,他并未抱太大希望。“打算去之前做兼职的小米科技公司就职,没想到竟然申请成功。”刚刚参加完小米科技公司团建的梁大圆坦言,在继续读博士和到小米全职工作之间二选一,“实在太难了”。
中国的生活充满朝气
梁大圆的“难抉择”在于读博和就职都是他看重的机会。他既舍不得从2010年读预科到2018年硕士毕业所就读的对外经贸大学,也不想错过在小米科技的开拓性工作。“我从小米身上看到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希望能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奋斗。”
“中国总是给我惊喜。”回顾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时光,梁大圆如是说。
时间回到2010年,第一次来中国的梁大圆面对的是父亲开在青岛的公司破产。“我还记得从青岛到北京后,因为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先进入对外经贸大学预科班读书。”梁大圆说,“加上预科学习的那一年,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了8年书,学校给予我很多。”
为了不给家庭增添负担,梁大圆从大二开始通过做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虽然近3年的假期都没回韩国,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开心,“为了梦想而奋斗,很充实”。
无论是在对外经贸大学读书还是在小米科技公司工作,都让他觉得“在中国的生活是天天有朝气、有希望的”。
梁大圆用“吃惊”表达对中国发展的感受。“在我来中国之前的那个时候,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10年到青岛,我就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之后当我到北京和上海,就更为当地的发展所惊叹。”
一切从零开始
对梁大圆来说,他的留学之路并不轻松。2010年,他的汉语基础几乎为零,“那时候我一点中文都不会,基本上靠手势和人交流”。在预科班期间,他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到简单的对话交流,再到写作,由易到难。
和预科班的同学相比,梁大圆年龄稍长,这让他感觉压力更大,因此格外努力。他还记得,课程结束时的考试通过与否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本科学习。为了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梁大圆在考前连续熬夜复习,“那几天,我的生物钟是72小时一睡”。出于对自己不太擅长的写作题的担心,他在考前准备了十几个题目。让他欣慰的是,考试顺利通过,他如愿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当时的精力全部放在考试上,没注意汉语声调的学习。现在要重新补上这一课。”这成了梁大圆的遗憾。
虽然通过了语言考试,但进入本科后,他发现老师上课语速偏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也很强。“我花了约1年半时间才适应。”梁大圆说。
他的努力结出了果实,本硕期间均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并一直担任班长。“我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很满,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样才能要求别的学生。”梁大圆笑笑说,“可能班上有的同学会不喜欢我过于严格吧。”
“回望自己的留学生活,我很想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老师和小米科技公司一起奋斗的同事真诚地说声谢谢,他们不仅给予我很多帮助,也带给我很多正面的影响。”梁大圆说。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梁大圆决定留下来。“未来留在中国创业”是他的梦想,他更希望能从父亲曾创业的青岛起步。
许曼文:我的中文留学路
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的马来西亚留学生许曼文,和她所在的辩论队6月份夺得了“2018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邀请赛”的冠军。
冠军辩论队的一员
这是许曼文第二次参加“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邀请赛”,上次她所在的辩论队获得了亚军。
作为辩论队的三辩选手,许曼文此次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在比赛前,她和队友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并进行模拟辩论。
说到这次辩论赛,她兴奋地告诉大家,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辩论队第一次获得“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邀请赛”的冠军,“能站上领奖台,努力付出和团队精神不可缺少。能参与其中,更是荣幸。”许曼文说。
参加辩论队还让许曼文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我们的辩论队真的很棒,虽然我们人不多,但大家互帮互助。包括指导老师在内,大家每天在一起训练,时间久了,感觉越来越像家人了。”
虽然许曼文现在可以用中文进行辩论,但她的中文学习之路并不容易。“在马来西亚,马来语和英语是常用语言,想学好汉语并不简单。”许曼文说。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在她看来,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到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去亲身体验,这也是她留学中国的动因之一。“在中国留学,办各种事情时,都需要用中文和当地人交流,这样一来,中文提高的速度非常快。”
回马来西亚当汉语教师
对于许曼文留学中国,她的父母大力支持,并鼓励她大学以汉语言为专业。“一方面觉得我可以借此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父母认为汉语能为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懂汉语的人才在马来西亚找工作时更占优势。”许曼文说。
据许曼文介绍,在如今的马来西亚,如果求职者的汉语水平高,会较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很多中资公司落户马来西亚,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说到未来工作,许曼文希望本科毕业后回马来西亚当一名汉语教师。“若要成为一名中文老师,我就必须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此外,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汉语语法,我担心如果学生提问句子的语法,我回答得不标准。”
许曼文还希望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可以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同时,她希望把中华文化推广至马来西亚。“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去中国留学的学子越来越多。如果想快速提高汉语水平,多看中国电影和文学作品是个不错的方法。”许曼文说。
赛娜: “中国也是我的家”
“在中国待了7年,收获很大。”俄罗斯留学生赛娜,刚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她认为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多姿多彩,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内向性格,还开阔了眼界。
回首过去的校园岁月,赛娜感恩在学校社团的不同岗位进行的锻炼——留学生学生会生活部部长和留学生志愿者中心主席。“在一次活动中,我有幸与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大使交流,他们特别喜欢聊天,还分享了在国外留学的经历。”
赛娜说,通过参与活动逐渐改变了自己内向的性格。以前的她不太喜欢跟别人沟通,担心对方无法接受自己的习惯或文化。一个偶然的机缘,她看到热情的外国朋友勇于发表意见,自己也慢慢打开了心扉。
留学期间,赛娜在与中国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身上善良、谦虚和真诚的“君子精神”,这让她感到很温暖。
除了与中国人交朋友,体验中国文化也是她留学生活的一部分。“我曾体验过京剧和书法等,也喜欢逛南锣鼓巷,那里不仅有许多美食,更能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文化。”
赛娜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汉字英雄比赛”和《快乐汉语》电视节目。在参加《快乐汉语》节目的4年中,她不仅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她一样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还从另一个层面了解了中国。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来华留学规模在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