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

作者:牛皮明明

来源: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

原标题:《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



今天,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

都被“何猷君求婚成功,奚梦瑶嫁入豪门”

这样的新闻,给刷屏了。

比起自带流量的娱乐明星、富二代,

有一件事,却发生地格外安静,

不仅让人震惊,

更是在敬佩之于,难免心生不平。

“95岁叶嘉莹先生,再捐1711万”。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1张图片

叶嘉莹先生和董卿


还记得去年,


94岁的叶先生,已向南开大学捐了1857万。


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2张图片


有人疑惑:


上不了头条和热搜,

少人问津的叶先生,

为什么要把毕生的积蓄捐赠出去?

或许,

看了叶嘉莹先生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


今天的头条,只想留给叶先生。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解决温饱,让家人感到温暖。

第二个层次:做能做的事,让自己人生有意思;

第三个层次:做有价值的事,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叶嘉莹先生活到了第三个层次。


今天,

微博上闪现了一条不那么热的“热搜”:

“95岁叶嘉莹先生再捐1711万”。


之后没多久,

这条新闻,

便被淹没在了各种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里。


叶嘉莹是谁?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

而当你听了她的一生,你一定会肃然起敬。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书香门第,

父亲航空公司就职,母亲是一名老师。

叶家藏书丰富,

叶嘉莹幼年,便读完《论语》。

9岁时,伯父叶廷乂教她念下人生第一首诗。

叶嘉莹自己也未曾想到,

这随口吟出的小诗,日后会影响她的一生。

1941年,叶嘉莹17岁,

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样子。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

诗书让叶嘉莹的气质里多了淡定,从容。

也是这一年,叶嘉莹也考入辅仁国文系。


大二时,叶嘉莹遇见了恩师顾随。

顾随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早年报考北大,

校长蔡元培阅卷时发现他中国文学水平卓异,

特意劝导他改报西洋文学,

以求开阔空间,贯通中西。

顾随毕业后在辅仁大学教书,

桃李满天下,除了叶嘉莹,

红学泰斗周汝昌也是他的学生。

叶嘉莹追随顾随学诗词,

常常是“心追手随,

一字不漏地记下先生所讲”,

四年下来,她记下8大本笔记。

后来,叶嘉莹远避台湾,

漂泊海外,辗转几十年,

这些笔记一直随身携带,从未丢弃。


她说:

“顾随先生的笔记,是我一生保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3张图片

1943年,叶嘉莹(右二)

与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合影



1937年,北平沦陷后。

叶嘉莹父亲因为公职随政府开始转移,

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

母亲因为终日忧伤得了肿瘤,

舅舅带着母亲去天津动手术,

可不想手术失败,伤口感染,得了败血症。

重病中的母亲执意要回去看孩子一眼,

被抬上了天津返回北平的火车,

而遗憾的是,

她终了也没能再见到孩子,

在火车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作为家中长女的叶嘉莹,

再次见到母亲时,已哭成泪人。

那年,她17岁,

少年丧母,如风中纸屑。


母亲入殓那天,

钉子钉在棺木上的声音,

叶嘉莹记了一辈子。

作为家中长女,

她既要读书、又要照顾两个弟弟。

沦陷区的北平,到了冬天,

风扫大雪,人哭成海,

日本军从她家后门的街道上呼呼而去,

月光下的街道像盐。

叶嘉莹,到了深夜,

便会想起母亲,难过流泪时,

只有用写诗来抒发内心痛苦: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17岁,

叶嘉莹便尝到了人生的悲苦,苦也钻到了心里。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4张图片

1941年,母亲去世后叶嘉莹的戴孝照



大学毕业后,

叶嘉莹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

因为贫穷,到了冬天就穿一件厚厚的棉衣,

棉衣破了一个窟窿,棉花就露在外面,

叶嘉莹整个冬天就穿着这件棉衣去上课。

到了1948年,

一个叫赵钟荪的年轻国民党海军走近她的人生。

对于默默忍受生活苦痛的叶嘉莹来说,

赵钟荪便是她生活的庇护,

也让她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苦痛。

1948年,两人结为夫妻。

而此时中国正在历史深处拐弯。

1949年12月10日,

成都机场一片漆黑。

数架飞机黑铁般排在机场,

有几架飞机强行起飞,当场坠落。

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坐在飞机里,

面如死灰,不发一言。

半个多小时后,他的飞机在黑暗中起飞,

飞向了海峡的另一端。

从此,中国便被一湾海峡隔开,

波分两岸,这是中国的命运,

也是当时无数中国家庭的命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叶嘉莹跟随丈夫漂洋过海。

当时,对于胡适、梅贻琦、傅斯年,

这样的大知识分子来说,尚能全身而退。

而对于叶嘉莹这样的中学教员,

则只能浮沉孤岛、无依无靠。

到了第二年,台湾当局高压政策,

丈夫赵钟荪被抓。

被抓时,大女儿刚刚出生4个月。

丈夫一走就是三年,音讯全无。

叶嘉莹带着女儿到高雄亲戚家避难,

亲戚家人多,

她和女儿就在走廊上打地铺睡觉。

因为自尊,叶嘉莹怕被别人嘲笑境遇,

天不亮就会起床,小心翼翼把席子收好。

后来,

带着吃奶的女儿逃难到了台南,

靠教书维持生计。

白天,她带着女儿教书。

一间大教室里,女儿坐在最后一排。

课上到一半,女儿就会突然喊:

“妈妈,我要尿尿。”

晚上,就牵挂丈夫,

也不知丈夫是死是活,

只能深夜落泪。

有一回,起台风,宿舍失火。

叶嘉莹抱着女儿,躲在床下。

那一年,她27岁,生活已是饱经患难,

给她的只有无可奈何,

但也给了她许多命运色彩。


就像她诗中所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5张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讲课



三年后,丈夫终于被无罪释放。

叶嘉莹以为自己苦等的是希望,

结果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失望。

三年的牢狱生活,

已经摧毁了赵钟荪,

他性情变得乖张、暴躁。

1953年,叶嘉莹生下二女儿。

丈夫赵钟荪来了,

看了眼又是女儿,

转身头也不回走了。

叶嘉莹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圣诞节,叶嘉莹买回圣诞树。

不知为何,赵钟荪对着圣诞树发脾气,

把圣诞树打翻,然后又冲进院子,

剪光院子里的茶树叶子。

叶嘉莹忍了,因为生活的变故,

也同样摧残了他的人生,

他也是生活的受害者。

尘世中顺心的人不多,

大多数都是失魂落魄的人。

那段时间,

叶嘉莹极度压抑,她小心翼翼,

生怕触到赵钟荪的哪个按钮,

因为他随时都会爆炸。

夜里,

叶嘉莹总梦到自己不断往水底下沉,

她压抑到无法呼吸。

最后还是诗词拯救了叶嘉莹。

晚上,叶嘉莹翻书,

看到王安石的一首诗: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这句诗对叶嘉莹来说,

犹如当头棒喝。

万物都有自己的恶,就像瓦虽然砸到你了,

但你不要怪他,他自己也碎了,

他不是自己想掉下来的。

既然改变不了丈夫,

那么不如选择原谅,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

从此,叶嘉莹醉心研究诗词,

而丈夫的无理取闹,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后来有人问叶嘉莹:

“您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吗?”

叶嘉莹摇头回答说:

“从没有过。”

她的女儿赵言慧却说:

“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6张图片叶嘉莹结婚照



命运虽然给了叶嘉莹足够多的无可奈何,

但也同样给了她更多的人生悲怆。

前者蹂躏她的生活,

后者给了她更多的通悟。

因为专心研究诗词,

叶嘉莹越讲越出名,

最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

淡江大学同时邀请她去讲课。

在她课上,

叶嘉莹常穿一身干净的素色旗袍,

带着学生在诗词世界里漫游徜徉,

感受唐风宋韵。

行过之处,也总是有情有义。

叶嘉莹讲诗词和别人不同,

她的诗词是“唱”出来的。

在她一声声吟唱中,

杜甫是个“站在笼中展翅起舞”的爱国诗人,

陶渊明则是一朵飘在天空的兼具“真”与“妙”的云,

苏东坡最大的“标签”也不是豪放,

而是豪放粗犷下藏着的幽咽怨断。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7张图片叶嘉莹和白先勇


叶嘉莹讲课,从来不看课本,

全凭学识和记忆。

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台湾读书时,

常跑去听叶嘉莹的课。

只见叶先生站在讲台上,

不喝水一讲就是3个小时。

杜甫的诗从她嘴里蹦出来,

左一句,右一句,如随意兜里掏出来一样。

直到今天,

81岁的白先勇还回忆94岁的叶嘉莹:

“叶先生是老师中的老师,

我是小了叶老师13岁的学生。”


作家席慕蓉也曾不止一次听过叶嘉莹的课,

那时候席慕蓉读高中,

叶嘉莹去哪讲课,席慕蓉便一路追到哪。


席慕蓉常说:

“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

觉得老师是一个发光体。”

“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叶先生的学生,

我是叶先生的粉丝。

她去哪讲课,我就追到哪。”


当时,

听过叶嘉莹课程的有小说家陈映真,

作家白先勇,大学者吴宏一,

作家陈若曦,学者林玫仪等。

连叶嘉莹自己都难以想像,

当时在台湾,自己怎么会教了那么多的课。

在台湾,叶嘉莹可谓桃李遍天下。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8张图片

叶嘉莹和席慕蓉



1966年,

美国学界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那年,台大举办毕业典礼,

校长钱思亮端着酒杯走到叶嘉莹面前说:

“叶老师,你要准备下了,

我们要把你交换到密西根大学,

教授古典文学。”

生命不过是一粒微尘,

比微尘还容易被风吹落到

一个生地方的,叫做命运。

叶嘉莹带着全家人去了,

到了美国,校长对她说:

“你必须用英文讲课。”

用英语讲述中国古典诗词,

这实在太艰难了。

为了生计,叶嘉莹就半夜两点学英语,

第二天,就用蹩脚的英语去给美国的学生讲诗词。

这样每天上课,开讲座,做研究,

不知不觉又是十年。

在这期间,两个女儿都已结婚,

而自己也不知不觉到了50多岁,

人生也走了一大半的路程。

1976年,

叶嘉莹从温哥华飞多伦多做讲座,

她的大女儿生活在多伦多,

小女儿生活在匹兹堡。

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闭上眼睛,

想着后半生,终于可以安定下来,

悠闲地走向暮年,闲下来的时候,

可以飞多伦多看大女儿,

也可以飞匹兹堡看小女儿,

这样的晚年,终于可以安稳下来了。


可每当这时,命运便又会跳出来捉弄她。

那天,她刚下飞机,

便接到小女儿电话:

“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丧生”。


这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瞬间,命运将叶嘉莹彻底击垮。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9张图片


处理完女儿和女婿的丧事后,

她把自己关在家里,

整整10天闭门不出,谁也不见。

那段时间,她不止一次,想到自杀,

她想到各种痛苦最少的自杀方式。

诗词又一次解救了她,

这10天里,她含泪写下10首《哭女诗》。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回首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今天,我们读许多叶嘉莹的诗,

会觉得她的诗美,

其实在这些美的背后,

都是她用自己的忧愁和苦难织出来的。

十天之后,

叶嘉莹强撑着重新站上讲台,

继续教外国学生们诗词。

那段时间讲课,

叶嘉莹都是左手拿课本,右手撑在讲台上。

她教学生杜甫诗,

当读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一句时,

她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突然小声啜泣起来。

回家后,叶嘉莹对丈夫说:

“我要回国,我要把自己一生交给诗词。”

人的一生,

其实就是一场回归故土的长途跋涉。

叶嘉莹的一生,一直漂泊在风中。

从大陆逃亡台湾,又从台湾漂泊海外。

这一生,

命运待她从来不公——少年丧母;

中年婚姻不幸,辗转避难,一肚子苦水;

到了晚年,又痛失爱女。

1979年,

当她坐上返回祖国大陆的飞机时,

已经54岁了,

从1948年阔别故土,

也整整过去了31年。

岁月从来不曾饶恕过她,

她也一样,从来不曾饶恕岁月。

命运不止一次捉弄她,

可她也从来不曾对命运胆怯过。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10张图片1979年初,叶先生第一次到天津,

南开大学师生在车站迎接



1979年初,

南开大学正式邀请叶嘉莹讲课。

那天,她坐火车到达天津时,

天津火车站的站台上,

几十多位师生前来迎接。

叶嘉莹第一次讲课,

教室里坐满人,教室外的阶梯上,

也坐满了慕名来听课的学生,

窗户上趴着的都是人。

她站在讲台上开始讲,

速度极快,滔滔滚滚。

叶嘉莹念诗时仿照古法,

把入声读成仄声,

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

讲到动情处,一手虚握拳,

逆时针向外缓缓旋动,

似乎轻执书卷,又像在启人向学。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11张图片


很多学生说,听叶嘉莹的课,

就是一次纯粹享受。

在她的课堂,除南开本校学生,

常坐满其他学校的旁听生。

大学老师徐晓莉当年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

为了旁听叶嘉莹的课,

一有空就往南开大学跑。

她回忆第一次听叶嘉莹讲课:

“叶先生往讲台上一站,

从声音到手势、体态,都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见过,美啊。

听了叶嘉莹的几堂课,

徐晓莉爱上了古典诗词。

后来她说:

“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除了在南开上课,

叶嘉莹还去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大学等处讲学。

也是从那时起,

叶嘉莹开始像候鸟般“迁徙”讲学,

一年中,

她一半时间在中国教书、开讲座,

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

后半生,

叶嘉莹自己都不知道坐过多少次飞机,

讲过多少堂课,教过多少名学生。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12张图片


八十多岁高龄,本该在家含饴弄孙。

而叶嘉莹却只身一人,八方皆讲堂。

只要她站上讲台,总是精神奕奕。

有学生在南开听过叶嘉莹讲课:

“叶老师穿一身紫色开襟长衫站上讲台,

婉拒了学生递来的椅子。


92岁的老人,讲起诗词来,

全程没有任何停顿,没喝一口水,没弓一秒背。

一口气讲了长达90分钟的两堂课。”


大学时,

我也有幸听过叶先生的公开课,

老人神采飞扬,

吐字清晰有力,语调昂扬铿锵。

当她旁若无人,完全沉入到词境里,

那一刻,

我甚至分不清她是现代人还是古人,

也觉得这位先生从未老过。

教书73年,

叶嘉莹每天凌晨2点半上床睡觉,

6点半准时起床看书。

很多人看叶嘉莹,都很心疼,

说叶先生应该歇一歇了,安度晚年。


叶先生只说了一句:

“中国古典诗词,这么好的东西不讲,

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青年。”


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_第13张图片



2015年,叶嘉莹先生91岁,

她终于飞不动了,决定定居南开大学。

有天晚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

这一跤,摔断了锁骨,

只好请了几天保姆,

让她收拾房子,而做饭还是亲力亲为。

鲁豫有次去叶嘉莹的住处看望,

一进门,就呆住了:

卧室里堆满各种书籍,

冰箱里只有一点绿叶蔬菜和几罐腐乳。

她的午饭是清水煮几片菜叶,

蒸几个馒头,一顿饭就过去了。

鲁豫感叹:

“我实在想象不到,

这是一个90多岁老人的生活状态,

老实说,如果是我,我做不到。”


去年,叶先生94岁。

她拿出一生积蓄1857万,

在南开设立奖学金,建立研究所。

她希望自己在世的一天,

中国诗词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


今年,95岁的叶嘉莹先生又捐赠了1711万。

很多人说她一生没有什么故事,

其实诗词就是她全部的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叶先生,祝她健康长寿。



牛皮明明,诗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长写民国人物,写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够让人热泪盈眶!微信公众号: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95岁再捐1711万: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