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


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_第1张图片


前段时间《都挺好》大结局了,苏明玉回到老宅门口,看到幻象中的妈妈为小时候的自己打抱不平,还抬起头来对着她笑,最后,她靠在老年痴呆、已然认不出自己的爸爸肩头说:这是自己过过的最幸福的春节。


编剧煞费苦心,微博上还刷起了为苏大强落泪的话题,但是,之前几十集赵美兰和苏大强花样坑娃,两个哥哥变法坑妹妹的印象还是更强大一些。从公众号到头条,很多人都开始分析、抱怨小时候自己受到过的、来自父母亲人的伤害,可见家会伤人重男轻女戳中了太多人的童年。


父母确实没有上岗培训,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有意无意的伤害永远存在。不过,原生家庭到底是一生的枷锁,还是成长的助力,其实取决于你。


但我们究竟要如何走出童年的伤痛,把曾经的伤痕变成力量呢?


我们新商业女性的校长胡萍就以此为话题,在【新商业女性】社群进行了一次《你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分享,根据其中部分内容,我们整理出了用童年治愈一生的正确步骤。

看懂赵美兰,看懂自己


想治愈痛苦,必先面对痛苦。因为只有理解痛苦背后的逻辑,你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所以,治愈的第一步,我们要看懂明玉的妈妈赵美兰。


赵美兰这个角色在剧中表现的得非常不可理喻。她在家庭里很强权,但她并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个好母亲。因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她将自己的未来都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从这个角度出发,她几乎把家里所有的资源都给了两个儿子,给明玉的东西乏善可陈。


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_第2张图片


大家为了赵美兰这样的母亲形象义愤填膺,是因为她是当今社会很多母亲的一个缩影,而我们都可能成为或曾经就是苏明玉这样的儿女。


而小苏明玉的遭遇中最让人愤慨而又无法理解的就是赵美兰的理直气壮


假设你有机会坐在赵美兰对面,她一定会非常振振有词地对你说:我对明玉已经够好了,都说养儿防老,我老了不还得靠两个儿子给我养老吗?再者这两个儿子比较听话,不像明玉那样事事忤逆。


为什么这样一套没有道理的道理,赵美兰如此坚信不疑?


答案在于她的原生家庭。


明玉的舅舅其实跟她二哥非常相似,都以性别为权柄长期从姐妹身上榨取价值。可见,明玉的外公外婆当年对待赵美兰不见得比她对明玉更好。然而,作为这种文化体系中的受害者,赵美兰选择的是延续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无知无觉地变成了新一代的加害者。


特定的文化塑造出特定的思维方式,赵美兰所在阶层的价值观和文化决定了她重男轻女和短期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长在山谷里的树,从根到叶都渗入了谷里的瘴气,但那棵树不会觉得自己跟山顶的树有任何区别。


事实上,每个人都生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随时随地受到来自家族、社会阶层、同辈的文化影响,因为人有融入环境的适应本能。文化会塑造你思考、说话、做事的方式,影响你的整个思维。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只是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更是在行为、语言、选择等各个方面对女性本身的贬低。


在同一种文化环境中,不同的生存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明玉妈妈的重男轻女思想、苏大强面对家庭矛盾的逃避态度、明玉大哥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老好人角色扮演、占尽母亲宠爱的明玉二哥的自私自利,这些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生存结构和处境塑造出来的。


而且,文化是有遮蔽效应的,就像久居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一样。当你接受了一个文化的思维方式,你就会看不见其不合理之处、看不出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思维的不合理之处、看不到其他思维方式对你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而是只会沿着它那条路越走越远。


比如赵美兰嫌弃自己的老公、溺爱两个儿子,对女儿明玉却非常冷漠,这完全不是健康家庭的相处模式。然而,赵美兰本人却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之处,这就是遮蔽效应的体现。


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他们原生家庭中的文化环境构成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遮蔽,没有特殊情况,他们很难突破那些“落后”的观念和做法。


所以,想要治愈我们的童年伤痛,首先要放下让父母改变认知的想法,因为这真的非常难,而且还会把我们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反而丢失了人生的主动权。其次,你要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生存结构、发现自己身上的文化遮蔽效应,先看见,才能突破。


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_第3张图片

走出情绪,掌握主动权


关于原生家庭,社群里有位小伙伴说:“愤怒!父母任性,就要孩子为他们牺牲,被他们吼、压迫、逼迫,非常无耻!”


确实,即便理解了父母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被伤害、牺牲的痛苦也并不会随之消失。然而,行动和思考才会产生结果,情绪却不会带来任何产出。


苏明玉对于自己小时候的遭遇一样是有情绪的,但她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不让情绪干扰自己的思考和决策,不会让过去一直困扰、束缚自己。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够集中精力于学习工作、突破圈层、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才能够获得随时摆平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的能力,她的生命才变得比家人自由得多。


相比之下,《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是陷入情绪、没有掌握主动权的代表,对家人永远说不出不,但又没能力解决问题,只能以泪洗面陷入新的恶性循环里。


真正的治愈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受害者被动无力的思维模式向关注自我、活出自我的主动思维模式的转变。


论是心中的痛苦还是眼前的敌人,其实都来自我们的想象。


而这些负面想象的源头,则是我们对失去的恐惧,对恐惧本身的恐惧。比如,小时候受到家人的伤害往往会被我们解读成自己不值得被爱,如果尝试去争取,自己会再次受到伤害。这种恐惧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悲观,以受害者心态把事情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想,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在事业上很难向前一步。


想要走出恐惧和愤怒,不因害怕再次受伤而困在原地,你一定要放下受害者思维。事实上,很多不愉快的产生都是因为你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所以,下次你要告诉自己: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孩了,一切在我,我有能力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给自己赋能。


停留在痛苦里只需要惯性,走出情绪,把握主动权、走进非舒适区却需要勇气和毅力。所以,这个过程是需要刻意练习的:练习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改变自己出发,不断练习如何不让情绪困扰你,让自己不要停留在过去的痛苦里,而是走出来寻找通往更好结果的解决方案。


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而创业是一个不断进行灾后重建的过程,创业者每天都要不断面对人性、进行决策。刻意练习走出情绪、主动寻找解决之道不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更能帮你在事业上解放潜能、提高效率。在一定意义上,治愈童年是提高个人能力与认知的必经之路。


治愈的钥匙就在你手里,不要再依靠惯性和本能的系统一,积极调动你的系统二进行刻意练习吧。

突破父辈的低价值网络


“每个女儿最大的噩梦,就是活成自己母亲的模样。”


赵美兰为了解决弟弟的户口问题,不情不愿地嫁给了苏大强,所以她也要求自己的女儿为了解决哥哥的留学问题,不情不愿地去了师范大学。这种轮回背后,其实是《创新者的窘境》里说的企业以及人群中的价值网络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克里斯坦森教授,他发现:你在什么样的阶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也就是说,你和谁交往、和谁在一起、为谁服务、和谁竞争,这些圈层就决定了你的价值网络。赵美兰重男轻女的做法、无法追求她想要的人生其实都是因为她身处于一个让她看不到出路的低价值网络。


想要不重复父辈的轨迹,你必须突破父辈的低价值网络。


然而,人一旦陷入某个价值网络里,就很难逃离。就像苏明玉的妈妈,她自己是很难逃离她的价值网络的。因为,她身边的人都是这样思考的,她没有可以参照的其他标准,就算有,文化的遮蔽效应也使她对其他观点视而不见。


那具体如何突破呢?苏明玉是个好例子。


父母相比,明玉能够接触到学校教育和更广阔的世界,所以,对于家庭关系中的各种不合理她有对比、有鉴别,而且她看得到通过考清华、攒钱出国等各种方式突破现有生存结构和价值网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然而,明玉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初遇老蒙时,她正在拼命打工,用尽一切方法去卖课,却没有想过用那种农耕的方式自己要多少年以后才能真正出人头地。


这也是突破原有价值网络的难度所在:靠低维的思路是无法突破到高维的圈层去的。


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_第4张图片


在新商业女性创业营的哲学认知课上,胡萍姐曾给我们讲过认知曲线: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都是验证原有的思路然后改进它,很难有认知上的真正跨越。但是,如果你通过刻意练习和知识的积累,最终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再回过头看,你就会发现:原来我曾经是那样地傻逼。


明玉突破的,其实远不止是苛待她的原生家庭,更是原有价值网络中产生的低认知曲线,在老蒙的点拨下她惊悟的正是过去自己的傻逼指数有多高。相比之下,她的妈妈赵美兰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原有的低认知曲线,更无法走出人生的困局。


所以,治愈第三步,你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通过阅读和工作、通过跟认知更高的人学习,走出父辈的价值网络,实现认知跨越。当然,人生不是电视剧,你也去发传单遇到一个老蒙的概率很低,通过付费学习或者社群跟着胡萍姐这样的导师学习、进而突破圈层会靠谱得多。

治愈童年必须升级认知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突破自己所在的低认知曲线呢?


01

学会用认知增量替代认知存量


跟着食谱学会了一道新菜,你的认知有了存量增加。

学会了以后,你开发出了自己的私房菜,你的认知有了增量。


认知增量来自对原有认知的优化、碰撞、组合、升级产生出的新认知,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像苏明玉这样的商业精英,他们会有意识地追求认知增量与跨越,也据此不断进入更高的圈层。


但很多人是没有认知创造的,他们一直依赖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模式做判断,没有自己的认知升级,也就无法突破现有的思维和现状。而苏明玉的父母和哥哥们都是存量思维的代表。


要升级认知,一定要主动创造,追求认知增量。


02

学会刻意训练你的系统二


人性本懒,这是大脑决定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到,我们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右脑负责直觉性的思维活动,左脑则负责偏向分析性的思维活动。直觉性的就是速度很快的系统一,而分析性的则是很慢的系统二,为了节能减耗,大脑是偏爱系统一的。


然而,凭经验做判断决策的系统一经常犯错,因为我们的直觉与事实并不一定匹配。比如,尽管广播里反复告诉大家玻璃栈道可以承重好几顿,但站在上面的大部分人都很难迈开步子大胆往前走。


所以,想要真正实现认知跨越,并且把认知应用于实践,一定要能有意识地锻炼大脑、调动系统二进行深入的思考。


03

学会进行结果导向的思考和行动


想用童年治愈一生,一定要学会以结果为导向。


很多女性都还陷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中动弹不得,有的是像樊胜美一样一边哭泣一边牺牲,有的则是跟父母一直针尖对麦芒地对峙、指责,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父母能够弥补自己小时候受到的伤害。忘记了治愈的目标应该是让心底的伤痕愈合、拥有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不是让父母认错、忏悔。


其实很多家庭关系的问题都是出在这里,比如苏明玉的妈妈,她非常强势,而且每每都能在语言上把丈夫和明玉打压得有苦说不出。然而,她赢的是一时的道理,输的是一家人的幸福。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一定要思考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不是陷在一时的得失或情绪中。

跟自己和解,开始真正的治愈


在《都挺好》里,有一个特别打动人的场景:成年的苏明玉站在童年的老宅门口,侧身看着十几岁的自己跑过。


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_第5张图片


其实,这是和解的必经之路:通过想象回到当时的场景。


容格等心理学家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也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通过催眠、对话,让你回到那个状态中去感受那种痛苦。因为,只有回到那个场景,才能够对当时的伤痛进行治疗。


你可能会觉得恐惧,害怕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其实成长的旅程就是力求去了解进而化解这种恐惧。所以,通过想象,找到受伤的那个幼年的你,拥抱她,告诉她:你辛苦了,你很好,我爱你!你长大了!你遭受的所有苦难、所有不公平,我都理解,我都能够接纳!我爱你,我和你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哭泣,可能会愤怒,但这正是把当时没有出口、无处安放的情感表达、疏解出来所必须的。所以不要恐惧,把你的恐惧转化为力量。


通过这种场景回溯,你不仅是在治愈过去,更是在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优秀的人重要的特质之一,能够想象才能够共情、能够展望未来、以终为始。企业家就是构想未来的人群,想象力就是竞争力,只有想象力足够丰富的人才知道如何给客户带来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进而实现十几倍的业绩增长,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所以,通过与自己的和解,你还能解放出自身更大的潜力。

治愈人生:做一个理性乐观主义者


然而,这世上确实有很多难以治愈的巨大伤痕,很多难以实现的和解。


没关系。遗憾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影响你去追求美好的明天。


而且,每个人都渴望爱,被压抑的需求会不断督促你选择:要么停留在痛苦中,要么去找到解决这份痛苦的办法。不要被痛苦本身吓倒,随着你内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你渴望的和解一定会到来。


悲观者看到的都是问题,而看不到解决的办法和可能,所以总是纠结地停留在原地内耗;而乐观者则会在看到问题以后,不断尝试,直到问题解决。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会赢。


所以,做个理性乐观主义者吧,不要停留在不完美的过去,理解过去,走出情绪,升级认知,突破父辈的低价值网络,跟自己和解。


把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用童年治愈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萍:用一生治愈童年,还是用童年治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