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变革还是噱头?

有人认为合法合规的STO将会取代1CO,引发新一轮融资热潮,并将彻底变革投资模式;
又有人说,STO只是旧事物包装成新概念的炒作,最终目的还是收割韭菜;
还有人认为,STO只是融资方的一厢情愿,很多国家并没有所谓的STO,就算有,监管体系也尚且不成熟不完善,所以STO距离爆发还很漫长,至于全球化更是有点理想化了。

那STO究竟是变革还是噱头呢?

STO,变革还是噱头?_第1张图片
1544698529(1).png

1.STO由来

1CO的野蛮生长

讲STO之前,我们先聊一聊2017年造就无数暴富神话的1CO.

1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首次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回溯1CO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还没有形成1CO这个概念,早期的1CO项目被视作众筹的一种形式,后期才逐步被概括成1CO的概念。

  • 2013年6月,万事达币(MSC)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起了众筹,共众筹5000个BTC,被认为是明文记载中最早的1CO项目,万事达币并未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已经销声匿迹。

  • 2014年,涌现出了不少的1CO项目,其中便包括至今依旧活跃的几大项目。比特股和以太坊先后发起1CO,将1CO推上高潮。截至目前,以太坊已经成为区块链2.0的代表。

  • 2016年,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火爆,基于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开始在国内受到关注,国内开始出现专门为1CO提供服务的平台,生态链的成熟反过来催发了国内1CO热潮。1CO成为了投资者一夜暴富的“天堂”,也成了初创公司融资的“新宠”。

  • 2017年国内1CO迎来高潮。下半年最疯狂的阶段,1CO项目方可以短短数日募集上亿美元,参与1CO的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甚至可以高达数十倍。9月4日迎来七部委联合禁令取缔1CO平台和陆续关闭交易所,自此1CO从国内消失。

不止国内,2017年的1CO狂热在全球燃起,下半年1CO就迎来世界各国严格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而后数月,1CO失败的数量就显露出了不成比例的态势。走进2018年,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大幅缩水,春节过后更是看到国外1CO项目接连破发,仿佛看到了遍地哀嚎,行业也似乎开始进入严冬。

在没有法律监管的条件下无法保护投资者的财产安全及投资回报,造成跑路、洗钱、割韭菜等情况。

随着1CO项目一个个的破发,跑路,1CO的弊端也渐渐显现。由于1CO不受管制和门槛限制,发行成本极低,导致了1CO很容易滋生各种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风险性,所以国内是明令禁止1CO的。但是1CO的集资能力出众,如何保留1CO融资优势的同时,又能降低1CO所带来的风险呢?于是STO便应运而生。

什么是STO?

通常的解释是,STO 即 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化代币发行,是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

STO作为筹集资金的新方式,其与IC0最大的不同就是,STO旨在适应美国证券法,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合法的IC0。想进行STO必须先获得SEC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许可。换而言之,证券型代币具有像公司股份等传统资产的功能和保护措施,同时又具备作为数字资产的优势。事实上,不动产、权益等实体资产其实都可以被代币化,或是用来支持证券型代币。

其中STO通过审核包括以下重要的指标:

  • 项目代码受到监督,以防出现严重漏洞造成投资人损失;

  • 项目进行合规审查,看项目涉及的行业是否符合当地法律法规;

  • 团队成员背景调查,避免出现虚假团队背景;

  • 经过KYC与AML调查;

  • 发行的通证需要有实物资产、公司利润等背书。

注:
KYC(Know your customer)(即充分了解你的客户)对账户持有人的强化审查,是反洗钱用于 预防腐败的制度基础。
AML( 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钱

据Rapidash联合创始人黄博士透露,申请STO最大的阻碍就是通过SEC的监管,尤其是银行账户的开设和反洗黑钱,即KYC及AML。(根据美国证券法,需对所有的投资人进行KYC与AML认证,以确保投资人是合法的)

KYC难在目前银行对于虚拟货币交易的态度十分谨慎,无论是注册,还是后续的交易行为,银行都会严格监管,这大大加大了银行账户开设的难度。比如,美国部分银行会直接限制用户每个月进行虚拟货币交易的次数(约5次),只要用户超过了所限制的次数,他的账户马上会被关停。

而AML的难,我们则可以从两点来理解。首先,项目发行方不仅要提供一套反洗黑钱机制来筛选合格投资人,且要计划好募资之后如何处理这批资金;其次,不是所有项目募集的资金都能使用,只有通过监管部门反洗黑钱审查的资金,才能使用。

按照规定,项目募资完毕后,需要把募集的资金与投资人的名单提交给反洗黑钱部门,然后等待约3个月,得到指令明确说哪部分钱可以用才能用,而不能用的那部分则不能私自动用。我们可以参考Telegram,Telegram通过1CO融资了17亿美元,但最后公布只有8亿多美元符合监管要求,接近9亿美元没通过,可见审查之严格,通过之困难。再比如tZERO,tZERO去年计划1CO融资金额为5亿美元,但经过漫长的STO审查后,最终宣布的融资金额却减半,变成了2.5亿美元。

2.STO萌芽与发展

Tzero

10月16日,tZERO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宣布,已经完成发行证券化代币的优先股发行。2018年8月6日是STO完成之日。这天之前,tZERO公司已经将证券化代币发行给全额出资并签署未来股权协议(SAFE)的投资者。在这次STO中,tZERO公司总共募集了1.34亿美元。

根据Cointelegraph新闻报道可知, 在2017年底, tZERO并非以STO方式, 而是以1CO的形式发起融资。但是今年3月份的时候,tZERO的1CO并未通过SEC的审查,因此改申请利用豁免注册条例来替代传统的证券注册流程。

tZERO能成功通过STO,就离不开其强大的靠山Overstock。tZERO是Overstock旗下的子公司,而Overstock为美国知名电商企业,且为美国ATS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华尔街资源,另外,Overstock早早布局了加密货币业务,且收入可观,月收入约有40万美元。所以,tZERO在有了Overstock提供的资金与现有业务作为担保后,增加了SEC对其的信任。

据报道,目前SEC审批通过STO的项目仅有39家,但申请了STO等着通过的项目却高达上千家,可见随着全球1CO监管的加严,STO受到了众多区块链项目的青睐,但令人烦恼的是现实是,STO的通过并不容易。

3.业内人士态度

有不少人表示,币圈严重高估了STO的价值和意义。

有观点认为,STO其实是“新瓶装旧酒”,用Token的形式包装了传统的证券,并未在实质上有新的突破。“现有的STO大多对应现实中公司的股权、债权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确实创新不足,产生的价值有限,纯粹只是证券在区块链上的简单映射而已。”

但也有人表示,STO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潜力与市场空间

但是有不少金融人士认为,对于规模未达到IPO的企业来说,STO是一个能带来更多募资、流动性的选择,也能为经济带来更多创新和选择。在他们看来,通过STO,可以募集到的资产,不单单局限于数字资产,甚至可以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有形资产转变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证券型资产。未来,基于证券化通证的发行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全球市场规模至少400万亿美元。

4.各国监管态度

考虑到区块链的特殊性质,各国法律法规的不同,会给通证化涉及的实体或交易这些通证的市场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交叉管辖、财务确认、资产审查,投资者保护等。

  • 美国——所有融资类金融活动都在 SEC管辖内,项⽬如果想融资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SEC注册然后融资;二是不注册,但是在监管下进行融资。目前,在美国发行证券型通证最可行的方法是第二种,利用监管法案列出的豁免进行法律合规。因此,STO的核⼼是要符合SEC的监管要求。这⾥几个核⼼概念是:1、合格投资人;2、KYC和AML(投资人尽职调查与反洗钱调查);3、信息披露;4、投资人锁定期限。对应这些监管要求的主要有3项豁免:Regulation D、Regulation S、Regulation A+。
    其中,Regulation D是针对私募融资的法规,Regulation S是针对美国企业⾯面向海外投资人的法规,如果能通过这两个豁免则融资不需要和SEC注册;Regulation A+相当于一个⼩IPO,需要2年经营业绩的审计,且花费比较高。可以说,作为当今最为强大且金融证券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尽管这些豁免条款当初并不是为了STO而准备的,,但美国对STO的阐述最为详尽,其现行监管政策基本满足了STO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多层次需求。

  • 欧洲——欧洲对STO监管政策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欧盟层面的金融监管政策,另一个是主权国家本身的金融监管政策。欧盟层面:欧盟主要的监管部门,一个是ESMA(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机构),另一个是ECB(欧洲央行),ECB主管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相关条例。 目前,欧盟层面对于STO没有特别的负面态度,只要求符合相应的证券监管条例。ESMA 在去年底以及今年初也提出在欧洲发行代币(没有具体提示是1CO还是STO)必须满足相关法律条例。欧洲的监管政策相比美国没有那么层次细致,但是却相对更加宽容和开放,尤其是马耳他、直布罗陀等小国,在开放性方便更是走在前列,成为各个项目登陆欧洲的首选之地。

  • 新加坡——新加坡没有出台专门针对STO本身的监管政策,对此的监管依据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在2017年11月发布的《数字Token发行指南》,在MAS看来,如果Token属于资本市场产品,那么此类Token的发售/发行将可能会受到MAS的监管。

  • 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其证监会(SFC)于11月1日在官网发布了《有关针对虚拟资产投资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销商及交易平台营运者的监管框架的声明》,整体来看,香港证监会正在将符合要求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放入监管“沙盒”,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观察,用以探索是否适宜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作出规管。

可以说,STO的全球监管大潮尽管尚未完全清晰,稍显混沌,但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尝试在这一个新诞生的概念里去努力探索。

对于各参与者而言,监管政策是最大不确定因素,合法合规是基本底线。原因很简单,监管无法决定哪个STO项目的诞生,却可以决定哪个STO项目的死亡,甚至行业的死亡,这是监管的残酷性和原则性之所在。但同时,监管的细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未来STO的发展方向或者行业机会所在,尽管目前的监管政策并不完备,且存在诸多政策差异,但阶段性的指导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STO瞄准的市场从体量为几千亿美元的数字货币,转向体量为数百万亿甚至上千万亿美元的有价资产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轻视它。

从出台相关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基本上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STO监管的态度及细则与所在国的经济、金融地位其实是基本匹配的。与区块链在全球遍地开花,不在乎所在国经济、金融底蕴不同,STO的证券属性注定了它需要金融和证券体系更加完备的地方率先完成监管制度的形成。从监管政策的宽松程度以及监管国(或者地区)的性质两个维度来看,大致可以将全球国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如美国、欧盟、加拿大等经济和金融大国,他们对于STO态度相对来说偏中性甚至友好态度,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政策比较完善,不反对但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系统监管,保证STO完全在监管的掌控之下,同时促进新技术在合法合规情形下创新发展。

第二类是如新加坡、爱沙尼亚、马耳他等国家和地区,对于STO的态度比较宽容,监管政策略微宽松,基本处于热情拥抱的态度,这些国家显然希望借这STO这一全新的事物在未来全球金融体系(证券体系)重构中占得先机。

第三类比如中国,一直以来对金融体系的管控就相对严格,所以此前对1CO进行了一刀切,并对区块链的Token化不鼓励。但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点,即中国对数字货币的态度虽然非常坚决,但是对区块链的态度却相对包容。资产证券化的内在需求,世界各国的争相进入,以及体量巨大的有价资产的流通性需求,势必让更多国家加入到监管大势中来,作为经济和金融大国,中国的举措预计依然从严,但应该不会缺席。

第四类是南美、非洲等相对落后的国家,暂时没有出台监管政策,这是其国家地位所决定的,不论传统金融的影响力,还是科技水平,可能都不足以支撑项目和监管体系。

所以,STO的核心参与者包括资产方(进行Token化的资产拥有者)、交易机构(资产通证化后的发行和交易平台)、搭建者(资产通证化的技术搭建者)、投资者(合格的投资人或机构),要全面评估各国的监管政策及未来的走势,再去选择项目的方向及落地的国家和地区。

5.结语

STO市场规模远远大于1CO市场,1CO最大规模的时候没有超过一万亿美元,这种规模可能就在传统金融世界里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是合法合规的链上资产可以在全球流转的话,这个体量会是百万亿美金的市场。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从业者还需要转变投资逻辑,加深对STO的理解。

其中资产方是STO生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STO监管最大的受益者。没有资产就没有STO,不论资产证券化,还是证券通证化,其背后就是资产。对于大宗商品、不动产、艺术品等等资产方而言,在STO没有完备的监管之前,显然是不敢进入这个领域的。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合规的几十个STO项目基本都来自美国,就是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STO的完备细则为资产方保驾护航,使得他们敢于拥抱这一证券革命,资产证券化使得资产能够流通,而通证化则让流通更加快捷和无阻。

假如有一种技术能够颠覆掉现有的社会面貌,甚至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对于习惯了变动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变化总是值得期待的,区块链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满足我们求变的心理的东西。 而STO或将在区块链重构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STO,变革还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