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

看点IB文学第四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作品主题,并清晰流利、富有吸引力地展现出来,很多老师往往都会选择电影作为这部分自选作品的教学内容。本文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主题很难用口头表达的方式讲清楚,需要找到符合“一个中心,多层阐释”的点作为表达的主题,而电影《阿Q正传》正是一个很合适的范例。


文 | 刘颖鸿 编辑 | 盛慧天


在IBDP Chinese A: Literature课程中,很多老师都会选择电影作为第四部分自选作品的教学内容。按照大纲(中文教学大纲Language A Literature Guide first exams 2013 CN),第四部分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并理解所学作品;

2.对所学作品做个人的独立回应;

3.通过口头表达掌握表述能力;

4.学会如何抓住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而第四部分的选择3:文学与电影中还提到了此项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对电影和它们的文学原著进行批判性比较分析;

分析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做出各种选择的理由;

理解人物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

了解并评价一些重要元素,例如电影中的音乐、音响和蒙太奇。


可见第四部分的主要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主题,并清晰流利富有吸引力地展现出来。而若选择“文学与电影”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做口头表达时,既可以从原著和电影比较的角度选择,也可以选择电影特有的元素。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主题比较容易进行口头表达,而有一些则很难讲得清。我总结了一下规律,学生要想在“标准A:对作品的了解和理解”上得高分,最主要的是找到符合“一个中心,多层阐释”的点作为表达的主题


这里的“一个中心”,可以是一系列有关联的关于主旨的理解,也可以是一种手法在各处的运用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分析,也可以是一种文艺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还可以是一个历史背景在作品中的种种渗透等等。


“一个中心”可以让表达更为有条理,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而“多层阐释”则指的是,对于这个“中心”不能只在一处出现,不能只有一种理解,而是要体现在作品各处,且各处的作用都不完全一样,最好还能一层一层,逐步深入,这样的主题有助于使口头表达的内容更深刻、细致、透彻


我在教《阿Q正传》电影时发现其中有很多意义丰富的细节,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这符合了“一个中心,多层阐释”的标准,故选择了细节描写这一主题,归纳整理电影中的例子,并阐释这些细节背后的深刻含义。以此为例,给学生以启迪,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第四部分的学习。


1

细节描写


1. 与环境描写相结合。在电影中,导演选择了一个很小的景物或画面来配合整体的意境、烘托主人公情感、渲染气氛,使得电影更有感染力。


这是一处阿Q在庙会赌钱后的细节描写。他被赌局老板暗算,遭人殴打,钱被抢走。在这样悲惨的时刻,导演不仅通过阿Q身旁的落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更在一个远景中带到了戏台上的场景:


阿Q在被打时戏台上也打得激烈,被打后孤身一人回家时戏台上也是一片萧瑟狼藉。戏台上从热闹到凄凉的变化既与阿Q的遭遇遥相呼应,其自身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导演所使用的细节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阿Q内心的郁闷、痛苦和落寞。


影片结尾处的一个环境描写也意味深长。旁白说道:“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这时配合着一个夜景:灯光倒映在河道里,大叔从桥上走过。夜色深沉,没有月亮。随即播放背景音乐,凝重深沉。


这个画面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未庄就是中国的缩影,未庄里三六九等的人就是中国各个阶层的象征。阿Q“子孙繁多”代表了当时仍然有一大群像阿Q一样的胆小麻木、无知无能又自私自利的中国人存在着。


而没有月光的黑夜暗示了1921年冬的中国正是一个黑暗笼罩的时代,政局动荡、人心惶惶、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和外来入侵者的霸道欺凌覆盖了整个中国。影片末尾的未庄又回归了平静,可是这个平静是通过屠杀一个无辜的小人物换来的。


这表达了导演对于当时社会的理解和感情: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以欺骗、利用的手段镇压了革命,阻碍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权的转变。以金钱和权力代替法律统治着中国。夜已深,而黎明何时会来,未来何去何从,无人知晓。沉重的背景音乐恰好表达了当时有识之士内心的忧虑和哀愁。


2. 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人物描写包含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可以与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将关键性的人物特征和心理反映得更细腻、更传神。


这里一段讲述的是因赵太爷要娶小妾,赵老太太绝食声讨,然后吴妈跟阿Q闲聊赵太爷家琐事,阿Q调戏吴妈的故事。其中有几处细节描写作用很大,耐人寻味。


首先是编剧安排了赵老太太在声称绝食后,不小心掉出了小烧饼的细节。这表明赵老太太的绝食是假,她只是想用这个方法逼迫赵太爷放弃娶小。原作中鲁迅只写到“太太两天没吃饭哩”,可是电影中却增加了“小烧饼”,更突显了赵老太太是一个绝对不会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连自己的嫉妒愤怒之情都是虚伪的。


其次,吴妈在跟阿Q闲聊时说道“少奶奶8月要生孩子了。……谁知道是孙子还是儿子?”这句一笔带过的话更点明了这家人之间肮脏的伦理关系。所以编剧增加的这两个细节充分表现出当时中国的地主阶级中充斥着虚伪、欺骗和淫乱。


此外从吴妈与阿Q的对话和神情变化也可以看出阿Q如何一步一步“沦陷”进去的。吴妈对阿Q有一些亲密的称呼:“你真是个贱骨头”、“你呀,真是天下第一个蠢货”,这些女性对男性娇嗔的称呼,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


然后吴妈所说的赵家长短又进一步地激发了阿Q对女人的渴望,“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谁知道是儿子还是孙子”,使阿Q联想到自己一个女人也没有。接着吴妈又和阿Q表明“有钱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可不像我们庄稼人。这句话更是吴妈的择偶要求,她肯定了自己喜欢没钱的男人。


这直接刺激了阿Q,认为自己有可能符合吴妈的要求,所以他直接跪地求了爱。这段新增的语言描写既含蓄又直白,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见编剧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在镜头上,导演也动足了脑筋。


阿Q要点烟,吴妈要穿针线,两人靠着灯,距离极近,在一个对视后又害羞地分开,充分体现了男女之间欲拒还迎的暧昧感。然后导演又安排两人各坐桌子的一边,闲唠家常,处在同一个镜框中,这一细节更直接地暗示了两人像夫妻一样的相处模式。真是煞费苦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铺垫,阿Q这“突如其来”地求爱情节才显得合情合理,连贯周密。


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_第1张图片


通过人物细微的表情差异也能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下文这段情节讲述的是白举人为了避难,把装有财产的箱子送到了赵太爷家中,引发了赵家激烈的商议。


少奶奶一看见箱子就眼睛放光地说:“这几口箱子里面都是金银财宝吧?”在听到公公说白举人不可能来拿钱的时候,她的表情立刻转为豁然开朗,兴奋不已,显示了其贪婪而没有头脑的个性;赵老太太鄙视地看着少奶奶对金钱的留恋,既表现出她对没见过世面的少奶奶的鄙视,又反映出她谨慎的性格;


少爷焦虑地跟着赵太爷走来走去的细节,展现了其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形象;最后赵太爷一句话下了决定,不仅显示出他是一家之主的地位,更从“万一革命党真的进了城,白举人带着二十五两银子还不赶紧逃命?他一逃命……哼……”


这两处省略充分展示了他不喜明说的说话风格,表现出其心机颇深、老谋深算的特点,以及打算趁火打劫的卑劣品德。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了后文赵太爷暗示找阿Q做替罪羊时:“现成不就有一个吗?……”


这里故意的省略再次显示了他的狡猾,更证明了他的草菅人命。编剧增加了这一情节和对话,将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刻画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且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财物被盗打下了铺垫。


除了未庄的地方一霸,县城的大官们也是贪赃枉法,知法犯法。编剧和导演是这样安排细节的:


把总说:“你这迂,主犯从犯不就差一字吗?你笔头上这么一动不就成啦。县太爷你要是不答应,这城里的治安我就没法管咯。”将一个人的人命说成笔头动一动的小事,这样的语言描写反映出他的冷漠残忍的性格和腐败渎职的行为。


而他的眼神也瞬间变得非常凶悍,与之前的柔和形成对比。他挑眉的表情和尖酸的口吻表现出他的态度已经从劝告变成了威胁,展现了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


此外,揭示官员贪得无厌的细节还可以从宪兵们的口中看到。编剧在这里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直接写官员收钱的场面,而是从别人的嘴里,通过数字上的减少,来反映受贿的事实。


把总道:“谁奋勇,我赏一吊钱……谁爬进去,我赏三吊钱……”小兵们小声议论:“真黑心,赵家可是出了二十吊。”把总见无人响应,又道:“我再加两吊,五吊钱。”这样悬殊的数字对比鲜明,深刻揭示了官员的层层剥削、官僚阶层的腐朽和腐败。


白举人也是官僚阶层的一环,他代表了在革命与镇压革命之间游走的两面派。他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打喷嚏。第一次出现用的是插叙手法,通过阿Q的回忆,导演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沉溺毒品,整天醉生梦死的“学者”——举人老爷的形象。


这是阿Q第一次看别人吸白粉,觉得很滑稽,就跟着作打喷嚏的样子。导演以此嘲讽取笑白举人。同时告知观众正是由于白举人有这一喜好,他才会为钱出卖自己的外甥。


电影中白举人气急败坏地说道:“混账!他是革命党该杀,我不认这个外甥。这叫大义灭亲!”用冠冕堂皇的话为自己粉饰和开脱,可见在毒品的摧残下,白举人已经变成人面兽心了。


第二次出现“打喷嚏”是在阿Q的梦中。阿Q也学着白举人吸白粉。编剧通过这一细节的传承和重复展现了一个重要思想:阿Q虽然在电影中是一个被人欺压的可怜人,但只要给他机会,他身上的封建愚昧和自私贪婪也会让他成为又一个剥削者,甚至变本加厉。


这反映出编剧和导演都认为单单批判这些官僚阶级是没有用的,整个社会就处在这样一个人人为己的风气中,想要改变社会,就要先推翻这个封建腐朽的人治的制度,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法治的制度,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人权,从而建设一个更为健康、正义的社会。


第三次“打喷嚏”又与前两次不同,是有两个人完成的。这一处的细节描写是白举人让下人拿来白粉给他吸,把总看到后也拿出白粉吸。两人同时想打喷嚏,但把总先打,抢了白举人的喷嚏。把总得意地擦了擦鼻子,白举人觉得又震惊又愤怒。表明他们两个正在“打喷嚏比赛”。


把总抢先一步说明他赢了,白举人被抢了先,所以恼羞成怒。这一切细微的表情变化都由导演的几个特写镜头串联起来,深深地讽刺了两人昏庸和愚昧,以及势不两立的关系。也同时暗示了阿Q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这样荒诞的人手中,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也掌握在了这样荒诞的人手中,发人深省。


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_第2张图片


狱警、犯人们的神态动作描写中也有多处细节展现了人间的善与恶。狱警叫三号阿Q后,犯人们一下子坐起,悄悄地做了杀头的手势。有的犯人说:“好汉,恭喜恭喜啊!”“你高升啦,送你回家!”配上手指指着天的细节,饱含了他们内心幸灾乐祸和残忍冷酷。


有的犯人包括狱警都来抢他的东西,显示了他们的贪图小利。但也有好心的犯人,劝道:“你走吧”,帮他化解了冲突。最后一个场面每个人的表情都不同,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恶毒与善良:有的打哈欠,觉得事不关己,很无聊。也有的闭眼叹息,为一个在争权夺利中被牺牲掉的,无知又无辜的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


老乞丐的形象在影片中独树一帜,他是善良温暖的平头百姓的代表。地位低,但热心肠,多次在生活上帮助、思想上开导阿Q。在阿Q被宪兵抓去时,老乞丐喊道:“等一等……县城是有王法的地方,你就放心地去吧。”说这句话是安慰阿Q,也是安慰自己。期待“青天大老爷”的降临拯救苍生,是无助的小人物怀有的最后一点希望。


这里有个细节,他把帽子衣被挂在阿Q身上,怕他冷着,展现了阿Q身边唯一的人性的温暖。阿Q答道:“大叔,我会回来的。”这里阿Q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无辜地看着老乞丐,表明他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单纯幼稚。在这样一个诀别的场景中,导演特地选择了大雨滂沱的夜晚,更渲染了凄凉悲伤的氛围。


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_第3张图片


还有一处老乞丐的细节描写也同样感人至深。在阿Q被枪毙后,他的狐朋狗友们都在调侃和闲谈他赴死时的场面,唯有老乞丐一人单独坐一桌,默默喝酒,听到他们刺耳的话后,又悄悄起身,满面哀伤地离开了酒馆。


这一细节表现出在整个酒馆中只有老乞丐一人是真心为阿Q感到难过的,其他人都在找机会揶揄阿Q的死。老乞丐的沉痛和善良与其他人的戏谑和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得观众唏嘘动容。


还有一处细节是通过谐音,暗示了不同人的不同内心世界。阿Q想参加假洋鬼子的革命党,于是来找他。阿Q:“我要投……”对于这句话,赵太爷直接反应:“你还要偷!”这是因为赵太爷知道了阿Q的衣服来路不正,他一直防备着阿Q。


而假洋鬼子对同一句话却有不同反应,他说:“我的头怎么了?!滚出去!”说明了假洋鬼子看似是学习现代文化的留洋学子,但是骨子里对别人说他的短发仍然非常在意,表现出他内心深处非常强烈的封建意识。


另外,编剧在描写假洋鬼子的文化水平时也有几处细节描写,暗示了他学业的肤浅和作风的虚伪。比如,他据说留学日本,可是却只说英语,而且只有“hello”“Mr.Zhao”“No”“thank you”等这些非常简单的词,这证明了他其实是在故弄玄虚,装模作样。


3. 关联到鲁迅其他小说的细节。这样的安排隐含了导演和编剧的一种观点,即鲁迅的多篇小说描绘的都是同一个世界——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下的吃人的社会,并且这样的社会就在我们身边,“吃人”事件正在不断地发生。


这个场景是电影里常出现的酒馆的一角,这里的“咸亨酒店”影射了鲁迅另一篇小说《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而阿Q被杀之后,酒馆老板擦掉了板上记录的他欠的酒钱。这一细节也跟《孔乙己》非常相似,只是数目不同。前后呼应,再次暗示了这个酒馆就是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


这段发生在阿Q回到未庄酒店后,跟他的酒友们一起讨论革命党的时候。掌柜:“听说是寡妇夏家的孩子。”以及插叙的阿Q的回忆。杀头当天,古轩亭口。


这些都暗示了被杀的是《药》里夏四奶奶的儿子,同时也是暗示秋瑾遭奸人迫害而英勇就义的历史事件。导演特地准备了这一细节,并配上诡异而悲壮的背景音乐,表达了导演对英雄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很多老百姓跟阿Q一样,其实并不理解英雄所追求的事业和所做出的牺牲,令人可悲可叹。


然而编剧没有停止挖掘,他又新增了白举人与就义英雄的关系——舅甥关系。这不仅解释了革命党人是如何被迫害的,而且还通过把告密者设定成举人和舅舅的身份,说明他既不顾亲情,又枉读了诗书,是无情无义之人。也说明了当时的科举制度选出的“人才”其实道德沦丧,禽兽不如。


一个小混混喊道:“是二十五两!夏家奶奶的儿子被捉去割了头,就是他告的官。说起来还是她亲哥哥呢!”阿Q:“白举人啊,是昧着良心赚的五十两银子,哎。”可是很快,他俩就因为钱的数目不同而大吵起来。


反映了小混混们把重点放在了自己消息的准确与否上,说对了就能证明自己消息灵通,有能耐,而不是放在英雄的悲惨遭遇上。编剧再次对这个黑白颠倒的社会表达了深深的讽刺,对英雄为了解放这样一群人而牺牲生命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同时又引出了白举人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发展。


影片末尾,这个场景又再一次出现了,不同的是阿Q从看客变成了被别人看的死刑犯。导演有意安排了两个同样场景的对比,这是有深刻寓意的:在这样的乱世,自私自利、目无法纪的风气会使得看客和死刑犯的角色随时互换。


如果不能推翻这样的官僚制度,彻底改变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一次被害的可能就是任何一个中国人。这里编剧不仅揭露和批判了看客所代表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的劣根性,更鲜明地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姑息养奸、逆来顺受最终会覆灭每一个人。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杀头变成了枪毙。从刀到枪,表示从帝国到民国的转换,可是小人物的命运却没有改变。这说明民国政府学的都是外国政府的外表,但其剥削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2

总结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符合“一个中心,多层阐释”的主题比较容易在口头表达时在标准A上夺得高分。而在《阿Q正传》这部电影里,导演和编剧在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和记叙事件时常常运用细节描写,并把它与象征、对比、前后呼应等相结合的手法,非常符合这一宗旨,故选择此部电影作为例子,启发学生更好地选择口头表达的主题。


《阿Q正传》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放大了人物形象、扩充了社会背景、掘深了作品内涵、丰富了现实意义,使得电影不仅还原了原著,还被赋予了新的思考的视角,发人深省,予人启迪。此外电影《阿Q正传》还通过细节向鲁迅的其他作品致敬,成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经典之作。


征文

欢迎熟悉国际课程教与学的读者积极投稿!无论你是学校还是机构里教授国际课程的老师,还是孩子正在读国际课程的家长,亦或是在校学生,欢迎来和外滩教育数十万读者分享你们对国际课程的心得。文体不拘,题材不限!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国际课程圆桌会”回顾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_第4张图片

喜欢就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阿Q正传》可以这样做口头表达!)